分享

西夏诗评——2021年第10期

 杏坛归客 2021-11-30

点评老师:于卫东 姜秀颖 牛海涛

于卫东老师点评

参加包村全员核酸检测有感

余秀玲

小城灯火映寒霜,谁料瘟神又反常。

图码通行明出入,核酸检测报阴阳。

胸前难把征衣解,窗外空教流岁忙。

但使秋风天网撒,精兵十万筑铜墙。

余秀玲女士的诗词风格已趋于成熟,这首《参加包村全员核酸检测有感》是写她自己参加抗疫斗争的真实写照。我来分析一下,余秀玲女士是如何创作这首佳作的。立意在此就不说了。首句“小城灯火映寒霜,谁料瘟神又反常”,“小城”是交代地点,“映寒霜”交代时间。时间、地点齐全了。我们来看,银川、十月这也是交代时间地点,但这太直白,缺乏的是诗的韵味。“小城”,容易使人联想起“小城故事多”的歌词来,以“寒霜”代指秋末冬初非常贴切。一个诗人能不能把想要表达的内容转化为意象,至关重要,当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还要有一瞬间的灵感。自2020年初以来,抗击新冠疫情就一直是全国的重要任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次疫苗的接种,人们的厌战情绪和麻痹思想与日俱增。银川这轮传播的疫情,就是由于退休老人艾某某外出旅游,在额济纳旗赏胡杨林感染带回银川,又没有遵守疫情防控要求,既没有做核酸检测,又没有自我封闭隔离十四天所致,掀起了滔天巨浪。

颔联“图码通行明出入,核酸检测报阴阳”。银川防控要求人们外出、归家必须亮明“健康融合码”,否则寸步难移;经过三轮大规模核酸检测,可以看到本人核酸检查结果是“阴”是“阳”。诗人巧妙地把这些新名词融合进诗中,并且严格遵守了对仗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反的规矩。有的人反对新词入诗,说什么诗词中出现“飞机”“高铁”“电视”等等新的意象就玷污了诗词古色古香的传统。我觉得这种说法纯粹是食古不化的呆子。汉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断吸收新词,淘汰旧词,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规律。一种文学形式,不能与时俱进,因循守旧,是不可能有强大的生命力的。

颈联“胸前难把征衣解,窗外空教流岁忙”。作为一个包村核酸检测的工作人员,需要穿防护服。一线工作人员在战斗岗位,是不能脱下防护服的,而且防护服一般是一次性的,工作没有完毕不能脱下。况且一线工作人员要连续工作多日,不能回家。劳累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尾联“但使秋风天网撒,精兵十万筑铜墙”,表达了诗人心愿,让秋风撒下天罗地网,调来十万精兵强将,筑起不可逾越的铜墙铁壁。同样是使用意象“秋风”“天网”,“精兵”“铜墙”遣词造句,形象的语言让读者眼前出现强烈的画面感,进而在这种营造的氛围中,感受到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对参加抗击疫情的人员充满感激之情。哪有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

这样写,就叫诗;这样写,就叫佳作;这样写诗,境界全出!

全民抗疫

徐龙

碎玉寒身拒尔曹,雪泥云路折冰刀。

东风待破春庭第,摘下星花补战袍。

立意表现在题目之中。许多诗友,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往往跟着感觉走,到哪儿算哪儿。创作完成了,还不知道题目叫什么。或随便安个题目,或叫无题。原因是,他不知道写出来的作品要告诉读者什么,怎么可能写出高质量的诗作来。立意,说白了就是诗人创作的作品要告诉别人表达的什么意思,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而往往作者把它在题目中表达出来。另外说一下,我的理解“无题”不是没有题目,往往是作者不便于标明,或者是由于种种原因(如文字狱等)不敢标明。其实,“无题”自身就是一种题目,往往要让读者颇费周折去考察一番罢了。徐龙先生的这首七绝就是要表达全民抗击疫情这件事。

首联“碎玉寒身拒尔曹,雪泥云路折冰刀”。碎玉寒身,指踏着冰霜寒冷着身子;拒尔曹,尔曹,代指疫情,指的是抗拒对抗新冠病毒。是说一线防控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冒着冰霜寒冷抗击疫情。雪泥云路,指的是抗击疫情的艰难,如同在雪后泥泞中行走。折冰刀,指抗击病毒的惨烈。一线人员付出体力、付出时间,工作紧张、压力巨大,长时间透支体力,银川已经有一线人员以身殉职的报道。

尾联“东风待破春庭第,摘下星花补战袍”,第三句诗人由首联的营造的紧张、激烈的气氛中,转为放飞思绪、处于联想状态,等待春风的到来,充满庭院的时刻。俗话说,冬天到了离春天还远吗?给人以希冀和光明之感。结句“摘下星花补战袍”,非常形象感人,一线抗疫人员,在抗击疫情取得胜利之后,不是激动得忘乎所以,不是急忙赶回家与久别的亲人团聚,而是缝补好战袍整理好行装,忱戈待旦,随时准备再次出征。所要表达的信息特别丰富,与新冠病毒作斗争,是长期的任务,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绝不能有厌战、麻痹情绪,决不能让我们的抗疫成果化为乌有,一直战斗到新冠病毒在全世界消亡。

西夏诗词学会这期抗疫特辑,表达了群众的心声,起到了鼓舞群众斗志,增强了战胜疫情的勇气和信心。文学艺术,只有融入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现象,才能走进人们的心理,才能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最终转化为文化自信的力量,见证于伟大的时代。

姜秀颖老师点评

春夜

赵永清

惯于寂处作徜徉,思浅偏逢暗夜长。

翻捡清风难入梦,春心缚得入诗囊。

诗人以“春夜”为题,一定是要讲一个在春天的夜里发生的故事,可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不能不令人悬揣,很是吸睛。

起承两句运用转折的关系,侧重写诗人一惯的状态,以及今夜的不同,为后面转结铺垫蓄势。

起笔不凡,一个“寂”字,语意双关,既交代此刻“春夜”静寂的客观之物境,又暗示了此刻诗人孤寂的主观之心境,可谓一字之妙。而“惯于”“徜徉”,就写出诗人此刻的情境并非偶感猝发,而是可以为常了。

我们觉得经常处于这种孤寂状态一定很清冷,可是承句说不但如此,而且偏偏要碰上这样一个漫漫无尽的长夜,一种无奈,一种惆怅,一种幽怨,不由得潜滋暗长。你不禁要同情诗人了:这样的长夜,怎么做才能一分钟一分钟地挨过去呀!一个“偏”,一个“暗”,一个“长”,极富表现力。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让诗境华丽转身。“翻捡清风难入梦”,好像是说诗人不断地在翻动挑拣着清风,所以才难以入梦;实际是因为诗人苦守寂夜难以入眠,所以诗人一下顿开心怀:既然是长夜难眠,那就任由清风翻捡吧。而“翻捡”一词,恰好照应承句的“思浅”:即让清风翻捡自己的思绪。

结句“春心缚得入诗囊”,是“翻捡清风”的结果。“春心缚得”,倒装句:缚得春心。只用一个“缚”字,就把春夜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绪具象化了,十分形象而又生动。

转结两句运用顺承关系,写诗人跳出春夜孤寂的围剿,让境界顿开。转得突兀,结得柳暗花明,意味深长。

狼毒花

安彪

从来不慕百花群,独自生香立世尘。

谁道携毒无是处,岂知怀有救人心。

《狼毒花》,这是一首咏物诗,以“狼毒花”为吟咏对象。可贵之处是,不但咏叹狼毒花自身的特点与品质,而且还道出一定的哲思,耐人寻味。

首先,诗人以“狼毒花”为吟咏对象,就是有所寄寓的。其实,我们可能不知道,在茫茫的沙漠与草原之间,一丛丛、一片片灰绿色的草,在漫天的灰尘和沙砾中傲然挺立着,草尖上有的像火柴头般的红骨朵,有的已经开了花,一种白色的花。它叫狼毒花。也许我们还不知道,从沙漠里走来的人,看到它,便看到了希望,知道它的后面就是生命和胜利。因为,也只有它才能够在最恶劣的环境下顽强生存,并奇迹般地开花结果。据说,它是草原蜕变成沙漠的最后一道风景线,所以有人说它比狼还毒,给人带来的是恐惧和死亡的威胁。结合诗作我们不难理解诗人的写作动机和目的。

首联“从来不慕百花群,独自生香立世尘”,运用拟人的手法,怀着一种崇敬的情感赞美狼毒花个性独立、不媚俗趋势的本质与独自生香的特性,完全赋予其人格魅力。

尾联“谁道携毒无是处,岂知怀有救人心”,诗人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和对比的方法,既写出狼毒花的有毒致命特点,又指出狼毒花可以以毒攻毒、治病救人的功效。前后两句“谁道”“岂知”,完全是一种反诘的语气,十分不满地批评,看狼毒花怎么只看它有毒的不利一面呢,怎么看不到它有救人治病好好的一面呢。充分显示一种辩证的哲思,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一定的方法论,启迪颇丰。

总之,咏物诗就是借物抒怀。诗人借赞美狼毒花的独立顽强与不趋势媚俗,表达了一种对美好人格品性的追求;借对常人不能正确评价狼毒花的片面之辞的批评,阐明要客观公正评价事物的观点,要学点辩证法,要懂得全面去认识事物,辩证去认识事物。

谷雨

钱守桐

节气新盘端谷雨,桑田痛饮一琼浆。

寒潮己退诗读柳,草野怀春满袖香。

这是又一个诗人写节气的作品。“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年)中时候(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排序第六,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此时最主要的特点是春雨绵绵。

起句“节气新盘端谷雨”,写时序轮回,又到了谷雨季节,释题。“新盘”,在房产方面指的是新开发楼盘或是新建待发售楼盘,这里应该借指刚刚转换之意。“端”,是事物的发端,开头。

承句“桑田痛饮一琼浆”,接首句节气转换而来,写谷雨时节,降水增多了,农田得到充足的雨水滋润。“桑田”,让你想到“沧海桑田”,感受到世事变迁;但这里是指种植桑树与农作物的田地,泛指农田。“痛饮”一词,将农田拟人化,写出得到雨水滋润的满足感,爽快感;“琼浆”一词,运用比喻,将降水比成美酒。一句七言,连用两个修辞,十分贴切生动,好像农田真的成了一个痛饮美酒的醉汉,那种舒爽、畅快之感,淋漓尽致,让人想到“春雨贵如油”的心声。

转句“寒潮已退诗读柳”,由前文写谷雨时节农田得到滋润的农事,转到写人事上来。“寒潮已退”,照应前文节气新盘的变化,“诗读柳”,字面上写“诗”与“柳”,一个“读”字,将“诗”人格化,将“柳”喻成书;实则在写人,或者在写柳之美,富有诗意。的确,谷雨时节,草木葱茏,柳树也变得愈发浓密,成为诗人心中笔下吟咏抒情的美好意象。

结句“草野怀春满袖香”,“怀春”,本指当春而有所怀思;也用以比喻少女思念婚嫁。这里当指前者,赋予草野人的性情,正因为有所怀思,所以草野长势茂盛,清香四溢,让人即便经过也会暗香盈袖,美美的陶醉感由然而生。

小诗简约清新,自然流畅,很有韵味。

暮春感怀兼寄好友

李学玲

枝头又见色缤纷,四月扬州动客心。

春去春来愁有迹,花开花谢梦无痕。

时光不老谁常伴,前路遥迢影自跟。

云外倏忽青鸟下,诗情顿作九天巡。

从诗题 “暮春感怀兼寄好友”看,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兴感怀的诗,也是一首有所寄寓的赠诗,写得凝练,深沉,也很有起伏,尤其是尾联,耐人寻味。

首联由外到内,写所见之景与内心所动。“色缤纷”,是指有许多颜色在一起,十分美丽,形容团花锦绣的大好春光;而“又见”,分明含着一种厌倦的幽恨,暗示见此美景不止一次,有光阴流转、韶华易逝之意。为什么多次见到如此美好的春光而无心欣赏呢?原来是“四月扬州动客心”!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指明了原因。“动客心”,为全诗的诗眼,统领全诗,其实,这一联是在告诉我们,诗人看到扬州四月的美景,感受到了时光荏苒,再一次触动了思乡之情。

颔联“春去春来愁有迹,花开花谢梦无痕”,承接上文的内心触动,进一步写感慨:“春去春春来”,“花开花谢”,写光阴的故事,自然的变化;“愁有迹”,“梦无痕”,写神思梦绕的心境。

对仗工整,感慨深沉。

颈联“时光不老谁常伴,前路遥迢影自跟”,由内心感慨,转入对人生境况的描绘:“时光不老”,意思是时光不要老去,就停在当下,有时光荏苒之意;“前路遥迢”,是说人生艰辛,征途漫漫,前路未卜,有疲惫茫然之感;而“谁常伴”,“影自跟”,写出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与冷清。

尾联“云外倏忽青鸟下,诗情顿作九天巡”,写诗人精神一振,情绪昂扬。诗人抬头仰望天空中的云朵,忽然产生一种幻觉,仿佛看到有一只青鸟凌空而下,那是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啊!原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深沉幽远的“客心”感动了神鸟,它从天而降是要为自己传送家书吗?诗人神思恍惚,思绪万千,腾空而起,飞上九天。

这里化用“青鸟”的神话传说,为诗境拓展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韵味无穷。“九天”,是天的最高处,形容极高;传说古代天有九重,也作“九重天”、“九霄”。

韵里人生

杨晓君

雅韵先贤皆赋尽,苦吾捻酌句难成。

花间月下风微醉,水畔窗前雨渐晴。

诗兴三分由兴起,禅心半指为心生。

莫因尘俗抛珠泪,茶煮光阴一笑行。

常言道:善琴者通达从容,善棋者筹谋睿智,善书者至情至性,善画者至善至美,善诗者韵至心声,善酒者激情逢知己,善花者陶冶情操。这是人生的四韵七雅。诗人以“韵里人生”为题,当属“善诗者韵至心声”了,一定会半是烟火,半是清欢,让自己的人生充满诗意。很喜欢诗中的娴雅志趣、淡泊情怀。

首联“雅韵先贤皆赋尽,苦吾捻韵句难成”,是说好的诗情韵致都被先贤们写尽了,到了我这,即便是“捻”须苦吟,也写不成像样的诗句。以古今对比,反衬自己才学不足,实乃谦虚之语。但一“苦”,一“捻”,一“难”,的确表达出写诗并非易事,非下功夫不可,有警醒作用。

颔联“花间月下风微醉,水畔窗前雨渐晴”,承接前文“苦吾捻韵”句,描绘诗人苦吟的情境,“花间”“水畔”,“月下”窗前”,“风”“雨”,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意象选择特别用心,都是能触发人心灵的物象,且组合的画面也是清新典雅、浪漫抒情的,很富有美感。“微醉”“渐晴”,一“微”,一“渐”,一个程度副词,一个时间副词,炼字讲究适度,把握得刚刚好。

颈联“诗兴三分由兴起,禅心半指为心生”,由前面的苦吟画面描绘,转到抒写苦吟感受上来,颇有哲理,耐人寻味。前句说“诗兴”的由来,有三分是因兴致而起;后句说哪怕你有半点禅意,也是因为你自己的心状态而产生。细想想,真的是很有生活体验,不然怎会感触这深。“半指”,半个手指,形容距离极小,这里是形容一点点。

尾联“莫因尘俗抛珠泪,茶煮光阴一笑行”,由前面的感慨谈认识,说出自己的观点。沧海桑田,世事无常,在短暂的人生中,哪里会事事顺心如意?所以诗人以劝慰的口吻说,不要因为世俗的种种无奈而抛珠洒泪,没有用的,相反,我们应该正确面对,以坦然之心释然以对,在流转的光阴里,煮煮茶,吟吟诗,淡然一笑,洒脱人生。

的确是啊,温一壶清苦的茶,吟一首温柔的诗,煮一壶月光酿的老酒,漫步在幽香的花下,世间最雅,不过如此。

牛海涛老师点评

溽暑自适

李希海

溽暑何需避,我独得清凉。

不信看明镜,一头皆雪霜。

一首好诗,构思奇特,前两句铺垫铺的好,后两句点题点的妙。以白发比霜雪,因霜雪得清凉,其实更暗喻了人到老年、万事皆空、随缘自在的高境界。

立秋夜雨

吴嘉英

细雨夜弹琴,迎纳物侯新。

西风帘卷舞,一梦已秋吟。

很精致的一首小诗。作者以琴声喻雨声,可见其雅怀清畅。结尾又以吟字与雨声相呼应。雨声、风声伴之而来的则是凄清的秋天。清人吴桥曾形象地以米喻意,说文则炊米而为饭,诗则酿米而为酒(见《围炉诗话》)。其实,一篇好的文章对材料的加工当然不是煮米饭这么简单,但是诗为酿米成酒,则是非常恰当的。因为诗须诉诸读者的情绪,一般比散文形象更集中,语言更凝练,更注重意境的创造,从而更令人陶醉,也更像酒。不过是一场普通的秋雨,一经诗人加工提炼,便升华出如此富有艺术魅力的小诗,不正有些像化稻粱为醇醪吗?

西夏诗评栏目平台编委

点评老师:于卫东 姜秀颖 牛海涛

本期编辑:牛海涛

本期审核:余秀玲

本期制作:郭静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