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中小学教育》21年11月刊 小学数学解题技巧的创新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湖北省巴东县信陵镇光明小学 王玉国 邮编:444300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小学应用题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在引导学生正确解答各类应用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答应用题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并收集相关信息;展开合理想象多向探求;组织对应用题进行改变等,便可提高小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解题能力 培养策略 思维品质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下,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深化和发展,对数学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研究着重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具有解决数学问题的各种技能和方法。要求学生灵活地掌握和使用,特别是对于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问题解决方法,受到了很多关注。小学数学在改善学生的思维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学中,着重于学生对应用问题的理解和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以便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发展其思维能力,并考虑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需求。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问题是该学科的难点和重点。一部分,要掌握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创新能力。 一、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审题是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它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波利亚的解决问题四阶段模式的第一阶段就是“理解问题”,也就是审题,首先必须弄清楚问题的求解目标是什么,并使其目标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其次,弄清楚已知条件是什么,明确任务:如何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桥梁。审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很多题目都会设置各种干扰来混淆学生,如果学生不认真审题很容易会“上当”。数学解题需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必要的条件,那其余的文字、条件便是多余了,因此我们在审题时可以舍去,以便让题目更清晰、明了,让解题更有针对性。要培养学生摒弃干扰的能力,让他们的火眼金睛越来越亮,我从“去掉描述性语句”“去掉多余条件”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提高这种能力。 新教材的应用题类型非常多,有图文结合式,有表格式,有对话式,而且信息量也很大,有时会同时包含几道应用题,因此,寻找有用的信息成为解题的关键。所以对低年级的学生要教会如何审题。即读题、审题,重在理解题意。在通读的基础上,要精读。首先要细看,对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要一字一句地读,努力从整体上对问题有一个初步了解。对教材中含图形比较多的问题,需要把文字和图画结合起来阅读。其次要理解,对提出的相关问题,要引导学生弄清每个问题的意义,然后再联系起来理解和体会。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表明:现在有些同学不会解答或解答错误,其主要原因往往是没有正确理解题意。 读题之后,需要对题进行分析,可用画图来帮助分析数量关系。虽然新教材的低年级取消了线段图,淡化了数量关系式,但我认为画图和找等量关系是建构数学模型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图形是学生思维的基础。但画实物图很麻烦,它的优化形式是线段图,所以在低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中,可适当从实物图中抽象出线段图,为今后的解决问题题目分析做好铺垫。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用口头语言去表达或与他人交流自己对问题与方法的看法,可以说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说对问题的分析,还可以说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对自己的推断和想法进行辩解等。当然,在学生表达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去表达,它反映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正确理解。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地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 二、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趣味性 在学习数学知识点时,由于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不能深入理解数学问题,并且数学知识点是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因此教师应降低学习数学的难度,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持积极态度。激发主动性,使学生可以利用教师设置的数学问题来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点,从而促进学生充分理解和消化数学知识点。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对学习知识点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构建能够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数学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当教师教“ 20以内的计算”时,可以利用生活状况并向学生提问:“一支铅笔2元,一支笔12元。可以用20元购买两套学习用品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充分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中有一类问题称为“应用问题”。被称为“应用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可以结合日常生活设置这种问题。因此,当教师教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法时,可以使学生有效地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和问题的内容,使学生可以通过融合现实生活和应用问题来加深解决应用问题的思维,以便当学生再次遇到此类应用程序问题时,他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将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学生编写应用程序问题,并且通过编写应用程序问题的方式,可以显着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三、利用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在逆向思维教学的过程当中,虽然大部分的教师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备课和讲课,但只有部分的学生能够掌握教师传授的方法和技巧,仍有较多的学生并不能够融会贯通地利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基于此,教师就必须要充分的尊重班级当中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将5-8个层次相同或不同的学生划分为同一个数学合作学习小组,并根据小组学生的特性和共性来开展逆向推导法的教学。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逆向推导法的一定原则和步骤,要求小组学生通过讨论和探究的方式来快速掌握题目当中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的变化,并对变化的过程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推导。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小组学生了解题意之后,引导学生将变化后的数据或结果进行还原。例如,若将加法看为解题的运算原数,在具体的分析和思考时,减法就是还原运算的最终结果。然后,学生结合题意和题中的数量关系来解题,并在小组内部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和心得。如果不能够通过设未知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已知的数量关系有哪些?”“应该如何思考?”让小学生尝试从不同的维度来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进行相关的尝试,或者借助其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重视错误问题的分析,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的精准性 大部分学生的计算错误往往是出在口算部分,基于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最基础的是可以让学生背诵乘法口诀表。教师可以在每节数学课前十分钟让学生背诵,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背诵得十分熟练。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做题中经常出现的错误,给学生出一些口算训练题,训练多了学生自然也就能熟能生巧了,口算和计算效率都会得到提升。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考试题型由易到难地给学生出乘法训练:2*7=?7*9=?9*13=?等等。当然,也可以是除法或者是小数的计算题型,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通过不断的训练增强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当然,除了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之外,学生也应该自己主动总结问题,将自己在平时做练习题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题型进行分类总结,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主动多做相关题型的训练。这种方式学生是总结和训练的主体,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避免了学生在以后做题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总之,数学应用题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知识,学好应用题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小学教授数学的教师应与学生合作以完成教育和教学。教师应使用不同类型的问题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使用简单的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改革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介绍新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切实有效地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娟平.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12-13.? [2]魏建珍.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121-122.? [3]杨万桥.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对学生创造力影响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