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名鼠姑。味辛,寒,无毒。治寒热,中风,瘛瘲,痉,惊痫,邪气,除症坚, 淤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生山谷,一名鹿韭,今名丹皮。 注解: 1、牡丹:辛苦寒,理血,清伏火凉血热,通月经排淤血。 2、丹皮,活血化瘀,理血的药剂,治疗中风、除症坚(硬块、血块、淤血,气阻在腹部)、疏肝气,痛经脉,入血凉血。久病必有淤。 丹皮也去炎热,肠子热。 3、味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牡丹皮功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牡丹皮炭功效凉血止血。临床用名有牡丹皮、牡丹皮炭。 入经络:足厥阴肝经 应用方剂: 大黄牡丹皮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肾气丸、平肝开郁止血汤、逐淤止血汤、清海丸、清经散、清肝止淋汤、宣郁通经汤、益经汤、顶经汤、引气归血汤、理气散絮汤、散结定疼汤、安心汤 主治: 1、丹皮为理血要药,功能清伏火,凉血热,通月经,排淤血。主治胎前产后,冷热气 血之病,为女科良剂。 2、丹皮消瘀,所以有瘀血、活血化瘀的时候都会用。 3、丹皮也去炎热,肠子热的时候会用丹皮。 药性: 味辛寒 禁忌: 入血凉血能行血,凡女子血崩,及经血过期不尽,均忌与行血药同用。忌蒜及芫荽铁器。 引述: 【别录】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腰痛,风噤癫疾。 【甄权】治冷气,散诸痛,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痛。 【大明】通关腠血脉,排脓,消扑损淤血,续筋骨,除风痹,治胎下胞,产后一切冷热血气。 【元素】治神智不足无汗之谷蒸,衄血吐血。 【容川】其色味如红花,而根性主下达,与花不同,故主内及泄中下焦之血。气属阳,血属 阴,淤血阻气,则阳不入阴,蒸热汗出,宜破其血,使气得入于血中,则不壅热,丹皮主之。 气通则热不蒸,此为治热之变法也。色赤味苦,泻火,即能泻血。 【灵胎】疏肝气,通经脉。 应用与比较: 1、(1)川芎:活血,可大剂用,修补血管,可以加强血管的弹性; (2)丹皮:中空、清管壁; (3)桃仁:色白行阳,入气分,去血管外的瘀血; (4)红花:去血管中的瘀血。红色入血分,活血化瘀,红花破血力量比桃仁强,重在血分走,故不宜多服。红花通血管内血块; (5)地龙:通化血管外血块; (6)当归:补血。 2、舌头上齿痕或者地图样的舌苔,胸痛(强烈如刀刺痛持续痛),用川穹,丹皮,红花,黄芩,黄连,阿胶。 3、舌上有牙痕表示下焦有淤血,腹腔内子宫卵巢有淤血,炮附温下焦,牡丹皮、茜草活血化淤:炮附二钱、丹皮三钱、茜草三钱 4、齿痕瘀血:用丹皮、桃仁活血化瘀。 5、炮附子12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芍药35克,牛膝10克,丹皮10克,党参6克,干姜12克:附子汤、肾着汤,治疗肾寒、少阴症腰痛。 6、动脉血管堵塞、冠状动脉硬化 (1)失眠,黄连阿胶汤。苦温。 (2)胸闷,白芍不要用。阿胶是苦,胸满、胸痛,桂枝、炙甘草。 (3)手脚冰冷炮附子。血管里面堵到,川芎活血,吃下去以后一个礼拜病人淤血都没有了,血管都恢复了。附子很热下去让它打通,可以多加点丹皮,加点桃仁。 (4)胸口痛,心胸痛,枳实,胸闷,配上个桂枝,配上个附子、川芎、丹皮这就够了,这个病人已经好了。 7、川芎、丹皮、茜草、炙鳖甲-->活血,倪师常用茜草加炙鳖甲来治疗肝中肿块或肝硬化; 8、病人有瘀血,脚上有很多伤口,加丹皮3钱,桃仁3钱,川芎,三七3钱; 9、股疝:五苓散加牡丹皮、防风。 10、大黄牡丹皮汤是治疗急性盲肠炎的唯一处方。急性盲肠炎,右下腹痛得很厉害。 11、肺癌:桔梗1两大剂用,甘草5钱,桔梗甘草汤,咳嗽加苇茎3钱,冬瓜仁3钱,桃仁,丹皮;如果咳嗽寒痰,加生半夏(没有紫参的话)4钱、干姜3钱,射干麻黄汤;如果咳痰有血,加活血化淤(苇茎汤类);呼吸困难用射干麻黄汤,射干三钱 紫菀三钱 冬花二钱 杏仁三钱(心脏不好去麻黄) 12、丹皮三钱 川芎三钱 当归三钱-->月经将至,活血、去淤、补血。 13、丹皮3钱 桃仁3钱-->活血化淤(月经来前一天会经痛,肚脐周围痛)。 14、脑部瘀血用藏红花。脑部瘀血,可以用大黄牡丹皮汤“上病治下”,大黄用酒泡一下。 头部瘀血:川芎三钱,丹皮三钱,勾陈三钱,白附子三钱,红花一钱。这些药入头部,故可以将补肾的药(如益智仁)带到头部。 15、眼后痛,直入后脑,肝经连目系。可用小柴胡汤治肝经受损,龙胆草去热。川穹、丹皮、茜草活血化淤。 16、脸上黑斑为子宫淤血,茜草15克,川芎9克,丹皮9克:去子宫淤血治黑斑。 17、黄芩、柴胡、郁金、龙胆草、丹皮→清肝化瘀→目为肝之窍,可以帮助湿热导致的视力问题。 18、久咳者必有淤(支气管可能咳伤破裂),故加丹皮桃仁活血化淤。 19、女人干血的时候,通常都是左腹痛:以白芍为主,加川芎、丹皮、红花、牛膝、茜草都是活血化淤的。脚无力、脚上瘀血用牛膝,腹部用茜草 20、皮下易出血,可用丹皮三钱、川穹五钱。 21、消遥散中加牡丹皮、山栀子名为加减消遥散。有消遥散证肩部发酸、上冲、头痛显明、稍有热症状者用之。或身体虚弱虽便秘而不应用大黄、芒硝等时,用此方有奇效。 |
|
来自: 仲景中医交流 > 《神农本草介绍(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