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个比较难理解的中医理论,一旦学明白,中医水平将会很大地提升

 无心堂主人 2021-11-30

很多人认为中医理论晦涩难懂,这种看法是不尽准确的。

有关中医理论的书籍,汗牛充栋,多若繁星,虽然广而博,但却谈不上深奥。

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诊疗方式方式,其实都是很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即便是高度概括的中医理论,也并不抽象。

之所以很多人会认为中医理论晦涩难懂,多是源于中医古籍中文字的晦涩。或是因为古代笔墨珍贵,书写不易,所以古人写作时会惜墨如金,力求简洁精炼。加之古代的表达方式、文字含义都与现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给后人的阅读和理解都造成了很多的困难。

初始阅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书籍,确实很难做到流畅,从而会产生中医理论很难懂的感觉。但如果翻阅白话版的书籍,很容易便会发现其所阐述的内容其实并不大费思量。

这与现在阅读楚辞汉赋、《论语》《春秋》等书籍是一样的,初始接触时,也会有很大的阅读困难,继而产生晦涩难懂的感觉,但如果通过反复阅读,或是翻阅注解等方法,做到读通读懂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读通读懂中医理论并非难事,所谓“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但做到熟练掌握并运用则是一个层次的事情了。

中医易学而难工,入门很容易,但学好却很难,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年学个好医生,三年学个糊涂虫。”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有很多种疾病的外在表象并不能如实反映疾病的性质、程度和病位,甚至还会呈现完全相反的假象。

比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治疗方法是最为常用的,其理论也很容易理解。

但也有很多疾病的外在表现却多是假象,比如:虽然表现为热象,但疾病性质却是寒,有些疾病虽然表现为寒,但疾病性质却为热,再比如:大虚有赢壮,至虚有盛候。对于这些疾病如果缺乏正确的辩证,治疗起来无疑将会南辕北辙。

而且这些表现形式的疾病并不少见,而是很常见。今天就简单介绍三条关于这方面疾病的中医理论。因为水平有限,只是提及,不做讲解,以作抛砖引玉。

一、引火归元。

引火归元的理论大体为:肾为先天之本,真阴真阳寓之于里。若真阴不足,则阳无以依附,虚阳外浮;再若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出现真寒假热的现象。中医把这种下焦之火脱离本位而上浮的情况称为火不归元,而治疗方法则为引火归元。

火不归元的疾病其实非常常见,但引火归元的方法却少见使用。

比如有些复发性的牙痛、咽痛,属于火不归元的情况是很多的。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这类疾病多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或是抗生素,偶尔有效,但不能根治,且极易复发。

二、甘温除大热。

如果有热性症状,一般会想到使用偏寒偏凉的药物,或者是采用滋阴清热的办法,而为何要使用温热性质的药物?以及何时使用这种方法?非得要认真学习,仔细思考方可。

甘温除大热这一理论,是金元时期的中医大家李东垣提出的。

一般资料中对甘温除大热的解释为:脾胃气虚、阴火内炎所致的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怠惰乏力、头痛、口渴、畏风恶寒、脉洪大而虚软等证。治疗宜甘温之剂益气升阳,兼泻阴火。

对于这种解释总有一些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因为“阴火”这一概念是李东垣的独创,李东垣之后的医家又很少使用这个概念。如果不研读李东垣的著作,也就不了解阴火为何,也就谈不上了解甘温除大热了。

后来看清末医家周学海的著作,其中提到:补中益气之制,为阳虚内热设也。

读到此句,感觉颇受启发,对于甘温除大热这一理论的认识和应用有了更深的思考。

其实,适合应用甘温除大热这一理论的疾病非常多,尤其是一些慢性疾病、肠胃疾病、亚健康疾病等等。

三、肝生于左。

西药有补血之药,却无补气之药。

中医对于“气”的研究和运用,是西医药无法想象,也是无法企及的。

中医理论中经脉气血循行所涉及的十二经、三焦、子午流注等重要概念是无法在现代解剖学中获得解释的,但却能在医疗实践中得以印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治疗方法为针灸。

中医认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亦有肝左脾右之说,这些说法都与脏腑在人体的位置是完全不同的。

是古人不了解脏腑的位置吗?当然不是。

所谓肝左肺右或肝左脾右的理论是从人体气化的角度而言的,虽然肝脏在人体位于右侧,但其气化先行于左。

中医是一门实践医学,古人何以在两千多年前就创立了经络学说?又何以将经络学说在医学实践中进行精炼和修正?这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

当然,这种理论之所以几千年间仍被传承和接受,是因为按照这种理论进行治疗是有效的。

比如黄连、吴茱萸可以治疗肝火犯胃,其方剂名为左金丸,而非右金丸。

比如左侧少腹按压疼痛,且有口干等症状,用血府逐瘀丸进行舒肝行气,便可奏效,也可说明此理。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深研肝左脾右之理”一文,对此有详细论述,吾亦不狗尾续貂了。

以上三个中医理论的实用价值和使用频率都是非常高的,也非常能代表中医辨证施治、溯本求源的治学思想。学习这几个理论,对于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毛病是很有好处的。

不过还是那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道理虽易懂,临证多彷徨。还要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