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崖山西岸的李赵分界碑,“李唐战赵宋”的奇特楚河汉界

 黑龙江波涛 2021-11-30

广东江门市南部的新会与台山接界位置(古兜山南麓金星村附近)有处不可移动文物名为“李赵分界碑”(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碑的北侧为新会区、南侧为台山市。

此碑立于清光绪年间(1894年),如今已找不到记述它的详细资料了,但通过家中老人的口口相传、我还是获悉了一段有意思的历史往事。

文章图片1

在老人们的口中,“李”就是新会区南部崖门镇三村一带的李氏宗族,族谱上源自陇西天水、明代中期崖海(即宋元大海战之水域)西岸陆地初成时迁至此地;“赵”即宋亡之后飘散于新会周边(新会、斗门、台山等地)的赵氏皇族后人。

文章图片2

根据《三村乡音》等地方志记载,当地乡绅所持有的耕地在历史上一度延伸至今天古兜涌(台山都斛镇金星村以北的古兜温泉附近)以南位置,以致于跟更南边台山一带的赵氏族人发生了冲突、两族间曾因耕地之争械斗过数百年(比当地的“土客械斗”时间还久远)。

文章图片3

据说,两族打架时甚至扛出了“唐”和“宋”的大旗,“李唐战赵宋”、简直有点让人看不明白了!

至于晚清时立碑为界、永息争端的事情,我则听一位当事人亲口说过(当代不少老人在晚清时已是懂事小孩),下面我就给大家说说这段文献里鲜见的故事。

康熙迁海引燃了“李赵之争”的导火索

为镇压沿海地区的反清复明活动,清朝早期曾实施过“迁海令”,尤以康熙元年(1662年)颁布的“禁界迁海”对广东沿海百姓影响最大。“沿海省份应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此令强迫沿海居民内迁50里,界外房屋尽毁、田地弃耕、片船不得下海、凡越界者立斩……无数家庭因此流离失所。

文章图片4

宋亡虽久,由于元朝政府的长期镇压,新会崖山周边的赵氏实际上到明代才得以开枝散叶,逐渐在崖海东岸(霞路村、接霞庄等地)及西岸的台山赤溪等偏南地域定居下来,而当年宋元古战场的正西侧山麓则由李氏盘踞,同样立村于明代。

在数代人的开拓中,西岸台山地域的赵氏就不断“一路向北”(比如,土客械斗之后由赤溪迁至都斛镇龙溪等地)、新会南部地域的李氏则“一路向南”,两姓族人最终在古兜涌附近发生了“初次碰撞”。

初时的冲突尚不存在根本矛盾,时人都是极重契约精神的;然而康熙迁海后“一切尽毁,契约不再”,清雍正年间回到故地的两姓族人面对残局时就“扯不断、理还乱”了。当时的周边也极不太平,“土客械斗”(四邑广府与客家人之间的械斗)带来的戾气愈演愈烈,这样的好斗气息也给两姓族人带来了影响,以致于他们干脆扯出祖上“唐”和“宋”的旗号大动干戈起来。

文章图片5

“赵”指的是宋太宗赵光义后人不假,但“李”虽源自陇西,毕竟年代过于久远,赵家人自然不服这样的“李唐”,如今再看这样的“李唐战赵宋”确实有点滑稽。

古兜山土匪的奇特条例

“土客械斗”在死伤数十万人后终于平息,不过“李赵”之间不痛不痒的矛盾却始终“藕断丝连”持续着,二百多年来、两姓之间甚至是禁止通婚的!因为这样的矛盾,附近古兜山上的土匪为了两不得罪、更是形成了“只越货、不杀人”的奇特内部条例。

在此条例下,无论是李氏还是赵氏族人,他们在古兜山南或是山北遭遇土匪后、均“自觉”地撇下货物自行撤退;久而久之,这样的“打劫”倒成了物资交换的一种方式。山南富海产、山北富山货,尽管两地间没有设互市贸易、物资却由于这样的奇特条例获得了持续流通,因为土匪打劫最终都是为了钱。

文章图片6

那时候,无论是李姓还是赵姓,他们当中也有不少上山为寇的穷苦人。山南的土匪“打劫”到山货、山北的土匪“打劫”到海产品,最终都是在“李或赵”的地方市集上自我消化掉了。这样的奇特条例到民国时期还延续着,直到国军剿灭“单眼英”(山南匪首)、解放军剿灭“钟阿立”(山北匪首)才彻底成了历史。

立碑为界、永息争端

1894年(光绪二十年),新会籍“振勇巴图鲁”、曾在温州大败法军的浙江水师提督张其光将军(新会双水镇豪山村人)出任镇海总领海陆防务、同年又发生了屈辱的甲午海战,各种荣与辱的消息传至广东后,两姓族人都开始思考:外敌都快打到这里的海边了,我们再你打我、我打你算个啥?但苦于没人扯下这层窗纸、僵局依旧保持着。

这时候,终于发生了一件足以打破僵局的事件、使”李赵“最终握手言和。

文章图片7

原来,宋元大海战当中,丞相陆秀夫投海后、其尸首被台山二城(今台山都斛圩义城村)一带的村民收殓并立墓,这墓冢及周边的土地竟被一豪强打砸强占,导致陆秀夫墓被毁、附近的甄氏族人被迫迁居。

由于各种复杂原因,甄氏族人一时间竟无处投靠、在举目无亲之际,最终接纳了他们的正是崖海西岸的李氏族人!二城村甄氏世代为陆秀夫守墓,此义举一直深得赵氏敬仰,得知“甄李合族为祠”后,赵家人对李氏的态度实际上已发生了转变。

文章图片8

如今各地的陆秀夫都只是衣冠冢,真实墓冢已毁

民国期间有位叫甄德傅的辛亥革命元老、1901年时因由史学家陈垣捉笔代考晋身仕途(曾是陈少白的得力助手、出任过恩平县县长),出面促成了“李赵牵手”的正是其父亲。在甄氏这中间人的斡旋之下,“李赵分界碑”终于得以在1894年立了起来,这界碑也成了如今台山、新会两地的行政分界线。

1925年,梁启超在写给张其光将军的《清建威将军浙江提督张公神道碑铭》里提到:“百年以来,吾邑以功名显于世,而德泽及于他邦,未有如公者也”。

文章图片9

新会“文有梁启超、武有张其光”一说正源自此文(其实,我们更认可的“武”是蔡李佛宗师陈享),梁启超撰写的此碑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张其光、中法战争及甲午战争对新会人、尤其是李赵两族人带来的深刻影响,因为久经折磨的他们都不愿南部海边风云再起了!

古时候国与国之争都是为了土地、民间的各类纷争也多以耕地为焦点,广东地区的“土客械斗”以及这里所说的“李唐战赵宋”均是围绕土地资源而发生。

“民以食为天”,耕地正代表着粮食,几千年来上至国家下至民间的争端基本都离不开土地。然而时至今日,广大乡村已有数不清的耕地因弃耕丢荒了,这种亘古未有过的现象、确实值得今人警惕和深思!

备注:关于“李赵分界碑”的图片,我曾在某些户外溯溪活动论坛里见到过;在我个人欲亲临该地拍照时,附近山野却因今夏的莲花坑安全事故被地方有关部门封闭,故而文中遗憾地缺失了该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