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索闽西中央苏区红色标语的历史密码

 兰博2000 2021-11-30

吴升辉

苏区红色标语,即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文字的形式展示于公共场所,宣传共产党和红军,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诉求的具有宣传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红色标语宣传一直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萌芽产生到初步前进再到系统成熟,作为一种宣传形式,它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闽西中央苏区时期,红色标语宣传工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传播我党政治经济主张、扩大我党我军影响、启发苏区人民阶级觉悟、凝聚广泛社会力量的重要工具。具有独特历史内涵和时代特征的闽西中央苏区红色标语,既为鼓舞红军斗志、瓦解敌军、胜利粉碎敌人多次“围剿”立下卓著功勋,也为苏区军民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和扩大苏维埃革命政权、发展苏区各项改革与建设事业提供舆论支持。

闽西中央苏区红色标语

是解密闽西中央苏区创建历程的一把钥匙

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主力入闽,取得长岭寨战斗的胜利,建立了长汀县红色政权。毛泽东在长汀辛耕别墅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勾勒出“以赣南、闽西二十余县为范围”的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的蓝图。正是这一蓝图促使中国革命从低谷走向高潮,中央苏区得以迅速建立和发展。到1934年红军长征,中央苏区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一块苏区、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随着中央苏区面积的扩大,纵深的扩展,政权的建立,各种工作有序的开展,红色标语宣传得到很大的发展,并日益成熟。

在我党我军的发展史上,红色标语宣传工作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当广大党的干部与军事人员逐渐看到红色标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的时候,红色标语宣传工作才逐渐成为我党我军革命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没有鲜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诉求,工作重心又在城市,宣传的方式主要是以散发传单、编印报刊杂志小册子为主,红色标语宣传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在南昌领导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部队经过闽西,书写有“革命者来”等标语,广泛宣传革命主张和革命任务,播撒革命的种子。1929年1月,红四军转战闽西、赣南,拉开了创建中央苏区的序幕。1929年4月17日,红四军为了规范红军宣传标语,在赣南于都以红四军政治部名义发布了134条红色标语,同时提出了书写标语的9条注意事项。

1929年12月28-29日,在上杭古田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著名的古田会议,成功地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党和人民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会议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中心内容就是要用无产阶级思想建设无产阶级的政党和人民军队。古田会议探索出一条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成功之路。《古田会议决议》从思想、政治、组织上对党的宣传工作做了全新的布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方法的形成,也标志着苏区红色标语日趋成熟。

古田会议后不久,1930年4月16日,红四军政治部发布了《宣传员工作纲要》规定:“每一个宣传员必须备一副写标语的用具,用白(或黑)的颜料,根据本部规定的各种标语, 随时随地写于通衢大道行人易见的墙壁上。”“每到一个城市,要用红布写上本部规定之主要标语悬挂于街道中间。”以法规的形式对闽西苏区标语宣传提出了基本要求。自此以后,闽西苏区宣传机构及工作任务、工作方法等走上了规范化,这也使得闽西苏区红色标语宣传工作也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在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战争中,闽西苏区红色标语宣传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标语宣传工作逐渐成熟起来。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前夕,红一方面军前敌委员会为使标语宣传取得对敌斗争的更大成效,特别对每个乡政府、每个工会和每个士兵都发布了《宣传动员令》,动员广泛组织标语宣传。

红色标语作为党的宣传工作形式的一种,其核心是为党的政治任务服务。在中央苏区时期,党的中心政治任务就是建立苏维埃政权,建立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国家。所以红色标语的首要任务就是阐述党的政治纲领、宣传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全面准确的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体化,有针对性的向群众进行宣传,增加群众认识和接受党政治主张的主动性。闽西中央苏区红色标语就像一颗颗红色珍珠,洒落在龙岩城乡的各个角落,富有革命战争年代的时代特点和历史印记:

———政治类红色标语。这类标语内容丰富,主旨鲜明,是党宣传政治信仰、引领方向的一面旗帜,发挥着政治引导作用。有宣传共产党、红军、苏维埃宗旨性质的, 如“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红军是工农”“工农专政”“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等;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及其政府罪行的,如“反对国民政府,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打倒勾结帝国主义的国民匪党”等;有宣传反帝抗日的,如“拥护苏维埃中央政府对日宣战!”“反对日本及一切帝国主义”等。红色标语政治立场、阶级立场鲜明,对民众起到了思想启蒙和政治引导作用

——军事类红色标语。这类标语体现了闽西中央苏区以革命为中心工作的状况。在苏区建设过程中,红色标语直接为现实斗争服务,成为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斗争的重要武器。有宣传革命战争任务的,如“扩大革命战争!努力向外扩展!”“打倒(到)东江去”“消灭广东军阀”等;有动员扩大红军的,如“扩大铁的红军”“红军是工农”“红军是工人农民的阶级武装”等;有瓦解敌军的,如“白军士兵是工农出身,不要拿枪打工农红军!”“欢迎白军弟兄拖枪过来当红军”等;有动员反“围剿”的,如“反对国民党军阀围剿唯一反帝国主义的工农红军”“粉碎帝国主义国民党的四次围剿,打倒土豪劣绅,反对富农流氓”等等。

——经济类红色标语。这类标语主要反映了苏区土地革命的政策与成果。有关土地政策的,如“只有实行土地革命才是出路”“阶级的土地分配给雇主”“打倒帝国主义,没收洋人财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只有实行土地国有,才能最后澈(应为“彻”)底消灭封建剥削”等;有关税收方面的,如“共产党取消苛捐杂税”“商人取消苛捐杂税”等;有公平交易的,如“老板你不在家,你的米我买了二十六斤,大洋二元,大洋在观泗老板手礼(里)”等等。

———社会事业类红色标语。这类标语主要反映的是闽西苏区作为共和国建设的雏形,在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政策与实践。如“童工女工实行六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实行失业救济与社会保险等”“男女平等”“欺压贫民者杀”“非有公事,不准进来”“保护学校”等等。

红色标语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由弱变强的历史,构成了我党执政的重要历史资源。闽西中央苏区的红色标语,作为对闽西苏区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的真实反映,真实地见证着我党执政的历史形成过程,宣告着我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发展与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闽西地区的众多红色标语遗迹,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其涉及内容广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方针策略,承载着革命战争年代党的政治追求和价值取向,为闽西苏区创建时期宣示共产党和红军的性质和宗旨,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和策略主张等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夺取创建苏区作出了重大贡献。

“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讲演,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 ———毛泽东

早期革命阶段,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和旧军队的为非作歹,老百姓普遍存在着一种对军队惧怕的心理,不敢和红军接触。井冈山老红军陈士榘回忆说:“当时,虽然我们已经改为工农革命军,打的是五角星加镰刀斧头的红旗,但部队的服装与旧军队没有什么显然的区别。旧军队给老百姓最深刻的印象,是抓夫、派差给他们挑东西,拿东西不给钱,动不动就打人骂人。老百姓见到'丘八’就要'跑反’,到山上去。说明群众对军队是非常痛恨和害怕的。”因此,“部队要担负武装和宣传队的任务,向群众宣传我们是代表工农大众利益,反抗统治阶级的革命军队,是一支与旧式军队截然不同的工农革命军队。如果不让老百姓了解我们军队的特点,了解我们与旧军队有截然的区别,我们便无法接受群众,发动群众,没有群众我们就无法存在。”可见,能否宣传群众、发动群众,让群众尽快了解红军,接受红军,已经成为摆在红军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关系到苏区红军能否建立革命根据地并生存下去的关键问题。而在当时这样一种形势和条件下,把红军的主张直观地写在墙上,让老百姓自己去理解、去思索,通过标语的宣传,再结合红军的实际行动,来使人民群众了解红军、了解共产党,是一种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宣传方法。

闽西中央苏区时期,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苏区党和红军难以掌握广播电台等现代舆论工具,也缺乏足够的经费来出版印刷报刊图书等进行高成本宣传。面对艰苦的战争环境和物质的极度匿乏,他们发挥智慧,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 凭着毛笔、墨水、石灰、铁鬃等原始简陋的宣传工具,“无论墙壁、桥板、渡船、堂屋、房间、茅厕、树木、石壁,只要可以写的地方都要写好”。遍地开花的红色标语, 节约了宣传费用, 提高了传播灵活性, 经济快捷地占据了舆论高度, 使革命宣传效益最大化。

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纲领文件,广大苏区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靠集体智慧,发挥聪明才智,发明了多种多样的标语形式。以闽西中央苏区红色标语为例,从目前实物考证和走访知情者来看,有木刻标语、石壁标语、桥板标语、墙体标语、立柱标语、横幅标语、布告标语、渡船标语、车体标语、竹片标语等等十几大类。既有固定的标语,又有流动的标语;既有手写的标语,也有印刷的标语;还有刻制的标语等等。但是,保存下来的标语种类较少。现在看来,这一时期的标语形式简单粗糙,但在当时却灵活地创造出超强的革命舆论氛围,对积极宣传党的政策主张,打击敌人,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红色标语较常见的表现形式有:

———墙体标语。墙体标语,就是用石灰水、木炭等物质写在墙壁上的标语。由于成本较小,操作方便,影响力又大,故它是苏区使用得最多的一种标语宣传形式。时至今日,原闽西中央苏区各地保留最多也最为普遍的,就是大量内容各异的红色墙体标语,形式有竖写、有横写,字数有多有少,字号有大有小,字体有楷书、行书、隶书、宋体。据这两年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组织人员寻访,原闽西中央苏区各地尚有墙体标语千余条。如上杭县珊瑚乡梦宏居上写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共产青年团万岁”;长汀县新桥镇新桥村彭屋墙上写的“纪念列李芦,打到帝国主义”;连城县北团镇山龙村老屋墙上写的“拥护苏维埃政府对日宣战”等等。

———木刻标语。中央苏区时期,闽西的大部分房屋都是由黄泥和木头搭建而成,门版和墙版都是由木头构成。红军宣传员通过凿子等器具将宣传文字刻在木头上,就形成了木刻标语。这种标语由于其耐久性好,不易被破坏,得到了宣传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如上杭县珊瑚乡梦宏居的“打倒勾结帝国主义的国民党”、武平县永平镇帽村区苏旧址的“打倒国民党,共产分田地”等。

———纸质标语。纸质标语,即把宣传的文字写在纸上,张贴于公共场所的标语。这种标语通常是图文并茂,一般张贴在会场。纸质标语存在着易坏的毛病,对客观环境的要求很高,同时纸的制作也较为复杂,且成本较高,行军携带也不方便,所以这种标语保留至今的已不多见,内容大多与当时的中心工作或会议主题相关联,如古田会议期间张贴的“反对单纯军事观点”“反对极端民主化”“反对个人主义”“反对流寇思想”等等。

———其它标语。在闽西中央苏区红色标语的寻访过程中,一些曾经的亲历者及其后代,给我们介绍了许多曾经有效但已经消失的标语形式。例如:闽西中央苏区地处山区,树木繁多,在行军途中,红军宣传员将大树的树皮剥去,在树干上书写标语;还有,中央苏区时期,河运是闽西的主要交通渠道之一,红军宣传员将标语写在木板上,利用河流,顺流向敌方漂去,形成独特的漂流标语;此外,还有制一孔明灯,把宣传品系在灯上任其飞去的提灯标语和把标语内容刻成条章加盖在文件上邮寄的邮政标语等等。

“红军厉害,红军标语更厉害!”

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央苏区的斗争历时七年,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军事“围剿”,武装斗争成了红色标语的中心内容,显示了强大的军事威慑力量。“一支笔抵得上一千支毛瑟枪”“每一个口号抵得红军一军”,红色标语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作出过重大贡献。如今保留在闽西苏区的“士兵不打士兵”“欢迎十九路军士兵拖枪过来当红军,打倒不准士兵抗日的国民党军阀,反对国民党压迫士兵做马路”“白军士兵们要想家里妻子老母有饭吃,只有拖枪过来当红军,才是你们的出路!”等, 让敌军慨叹“红军厉害,红军的标语更厉害”。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前夕,红一方面军前敌委员会为使标语宣传取得对敌斗争的更大成效,特别对每个乡政府、每个工会和每个士兵都发布了《宣传动员令》,动员广泛组织标语宣传。据参加过第一次“围剿”的敌军官兵回忆,当他们扑向苏区搜寻工农红军时,在苏区的墙体、石壁、立柱、路旁看到各式各样的标语口号,“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句句说的都是贫苦老百姓的心里话,心理上早己畏惧三分、思退三分。等到两军交战后,敌军在工农红军集中优势兵力的围歼下,更是闻风丧胆、抱头鼠窜。所以,有敌人说道:红军厉害,红军的标语更厉害。第二次反“围剿”后,红色标语依然是发挥对敌宣传和扩大我军政治影响的重要手段。1931年7月,闽西苏维政府强调要在各地方墙壁上,都要写满煽动敌方士兵及威壮我方军威的标语,扩大政治影响。可以说,在历次反围剿战争中,红色标语是一种威力巨大的武器,在应对敌人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发动群众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从1929年1月到1934年10月的六年间,红四军由刚从井冈山下山时的2000余人,发展到红军长征前夕的8.6万余人,红军在中央苏区增长四十倍。苏区儿女义无反顾地加入红军和赤卫队,投身革命,红色标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上杭才溪乡是当年中央苏区的模范乡,在每次的扩红运动中,红军宣传员和才溪乡苏维埃政府都组织人员书写并四处张贴大量的红色标语,广泛宣传、动员参军。1929年至1934年,全乡有88%的青壮年男子上前线参军参战,成为“苏区扩大红军模范乡”。“跑跑跑,跑到红军好”“红军是工农”“当红军去”等红色标语,引导许多闽西子弟加入红军行列。据不完全统计,闽西有近10万工农子弟兵加入红军和赤卫队,先后建立了红二十一军、红二十军、红十二军、新十二军、红十九军等五个军,涌现了像张鼎丞、邓子恢、张赤男、罗化成、杨成武、刘亚楼等一批英杰,成为闽西人民的骄傲。

在闽西苏区的创建过程中,每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或是政治运动之前,一定是宣传动员工作走在前面,起着动员、引导与教育的作用,而红色标语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次战斗战役的开展,红色标语宣传工作都贯穿着战斗的前、中、后整个过程。在战争开始前,利用红色标语煽动群众情绪,营造气势;战斗中不断鼓动士气,振奋精神;战斗后,若胜利则及时宣传战绩或者相关政策,若失败则借以提振士气,不致丧失斗志。1930年12月至1934年10月,闽西中央苏区历经了五次大规模反“围剿”战争。这些战争集中具体展现了红色标语的宣传功能。每次反“围剿”之前,红军都发布过宣传标语,要求多做红色标语宣传工作。红四军 1930年11月发布《宣传动员令》,不仅拟定标语内容,而且还详细规定了做法。1931年3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通告第二次反围剿的计划,要求各村各乡要写着宣传标语,并提出12条对白军宣传鼓动的标语。1931年7月,苏区中央局对第三次反“围剿”进行了安排,要求各级党部多贴宣传标语传单,加紧作争取三次战争胜利的宣传鼓动。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第三次反“围剿”印制了 32条标语和12条面向白军士兵和下级长官的标语内容。1932 年7月,中革军委为第四次“围剿”发布了42条对围剿苏区的白军士兵的宣传标语,并要求兵委制定对当地驻军士兵具体的宣传标语。1933年11月2日,中央发布《关于开展反对五次“围剿”运动的紧急通知》,要求用各种群众团体的名义,制定标语散发到群众中去。1934年6月22日,中央白区工作部、总政治部发布《关于粉碎五次“围剿”决战中瓦解白军工作的指示》,要求多张贴和书写简短动人的标语来鼓动宣传。红色标语对瓦解敌军、粉碎“围剿”起到了重要作用,总政治部在部署第四次反“围剿”工作时,总结前三次战争宣传效果,称“明显的看到我们的宣传鼓动的口号得到了白军士兵群众的热烈拥护”。

“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 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闽西中央苏区红色标语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闽西苏区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先进文化,是党的历史最直接、最强烈、最醒目的文化积淀,她见证了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谱写了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史诗。通过宣传共产党、红军的主张和任务以及策略,使群众起来拥护并加入革命组织;通过宣传土地革命,来团结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通过大量的反国民党与白军的标语,调动一切革命力量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通过宣传国共两党、红白两军区别,来瓦解国民党军队,壮大红军队伍。闽西中央苏区红色标语蕴含的丰富革命元素, 成为推动闽西苏区革命胜利发展的重要力量。□摘自《红色文化周刊》

(作者系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