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经典《暴风骤雨》,百科全书式的乡村革命叙述

 石榴花文艺 2021-11-30

党的历史成就在“红色经典”中的呈现
——以《暴风骤雨》“土改革命叙事”为例
文/钟海波

《暴风骤雨》是一部历史再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东北地区土改斗争的“红色经典”,出版后,发行量和影响力巨大,甚至被当作土改工作的参考书。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暴风骤雨》获得解放区优秀作品表彰。作为“土地革命叙事”的经典之作,它把政治诉求与艺术探索完美地统一起来,它还把中国现代小说的本土化、民族化追求推进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新高度。

1946年冬,东北地区开展土改运动,周立波参与其中,真正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土改的亲身经历,使周立波对中国农村和农民有了更深刻认识。他以亲历者的身份对中国土地改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诗意描述。《暴风骤雨》对土改斗争的现实描写,景象壮阔,叙事宏大,题材重大,具有史诗性。作为党的历史成就之一,土地改革在《暴风骤雨》中得到很好的反映,主要描写内容如下。

1、党对土改斗争的领导。在小说中,党对土改斗争的领导是通过萧祥形象塑造反映出来。无疑,工作队队长萧祥是党的路线的忠实、模范执行者。他政治立场坚定,爱憎分明,了解群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的力量,放手让农会开展工作,有人民情怀,与人民打成一片,在斗争的重要关头替群众撑腰。初到元茂屯,恶霸地主韩老六想拉拢他,他把请柬撕得粉碎扔在狗腿子李青山脸上,显示出他的政治立场。作为党的基层干部,他能够从群众火热斗争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又带领群众进行革命斗争。他能够准确理解党的政策并善于把它变成群众的行动,然后让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2、对乡村变革的深度描写。《暴风骤雨》全方位描写中国乡村在共产党领导下,底层劳动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思想及性格等方面的深刻改变。旧时代,这个村子被恶霸地主韩老六一伙人把控。他们在政治上压制村民,随意摊派劳役;经济上敲骨吸髓地剥削村民,村民们生活在极度贫苦中,赵玉林一家人穿不上衣服。老王家五口人,家徒四壁,衣衫破旧,一年到头,顾头不顾脚,老爷子死了,连棺材也备办不起,大儿子二十七八岁了,娶不上媳妇;在人格上,恶霸地主经常凌辱村民,不少村民的妻女被恶霸地主韩老六糟蹋。贫苦农民过着毫无尊严的生活。工作队进村后,发动贫苦农民起来斗争,建立起自己的村委会。元茂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分到了房子,有生产资料,生活有盼头。村里的大龄青年们有成家的希望。“翻身”了的穷汉侯长腿有了女人主动找他。昔日的“二流子”李发,因为穷,被人瞧不起,人们尽叫他外号“李毛驴”,他自己自轻自贱,破罐子破摔,不上进。新时代,萧队长叫他本名,唤醒了他的尊严。此外,村民的思想意识开始变化,人们与时俱进,开始使用新鲜语汇,说话也趋向文明。

3、对土改与革命胜利的揭秘。农村顽固的地主统治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这是这个国家一切不幸的根源。从根本上扫除这些障碍,使农民重新获得土地和劳动喜悦的土地改革,的的确确成了新中国诞生的一项基础的大事业。这是一项难以想象的十分复杂的事业,中国共产党能把称为“无知”“怠惰”的代名词——这个国家的农民组织起来,把他们中正在沉睡的人们唤醒并奔腾起来,实在是一项惊人的而又十分迷人的伟大事业。“怎么,那是可能的吗?”这是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人所探询的,而且随着历史的推移将越来越频繁地探询的问题。《暴风骤雨》对土改的很多问题都进行了解答,其思想意义不容轻视,百科全书式乡村革命描写,应当重新审视。  

鲁迅是最早反映中国乡村革命的作家。他的《阿Q正传》反思了辛亥革命,指出其没有宣传、发动、组织农民和解决农民所关心的土地问题等一系列失误是它最终流产的根本原因。和《阿Q正传》形成照应,《暴风骤雨》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领导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那就是赢得了民心。土地改革满足了广大农民渴望获得土地的诉求,变革了传统乡村社会那种封建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又能进一步巩固解放区,并调动广大农民支援人民军队的积极性。这对于中国共产党最终能够战胜国民党反动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4、党对农民的教育、引导与培养。小说对赵玉林、郭全海只是正面描写,写出他们在党的启发、培养下的勇敢斗争。被剥削地连裤子都穿不上的“赵光腚”被唤醒后十分勇敢,成为冲在最前面的战士。他勤劳、朴实、正直、有志气,革命性强。赵玉林为保卫胜利成果英勇献身,表现了崇高品德。郭全海觉悟提高后,成为赵玉林的继承人,他在“分马”时表现出高风亮节,结婚后也带头参军。

《暴风骤雨》克服了五四文学的欧化倾向,实现了文学的民族化,体现了民族精神、民族气派。然而,周立波有良好的外国文学修养,熟悉外国文学名著,他能够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借鉴外国文学的优秀作品的技巧。所以,《暴风骤雨》的民族化又不是狭隘、封闭的民族化,它适当吸收了国外文学的艺术滋养,因而具有开放性和国际视野。

《暴风骤雨》是一部“红色经典”,它叙述了党的光荣历史和伟大成就。但是,它何以超越国界、超越意识形态领域而被世界广泛接受,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运用中国方式讲述了中国故事,充分体现出了中国特色、民族文化精神。从接受的角度讲,国内外读者都喜欢读原创的、具有本土特色和民族精神的作品,而不欢迎仿制品。随着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我们需要文化自信、需要在世界上取得话语权,这就需要研究文学与文化如何走向世界,如何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而《暴风骤雨》用中国方式叙述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为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学经验。


(作者简介:钟海波,1965年生,陕西榆林人,文学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全国茅盾研究会理事、陕西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代表作有《略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原始主义》《鲁迅对梁启超启蒙思想的继承与超越》《论张爱玲小说的美学倾向》《文学史视野下〈第二次握手〉价值探索》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