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催婚:不结婚,拿钱来!|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 2021-11-30

◎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 作者:老约汉

◎ 编辑:马戏团长

◎ 全文约35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催婚这件事儿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就算家长仁慈没让你亲身经历,或多或少也听过催婚的故事。笔者很幸运,没有被催婚烦恼,不过想想周围朋友的经历,深感头疼。

有一位朋友,90后,在我印象中,90后这个词一直是“年轻”代名词,现如今居然已经沦落为“中年人”。他跟我说,2020年,哪怕疫情严重,在他家长的安排下,他一年相亲90多次,基本每个周末都要跟一两个相亲对象见面。其中不乏“戴着口罩范玮琪,摘了口罩范猥琐”,弄得他苦不堪言。他现在已经不敢回家跟父母相处。毕竟老两口下楼遛个狗,也要因为狗发情而想到自己。

其实,当代催婚仅仅停留在父母叨叨这个层面,就算相亲失败,也算长见识了,而在中国古代与其说是催婚,不如说是逼婚。

之所以又是逼婚又是要命,主要原因是:古代催婚是一种国家行为,国家出台相应政策,让你在规定年龄完成人生大事。

咱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古人眼中,齐家在先,治国在后。不成家的人不是成年人,不能真正参与政治经济生活。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冲龄之主”想要摆脱辅政大臣的束缚,亲政,必须先要结婚。

中国古代的催婚,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吴越争霸时期,越王勾践,又是睡柴火堆,又是舔苦胆,最后打败吴王夫差。我们说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往往忽略一点,打胜仗不是靠统治者下怎样的决心,而是实打实用士兵的生命堆出来的。想要有大量奉献生命的士兵,首先要提高国家人口。中国古代,生孩子之前,必须要结婚。于是乎,越王勾践颁布了一道命令:“女子十七不嫁,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丈夫古义不同今义,指的是男子。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婚姻法的内容,规定了最晚结婚年龄,这跟今天婚姻法有很大区别。

◎ 勾践

果不其然,在勾践的催婚之下,越国人口迅速增长,勾践睡了多年柴伙堆舔苦胆有了好结果。

之后王朝中,也有不少类似的结婚年龄规定,一般来说都是最晚结婚年龄规定,比如说汉初时期,汉高祖刘邦也下令,规定了男女最晚的结婚时间,分别是17岁和15岁。与今天晚婚晚育政策相区别,我们权且叫它“早婚早育”政策。

早婚早育政策一出,自然就有相应的配套惩罚制度出现,否则谁还遵守。汉惠帝刘盈,为了让他爸的政策贯彻到底,出台了一个配套惩罚制度:凡是女子15岁还不结婚,那就要收五倍的人头税,这笔税一直收到30岁或者结婚为止。汉代人头税大概是120钱/人,五倍就是600钱/人,有一种说法,大概相当于现在1500元。

对于任何一个普通家庭,这都不是一笔不痛不痒的支出。想要不交税就赶紧让孩子结婚。在这种大力催婚政策下,到了汉武帝初年,汉朝人口增长到了3000万人。

◎ 汉朝人口曲线

现在很多人在网上开玩笑,单身狗应该纳税,殊不知,老祖宗两千多年前,就让这个玩笑成真了。

中国古代,凡是战乱年代或者战乱年代刚结束的那段时期,都是国家大力推广早婚早育的时期。顺便说一句,中国历史上所谓盛世,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就拿唐朝来说,唐初战乱导致人口急速下降。

有一个统计,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中国人口仅相当于李渊他表侄子隋炀帝杨广时期的五分之一,只有1000万人不到。当然了,这中间有很多是躲避战火,逃入深山导致的人口下降。627年贞观元年之后,贞观之治算是中国一大盛世时期,人口最多的时候达到5300万。这中间除了返乡的流民之外,大量生育也是人口增加的重要原因。

◎ 隋大业五年到唐武德五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

唐朝为了让老百姓多生孩子,颁布了中国古代最严的婚姻法。除了沿用汉初的婚姻政策之外,还规定:如果30岁还不结婚,国家将强制安排婚姻。这项政策,今天的单身狗听后,都表示愿意回到唐朝,解决婚姻问题。

可惜,这个政策是惩罚政策。你以为国家会给你安排杰森斯坦森还是斯嘉丽约翰逊?笔者拍着胸脯平胸而论,国家分配的都是歪瓜裂枣、乃至没人样的人。这些人多半早年丧偶,丧偶原因是另一半被他/她的长相吓死的。芙蓉姐姐和龅牙哥在这群人中就是碧昂丝和布拉德皮特。

这种惩罚政策的出台,使同时期的唐朝人虎躯一震,纷纷表示:一定相应国家号召,早日结婚,不用国家操心。根据社会学家统计,唐朝人平均初婚年龄是15.1岁。后世历朝历代有样学样,也纷纷沿用唐代的政策。

有人问了,怎么古代中国都是国家催婚啊,我结不结婚挨着国家什么事儿了。诶,这还真碍国家的事儿。原因很简单,中国古代一直是农耕社会,人口是第一生产力,为了保证国家收入,就必须有足够多的人从事农业活动,那就需要大量生孩子。加上那个年代出生婴儿死亡率比较高,只有多生孩子才有可能保留更多生产力。那就必须要求结婚早,从13开始生,生到30。所以国家会催婚。

◎ 图源于网络

中国古代催婚制度特别狠,不仅老百姓要遵守,就连王公大臣也不能幸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有个小闺女,眼光比较高,看不上提亲的人,一直没有嫁人。眼看着岁数越来越大,马上就30了。

这可急坏了王安石。因为王安石这人认为法律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王安石变法的基础之一就是法律对皇帝权力的制约。那他自己当然不能干违法的事儿。眼看着闺女过30,按照法律就要被强行安排婚事了,自己不能违抗法律,怎么办?

天无绝人之路。当时朝中有一位大臣叫蔡卞,科举出身,为人端正,还没有娶媳妇儿。王安石托朋友曾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找到这个蔡卞,跟他商量能不能把自己闺女娶了。蔡卞一听,王安石的闺女,心中又喜又怕,喜的是王安石是当朝宰相,自己通过这门亲事可以攀高枝了,怕的是,这闺女这么大岁数还没嫁出去,估计不是什么善茬儿。蔡卞怀着这种忐忑的心情,跟曾巩说,能不能先安排俩人见见,毕竟是宰相的女儿,怕人家看不上自己。嘴上这么说,实际上自己心里害怕。怀着忐忑的心情,蔡卞前来相亲。

◎ 蔡卞书法

见面之后,蔡卞不害怕了,原来这闺女是大家闺秀,举止投足之间都有名门望族的风采,就是单纯眼光高。有心答应这门亲事,于是乎开始表现自己,什么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说学逗唱,快板贯口,太平歌词,都来一遍。

王安石的闺女一看这小伙子可以啊,口儿正,发音也好,调门也高。是自己梦中情人的样子,也答应了这门婚事。王安石赶紧安排俩人结婚,手续都走完了,一算日子,王安石的闺女29岁半,差一点儿就被强制安排婚事了。这才松了一口气。可见那个年代,婚姻制度有多残酷,堂堂当朝宰相,也不得不遵守。

顺便说一句,这个蔡卞有个臭名昭著的亲兄弟,叫蔡京,北宋六贼之一。不过蔡卞的评价还是不错的,死后追赠谥号“文正”,这是中国古代文臣最高的荣誉。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这么残酷,那有没有受不了的人,站出来反抗呢?真有。

历史上有一种女人叫“自梳女”,梳头的梳。什么意思呢?过去女人结婚之前和结婚之后的发型是不一样的,女孩结婚上轿子前,由自己的母亲或者已经出嫁的姐姐帮忙,把自己的头发梳起来,表示自己嫁人了。自梳女就是自己把头发梳成已婚女子的样子,以此励志终身不嫁。

◎ 影视剧中的自梳女

当然中间有一套复杂的流程,还要在观音菩萨像前发誓,这辈子绝不嫁人,要是违反了自己和家人天打五雷轰巴拉巴拉。这种女人不多,主要集中在明朝中后期的东南沿海地区。当地的经济比较发达,很多女人从事养蚕缫丝和棉花加工工作。这些女人能养活自己,比起那些依附于男人的女性,他们有收入,有见识,不愿意被封建婚姻制度压迫。

这些“自梳女”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批女权主义者,也给其他被压迫的女性做了榜样。只可惜,在中国古代,能像他们这样站出来反抗封建压迫的女人太少了,导致他们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就算知道也很少有人认可。连他们的父母,都会因为家里出了个“自梳女”而气愤,甚至不管自己闺女的死活。

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自梳女”病了,家长是不能管的,放任她自生自灭。不过就算这样,也有不少人加入这个队伍。为了纪念这些女权运动的先驱,人们修了一个“自梳女陈列馆”,把他们的故事传承下来,为后世敬仰。

◎ 东莞自梳女陈列馆

古人催婚说白了是统治者的需要,为了发展生产力,不得已为之。现在,人口已经不是第一生产力了,不用非得着急结婚生子了。

再说现在结婚生子的成本太高,旧社会,家里孩子多,一般都是散养,有口吃的就得了,不还有句俗话么“多双筷子的事儿”。现在不行喽,日常开销先不说,房子车子你得准备吧?兴趣班你得报几个吧?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的,看个病,挂不着号买个黄牛号多贵啊。那你说谁还想结婚生孩子?而且中国古代催婚,跟女性地位低是有一定关系的,如今男女平等了,别老动不动就说女孩子岁数大了没人要这种不负责的话,我们赛艇队长就喜欢大龄女性。

还是那句话,结婚不是小事儿,生孩子更需要慎重。找一个都满意的,家庭和睦,别天天打架,好好过日子挺好。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