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锺水注》考略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1-11-30

○钟水

△钟水出桂阳南平县都山,北过其县东,又东北过宋渚亭,又北过钟亭,与漼水合。

都山即都庞之峤也,五岭之第三岭也。钟水即峤水也。庾仲初曰:峤水南入始兴漼水,注于海。北入桂阳湘水注于江是也。漼水,即桂水也,漼、桂声相近,故字随读变,《经》仍其非矣。桂水出桂阳县北界山,山壁高耸,三面特峻,石泉悬注瀑布而下。北迳南平县,而东北流届钟亭,右会钟水,通为桂水也。故应劭曰:桂水出桂阳,东北入湘。

钟水,源出湖南省蓝山县东南,西北流经县东,折东北流,经嘉禾县至桂阳县界入舂陵水[1]

都山即都庞之峤也,我国广东省地区,向有岭南之称,是因为地处在著名的五岭之南。毛主席长征诗五岭逶迤腾细浪就是指这里。五岭是五簇大山岭,它的名称和次序,一般所知,自东而西,为第一大庾岭,第二骑田岭,第三萌渚岭,第四都庞岭,第五越城岭。查阅现在出版的地图,都庞岭在今湖南省江永县西境和广西省接界。祝鹏通过细读水经注,认为五岭的第三岭是都庞岭,不是萌渚岭。对照现在的地图,在广东省连县西北,和湖南省接界处的方山,才是古时的都庞岭[2]。梁国昭则进一步指出:今之地图上著名五岭之一的都庞岭位于湖南江永县与广西灌阳县的交界处,这是唐宋以来人们的误指。根据历史记载,对照野外考察结果和大比例尺地图,古都庞岭即今广东连县与湖南蓝山县交界处的大锣盖,位于连州镇西50km。通过大锣盖旁边的南风坳隘口的都庞岭道,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最重要通道之一。[3]

桂阳南平县,南平县,秦置,治今湖南蓝山县东北古城。属长沙郡。西汉初属长沙国,后属桂阳郡。隋开皇九年(589)废。唐咸亨二年(671)复置,属郴州,移治今湖南省蓝山县。天宝元年(742)改名蓝山县[4][3]。相关考古资料显示西汉南平县故城位于湖南蓝山县城腹村一带[5]

宋渚亭,按锺水流向比对相关文普资料,颇疑宋渚亭与今蓝山县火市一带的七甲、八甲墓群有关联。位于湖南省蓝山县古城路一带。如下图1所示。

漼水,即桂水。今湖南蓝山县南毛俊水。《水经·钟水注》:“漼水即桂水也。漼、桂声相近,故字随读变。”[6]

钟亭,按锺水、桂水流向比对文物地图集,颇疑钟亭与今蓝山县火市一带的石山岭遗址、李子聪墓群等有关联。如下图1所示。

图表1宋渚亭、钟亭位置推测图。摘自《湖南文物地图集》,湖南地图出版社,1997年,第151

桂阳县,古县名。汉置,治今广东省连州市。因处桂山之南,故名。自汉至南朝陈,历属桂阳郡、始兴郡、阳山郡。隋先后为连州、熙平郡治。唐、宋为连州治。元至元十九年(1282)升为桂阳州。[7]

桂阳县北界山, 梁国昭认为北界山即今之大锣盖,为连县(今广东连州市)与蓝山县的界山。[8]

 △又北过魏宁县之东。

魏宁,故阳安也。晋太康元年改曰晋宁。县在桂阳郡东一百二十里。县南西二面,阻带清溪,桂水无出县东理,盖县邑流移,今古不同故也。

阳安县故城,阳安县故城系三国吴改汉宁县置,治今湖南省资兴市南。属桂阳郡。西晋太康元年(280)改为晋宁县。[9]赵一清指出“魏宁”实为“汉宁”[10];《水经注疏》中熊会贞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水经》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魏人,魏人尊魏,故将“汉宁”改作“魏宁”。(会贞按:戴因广魏、魏宁,定为三国人作《经》,至确。盖魏人尊魏,改汉字作魏也”[11]

桂阳郡, 西汉高祖置,治郴县 (今郴州市区)。辖11 县。属地在今湖南境内的有郴县、临武、耒阳、便县、南 5县。新莽 (924) 改名南平郡。东汉复名桂阳郡,增辖汉宁县。西汉至西晋属荆州。东晋辖地在今湖南境内的 有郴县、汝城、耒阳、临武、晋宁、南平6,属江州。 南朝宋、齐、梁、陈俱属湘州。[12]

△又东北入于湘。


[1]来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下》

[2]祝鹏:古都庞岭考,社会科学,1979,(02)

[3]梁国昭:都庞岭何在?——对祝鹏先生有关古都庞岭考证的补充与修正, 热带地理. 1989,(01)

[4]来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

[5]周世荣:《马王堆三号汉墓地形图古城邑的调查》、载《湖南考古辑刊》第2辑。

[6]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7]来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下》

[8]梁国昭:都庞岭何在?——对祝鹏先生有关古都庞岭考证的补充与修正, 热带地理. 1989,(01)

[9]来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

[10]赵云:按《续志》汉宁县,吴改曰阳安,晋改曰晋宁,宋以后因之,无魏宁也。此如广魏、魏兴之类,道元盖并《经》而改之。(摘自《水经注疏》,第3209页)

[11]《水经注疏》,第3209

[12]来源:《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