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枚“当五十咸丰重寶”铜币,汉字大家都认识,但背面弯弯扭扭的文字恐怕许多朋友并不熟悉,或许知道它是新疆那边的文字,但可能并不清楚是新疆那个地区的文字。 大清朝的造币厂有数十个,最多时达47个之巨。其中在新疆地区先后就有“叶尔羌局”,“伊犁局”,“阿克苏局”,“喀什葛尔局”,“和质局”、“乌什局”、“库车局”和“迪化局”等七个局。 其中,“喀什葛尔局”和“叶尔羌局”的文字容易混淆。常有的同好将这种文字的铜币认为是前者,其实,这是“叶尔羌局”铸造的一枚铜币。穿左为满文“叶尔羌”,穿右为维文“叶尔羌”。两种满文文字书写有些微区别。 左为喀什葛尔局,右为叶儿羌局之满文 “叶尔羌局”是清政府在新疆叶尔羌城设立得最早的铸钱局。即在清朝统一新疆后的第二年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就经定边将军兆惠奏准设立。 在“乾,嘉,道”三朝,各南疆局(如叶尔羌局)利用部颁样钱铸造的“新疆红钱”是铜币的主要制式。“新疆红钱”是因采用红铜为铸造材料而得名。而在北疆则多以“黄铜”为主材铸币(如伊黎局)。 在“咸丰”朝,南疆各局也利用部颁样钱铸造过新疆红钱“咸丰大钱”。 叶尔羌本地并不产铜。当初清府在叶尔羌设造币局的主要目的是为收缴并销毁原准噶尔普尔钱。收缴准噶尔普尔钱后,如何改铸,兆惠奏请核准了“一面铸乾隆通宝汉字,一面铸叶尔羌清文及回字”,并从乾隆年间就开铸圆形方孔的制钱,正面用汉字铸“乾隆通宝”四字,背面用满文及回(维)字标注地名叶尔羌字样。 叶尔羌局铸行咸丰大钱是从咸丰四年到九年。铸行有“咸丰通宝”、“重宝”两种宝文钱。有“咸丰通宝当十”、“咸丰重宝当五十”,“当百”三个品种。且只用纯红铜铸造,绝无采用黄铜的情况! 虽是虚值的大钱,但是为了能让当地的老百姓接受,早期大钱做工仍然非常精美。钱文书写非常规范,对铸钱质量要求也比较严格。所铸叶尔羌大钱除有细微的版式变化外,绝不会出现怪异甚至拼写错误的情况。所以,有先驱研究后判断,凡采用黄铜,背满维文拼写错误的钱币均非叶儿羌局所铸为仿品! 赝品,满,维文书写怪异 我拜读过在新疆工作多年,对咸丰叶尔羌局铸咸丰大钱颇有研究和见地的孙海涛,王秀松两位泉友的《咸丰叶尔羌局大钱研究》(钱币学论坛)一文,文述: “按照清咸丰朝伊犁的诏文中要求,黄铜系“···每文一钱二分重,用红铜八分四厘,黑铅三分四厘八毫,点锡一厘二毫。。 . ”,这个比例与内陆钱法基本相同。但向红铜中掺入铅,它的颜色会变成暗红,向红铜中掺入锡,它的颜色会变成褐色,而且颜色会随着掺入量而趋向两个极端。在考证咸丰叶尔羌局是否铸过黄铜钱的过程中,曾经见过几枚颜色橙红的叶尔羌当百和一枚褐色的叶尔羌当五十。由此推测,传说中的叶尔羌局黄铜钱可能是呈现棕褐色铜质的钱,使人误以为是黄铜。因此,关于叶尔羌局铸过黄铜钱的传闻实为误传,多半是因为颜色的误差出现的误判。” 根据现有资料显示,喀什噶尔和叶尔羌局当五十新疆红钱的基本重量都在13.5克上下,铸工精整。币文“咸丰当五十”相比较朴实规整,但缺乏汉文书法应有的提按顿挫,字形也不够匀称,有些类似于民间的俗体,面文比较弥漫,不像书法大家所为。反之,满维文则比较生动,健悍豪放、热辣苍劲,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用纯红铜铸造的“咸丰当五十”铜质较柔软,但有铸造瑕疵,好像在铸造过程中被淘汰的样钱。如“當”字下“田”中竖出头接廓。在4点伪“重”字末横笔右下有一穿园孔,币缘表面有缺铜现象。。。 我这枚叶尔羌局铸咸丰当五十铜币是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国际大巴扎市场囊获的。藏品收获时并不起眼,有一层灰朦胧带绿色的薄锈,因背面文字而中意,其实对它的身世并不了解。我将其做了无损伤清洗后发现它的包浆油潤自然,方显出它的古朴和特殊。在后来燃起了对它研究的兴趣,在拜读过对新疆红钱有深入研究的先驱所发表的叶尔羌局铸咸丰重寶当五十真,伪品的文章后,经仔细比对后才搞清楚它的身世之来,判定它的真品之身。 “上天有好生之德”,赏我此寶(其实,理会总是留给有准备者的)。 此币直径 36.2mm厚2.0 mm穿孔7.5mm 穿廓1.0mm,外缘4.6mm重量 12.97g。 ![]() ![]() 此品目前见著的真品脱谱图样不足数枚。 ![]() ![]() ![]() ![]() ,有同好认为此铜币并非真由叶儿羌局所铸,系“按部颁样钱代铸的样钱。由此推测这些钱币应该是内陆某局为新疆提供铸造咸丰大钱的样钱”,也可以称为“代铸的类部颁样钱”。假如真是如此,可见其珍稀之贵。 亲爱的泉友,您是否也藏有此品?可否发出来互证,品鉴一下? 热望点评。如喜欢此文,请顺手赏我一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