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国展作品使用生宣创作的人越来越少了?

 苯墨子社 2021-11-30

国展中使用生宣纸创作的人越来越少了,国展中生宣纸正在悄悄地淡出人们的视线。

我们平时练书法目标只有一个:适合自己就好。而参加展览特别是国展光适合自己还不够,还要适合评委、适合展厅、适合观众,前者尤为重要!当今好多书法家练字和参展用纸是有区别的,这一现象值得思考。

参展、练字用纸一般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写古拙一路书风。如:大篆、汉隶、魏碑、颜体、大行草等,这类书风一般可以不择纸,有时纸洇一些反而出效果。如用净皮、特净、棉料、长纤维等。但现在国展追求颜色与视觉效果,写古拙书风用这些未加工纸的人越来越少。

二是写精到一路书风。如铁线篆、二王、《书谱》一类风格、小楷等就不得不择纸,用太洇的纸来写字,笔口、线条就走样了。这类书风可以选择元书纸、传统煮棰宣(也称豆腐宣)、水纹宣、黄料、洒金宣、粉彩纸、洒金宣、泥金、泥银纸或丝绢(熟绢)等。现在国展获奖、入展作者很多是采用以上材料进行创作的。搞收藏的人或经常到博物馆看展览的人最清楚,古代书画作品明代以前是没人用生宣纸的,就连清初也极少,而更多的是类似熟宣或毛边纸效果的纸张。也有花粉笺、蜡笺、泥金类的纸张。到清中晚期,生宣纸才渐渐多了起来,但那时的纸还不是很洇。造纸商所采用的造纸原料和造纸工艺不同,其产品效果也不尽相同。如我们常用的元书纸一般纤维较为粗糙,我到杭州看到中国美院学生练习用的四尺元书纸非常细腻,写汉隶或手札作品手感均很好,价格也不高,可见同一类的纸在不同厂家会有极大的差别。


国展中生宣纸让位现象,说明书法界的整体意识发生了变化,反映了书法界在取法乎上,远追宋元、甚至追唐入晋。书家已普遍认识到古人经典作品的书写与传世是依附生宣以外的书写材料来完成的,所以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在国展上使用粉彩纸、洒金宣、绢和泥银纸,等等。当然写大字作品、追求碑味等有墨韵效果的作品则另当别论。

现在市面上的纸张虽然种类繁多、花色图案也很漂亮,但能令广大书法家称心如意的纸张还是极少的。比如粉彩纸古已有之,应广大书家的书写需求,一些造纸厂正在努力恢复生产工艺并将其推入市场,目前多为量产工艺,各厂的工艺水平差距也很大,有时同一厂家的粉彩纸不同批次也有粗细之分,有的摸起来细如孩儿面,书写感很舒服。有的像1000号的水磨砂纸那样有颗粒感,落墨效果自然差些,而且极为费笔。实践发现,表面粗的粉彩纸用书画装裱机加热压一会儿就会细腻很多,也可在表面轻轻地擦些滑石粉之类的粉状物,再用圆柱形的玉石(其他石材也可)轻微压光后效果会好很多。这就是古人一直在用的涂布技术,也广泛适用于其他书写用纸上。

要想选择适合自己用的纸就要了解纸的性能,结合自己书风的落墨效果,多试多用,具体问题还需在实践中解决。选纸不在价格的贵贱,只要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不是拿最高档的纸就能写出好作品来,最后的书写效果如何还是要看书写功力,千万不要舍本求末。


参加展览除了具备高超的书写技法、效果理想的纸张之外,作品形式、色彩搭配也都是极其重要的。这些年来国展促使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有人甚至将这些心得当做参展创作的制胜法宝秘不示人。其实这些都是属于“字外功”,比起写好字可容易多了,并没什么可留恋的。

想想现在的国展,数万件作品一两天内评完,评委眼睛都看花了,如果不是作品水平极高是很难打动评委的,所以有很多作者在形式和颜色上下功夫来应对评委的审美疲劳。现在看来,这是不可取的办法。

就作品而论,想想当几万人都在研究形式的时候,还能拿什么来打动评委?恐怕还是要用作品来说话,比书写实力,现在越来越是这个趋势。

国展尽管每一届都有人在批判,但当我们拿起前几届国展作品集时,还是无法否定每届国展的水平都是在进步的事实。如今的国展是个大的竞技场,光玩形式、比技巧还远远不够,参与者更是在比审美,比文采、比修养。有过硬的书写功夫,得到了好纸笔也不见得能在国展中脱颖而出,因为现在水平相当的人太多了,所以参展者还要考虑作品内涵的问题。作品首先要感动自己,之后要感动身边的师友,之后才有希望感动评委。如果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就没有必要投稿了。

图片

纸的颜色搭配沉着古雅永不过时。古代字画的颜色不管怎么古旧,人们反倒会觉得亲切。所以茶色、仿古色、暗黄色、瓦灰色等都是百看不厌的颜色,比如张旭的《古诗四帖》,灰、蓝、黄等几种颜色拼在一起也并不觉得艳俗。颜色搭配好了会给作品润色,反之作品弄得花红柳绿会显得没有品位,评委们看了也会反感,参展作品可以大胆创意并不代表可以胡来。比如追求逼真些的古旧效果,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栗子壳或茶叶用清水泡几天过滤后用喷壶来喷洒染色,待完全干透后再染,不要一次染深染够,这样反复几次纸色变旧显得自然。如果嫌纸面太干净可以将茶叶渣滓一起倒在纸上,干后扫掉即可,也可模仿屋子漏雨淌些水痕,总之可以多做尝试。

如果为了参展让书家把心思都用到做旧上总不是长久之计,我们还得往下研究。香,是指体现墨香。当然这只是个形容词,并不是纸上真有什么香气,我们看到博物馆里的古代字画为什么会流连忘返?除了其作者本身的艺术造诣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纸墨的岁月沉积感,它真的会打动所有人!这并不是简单的做旧所能达到的。好多大书法家,像林散之、沈延毅、启功等,他们的精品墨迹也同样能做到感人,而他们的作品年代离我们很近,既不是古董也没有做旧,可站在作品前那股墨气同样令人震撼、令人陶醉。想必这与老先生们习惯用墨块研墨写字有关,研墨用得好会有墨汁所无法媲美的效果。

好纸配好墨,而且用墨之法全在用水,墨与水的比例不同使得墨韵效果也不尽相同。书写者还得有深厚的素养底蕴,不是单一的技法所能完成的。味,是指能禁得住品味、令人回味,甚至是禁得住历史的考量。这样的书家仿佛是具有使命一样,是借助工具在书写生命、书写社会、书写历史。中国人一直强调“技进乎道”,有熟练的技法作保障,才有可能升华至中国人所认为的“道”的境界。能做到这样似乎早已超越国展的审美标准,这样的作品即使在国展中未曾获奖、入选也无需遗憾!

参展还要抱着平常心,不要抱着虚名不放,默默向着经典的方向努力才是书法艺术的终极追求,即使暂时没有参加展览或是不被时人认可也无所谓。作品真的好,历史一定会在无情的淘沙过程中将其留下,作品不好自然也会像垃圾一样被抛弃。

纯粹的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用纸最好,最好没有浮躁与设计的味道。关于用纸说了很多,希望对一些有望入展而缺少实践经验的同道能够有所帮助。

(《书法报》2013年第7期,原标题:《谈谈书法创作用纸》,作者:李德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