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春(袁州)旧志初探

 华哥说宜春 2021-11-30

萧华

       宜春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隋开皇十一年(591年)于宜阳(笔者注: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宜春改宜阳,现在宜阳新区名字由此而来)置袁州,之后一直是州、郡、路、府、道的治所,延续至今仍然是地级宜春市的首府。据历代正史经籍志、艺文志记载,清代王谟《汉唐地理书钞》、民国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所收的数目统计,自隋唐第一部图经到民国县志,以宜春或袁州为名的图经、地记、方志、杂志、图册共有五种三十二部。

       历代修撰的地志有:《宜春图经》、《宜春记》、《古图经》、《州图》、《袁州图经》、《袁州旧图经》、《宜春旧志》、《袁州新编图经》、绍兴《宜春志》、嘉定《袁州志》、嘉定《宜春志》、宝庆《续修宜春志》、成化《袁州府志》、正德《袁州府志》、嘉靖《袁州府志》、万历《袁州府志》、顺治《袁州府志》、康熙《袁州府志》、乾隆《袁州府志》、咸丰《袁州府志》、《袁州府志纂要》、同治《袁州府志》、《袁州府志残稿》、《袁州杂志》、康熙中《宜春县志》、康熙末《宜春县志》、雍正《宜春县志》、道光《宜春县志》、《宜春县图册》、咸丰《宜春县志》、同治《宜春县志》、民国《宜春县志》。

       这些地志种类众多、卷帙浩繁、内容丰富、体例各异,不仅是宜春和赣西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也是江西省宝贵的方志资料,乃至中国地方志书丰富文献的一部分。虽然明朝以前的地志已不再传世,但很多史书仍保存了不少佚文。本文就南宋方志定型以前的几部旧志,从图经和地记的佚文内容做一些概述,并对修撰时间、背景、特点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宜春图经》

       《宜春图经》仅见于《太平御览》,其书辑有两条佚文。第一条:“望凤山,在州西北七十里,上有一峰远观似凤,以此为名”;第二条:“昌山,在州东六十里,旧名伤山,周回连延一十八里,袁江流于其间,巨石枕崎潺激,舟人上下多倾覆,故名伤山。顾野王《舆地记》云:时人以伤为非善征,乃改名昌山”①。从内容来看属于地理山川,佚文没有著作者姓名,说明这部图经在宋初已不传世。而《太平寰宇记》辑录“昌山”佚文,前面部分与《太平御览》一样,但没有标注出自何处,后面《舆地记》内容略微详细些。

       图经出现于东汉时期,属于早期记载当地方志的一种。隋唐是图经编修的兴盛时期,华林甫在《隋唐<图经>辑考》一文,将《宜春图经》列为隋唐时期的著作,并没有具体说是哪个朝代。按《太平御览》引用佚文的顺序,以上条文在南朝宋王孚《安成记》、裴子野《宋略》、南朝陈顾野王《舆地记》佚文的后面,说明编撰者根据成书时间来排列的。隋唐图经的兴盛,得益于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倡导,创立了方志由私修转为官修。大业中,隋炀帝“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②,下令全国收集资料统一修撰图经。可想而知,地方官府自然不敢有丝毫懈怠,宜春在隋平陈后废安成郡置袁州,之前从来没有独立修撰过地志,朝廷极需掌握一州各方面的情况。所以,《宜春图经》极有可能修撰于此时,而《隋诸州图经集》便是这次国修的总集,收录了全国各州图经附载于其内。《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隋图经集记》一百卷,《宋史·艺文志》及其他书目没有录入,说明《隋诸州图经集》在宋初已散佚。

       隋朝修撰诸州图经涉及的内容,从《汉唐地理书钞》辑录的佚文来看,载有地理、物产、商旅、民情、旧事、古迹、神话、传说等方面,当然还有每一州的各种绘图。虽然《宜春图经》早已失佚,却是宜春乃至赣西地区第一部具有方志的雏形。

二、《宜春记》

       《宜春记》佚文在《太平御览》辑有一条,《太平寰宇记》同样被引用,又在《舆地纪胜》里面也有。佚文说:“郡有石室山,山有数石室相连,高十余丈,皆相似。素壁若雪,万象森罗于其所,因以为名”③。从内容来看同属地理山川,但《太平寰宇记》和《舆地纪胜》佚文,标题“石室山”少了个“山”字,也没有“因以为名”四个字,又以两部史籍书写方式来看,后者很可能是转载前者的佚文。

       记又称地记,出现于两汉时期,是最早的初级形态方志,魏晋南北朝盛极一时。虽然隋唐修撰地记陷于低潮,但地记仍占据不在少数,而且唐朝地记为宋朝修志奠定了基础。比如隋朝《诸郡物产土俗记》和《区宇图志》,唐朝初期《括地志》,中期《开元十道要略》、《天宝初年地志》等,这些志书的体例与地记完全相同。隋大业三年(607年)袁州改为宜春郡,唐武德五年(622年)改郡为州。但唐朝在州的后面附加郡名,比如袁州后面就有宜春郡。所以,《宜春记》极有可能修撰于隋末唐初,由地方官府集大志内容综合而成。毕竟这是宜春的第一部地记,是掌握一郡风土人情的关键。至于这部地记为何不用州名,应该取决于地方习惯性的称呼。天宝元年(742年)又改袁州为宜春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次改郡为州。期间,房琯任宜春郡太守兴建学宫,对文化教育特别重视,为修撰《宜春记》提供了条件,所以不排除这时期的可能性。只是从佚文辑录的数量,地记散佚情况来分析,更多的倾向于隋末唐初。

       《宜春记》在《旧唐书》、《新唐书》均没有著录,也没有著作者姓名,说明这部地记在宋初已不传世,佚文应该是从后世图志上转载而来的。不过,地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载有疆域、山川、古迹、人物、风土,神话和传说成分比较多,内容较为简略。隋唐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只可惜《宜春记》传世的文献太少,是否有这方面的内容就不得而知了。

三、《古图经》

       《古图经》又引作《袁州古图经》,仅见《永乐大典》辑有一条,佚文说:“按古图经,大业末萧铣陷城”④。《旧唐书》载:萧铣起义在大业十三年(617年),即隋王朝灭亡的前一年,由此而知这部古图经修撰于唐朝。从内容来看属于军事战争,却被后世编入城池的条目,说明这时的图经分类比隋朝更细。

       唐朝修撰图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仅沿袭了隋朝官修的制度,还专门设立了官吏管理这项工作,并明确规定编修期限和办法。“唐制,令诸州作图,三年一造,送职方司以备稽考”⑤,“建中元年(780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请州图每三年一送职方,今改至五年一造送,如州县有创造及山河改移,即不在五年之限,后复故”⑥。基于州府官员三年或五年造送图经的通例,唐朝三百多个州府都编有所辖地域的图经,所以无法确定《古图经》撰于哪个时期。但唐朝中期以后,图经内容以解说的经为主,以图为辅,内容宏富、体例完备,奠定了宋朝方志完备体例发展的基础。又从唐朝《元和郡县图志》、北宋《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等史籍,以及《永乐大典》、《大明一统志》辑录的佚文来看,载有沿革、城池、山川、水渠、官廨、军事、物产、庙宇、驿馆、人物、传说、墓塚等方面的内容,说明《古图经》涉及面较为广泛。

       宋初已经很少看到唐朝和五代的图经,《新唐书·艺文志》仅收录了一部《润州图经》。《古图经》佚文未见其他史书录入,部分内容应该附载于后世的图经,极有可能是《祥符州县图经》转载而来的。从《永乐大典》辑录的佚文来看,其后“国朝大中祥符四年,修袁州图经云”⑦,编辑者很明显是按宋朝的原文抄录。

四、《州图》

       《州图》仅见于《太平寰宇记》,辑有一条温泉的内容,佚文说:“又州图云:去州南三十里,冬夏长热涌出,以冷水相和,可去风疾”⑧。从内容来看同属地理山川,但这时的图经不断完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而著作者乐史跨南唐和北宋为官,想知道《州图》修撰于哪个时期,必须先从佚文的来源说起。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正月戊午,知制诰卢多逊等,重修天下图经”,卢多逊出使江南,派人对南唐国主李煜说:“朝廷重修天下图经,史馆独缺江南诸州,愿各求一本以归。”李煜马上让人校雠抄写,送与之,“于是江南十九州之形势,屯戍远近、户口多寡,多逊尽得知矣”⑨。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宋准“受诏修定(开宝)诸道图经”⑩。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乐史合舆图之所隶,考寻始末,条分件系,撰成《太平寰宇记》200卷。由此而知,《州图》就是附载于开宝《诸道图经》的《袁州图经》。又从其辑录的佚文来看,应该摘自南唐校雠图经的蓝本。据《五代会要》“职方”条记载,长兴三年(932年)五月二十三,时任尚书吏部侍郎王权奏请,下诏诸道州府重新修撰图经,“其间或有古今事迹、地理山川、土地所宜、风俗所尚,皆须备载,不得漏略”。说明当时南唐保存了一套五代图经,否则难以在短时间内抄送给卢多逊。

       《太平寰宇记》在这条佚文的前面,还有一段话:“按郡国志云:南乡有温泉,以生鸡卵投之即熟,水中犹有鱼焉”。文中所指《郡国志》并非《后汉书·郡国志》,其编撰于唐朝中后期,由此而知这部志在宋初有本传世。而后者根本就没有温泉的记载,也不知道谁把它嫁接到《后汉书》,让其误导人们对温泉历史的了解。

五、《袁州图经》

1、《袁州图经》

       《袁州图经》在《舆地纪胜》辑有一条,瑞州记唐朝袁州刺史邓璠,佚文说:“袁州图经云:璠,高安人。元和中权知袁州,兴崇学校,有古循吏之风,诏令再任”⑪。另一条则是《永乐大典》辑录,佚文说:“国朝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修袁州图经云”,由此而知这部图经的成书时间。且第一条明显与之前所述不同,虽然唐朝图经有些也刊载名宦,但在宋朝名宦立传上升为官方要求。

       宋真宗下诏修撰《祥符州县图经》,“先由各州县自行搜集资料,自行编订,朝廷惟颁凡例,送进以后,始交馆阁学士纂为全书”⑫,说明当时图经的体例没有统一。《袁州图经》编幅附载于《祥符州县图经》,定稿后,由于卷帙浩繁并未镂版,“颁下诸道图经新本共三百四十二本”⑬,“又诏重修定大小图经,令职方牒诸州谨其藏,每闰依本录进”⑭。后来每闰改为再闰造送,诸路图经十年一上的规定。但北宋图经多依祥符体式修撰,至南宋《祥符州县图经》已多散佚,仅存九十八卷及苏、越、黄三州刻本。而南宋修撰方志辑录的内容,却被认为是祥符图经的延续。

       《袁州图经》除了以上两条佚文,还有一条城池营建佚文,刊载于明正德《袁州府志》。志载:“宋大中祥符间修,袁州图经云:城周围七里二十步,高三丈八尺,子城周围一里二十步,高三丈七尺。北枕秀江,三面壕深四丈”。由此而知,这时的图经对城池营建、水陆道路、名宦人物等方面无不涉及,说明内容由之前简略走向细致化,汲取了唐朝和五代图经的优点。

2、《袁州旧图经》

       《袁州旧图经》仅见于《舆地纪胜》,佚文说:“旧图经,以为春秋时为百越之地,不同当考”⑮。从内容来看属于建置沿革,而且带有稽考的性质,说明“选文学官校正”提升了质量,让图经的修撰水平同步提升,由此而知这时的图经体例已趋向统一。

       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创置九域图志局,为我国官方修志机构创设之始。朝廷命所在州郡编纂图经,这是北宋最后一次修天下图经。明正德《袁州府志》刊载曾孝序《灵泉记》一文,说:“图经所载:宜春县西四里有泉,甘美宜作酒,随岁举入贡,见于《吴录》、《晋记》”。虽然文中没说是哪个时期的图经,但这篇文章写于政和四年(1114年),应该是指大观《袁州图经》所载内容。《舆地纪胜》撰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成书于绍定年间(1228—1233年),著作者王象之称“旧”的含义有二。第一、对朝廷南迁之前的书面写法,其他史书有这种表达方式;第二、单指嘉定以前修撰的图经,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时期。

       据史料记载,除了北宋祥符《袁州图经》,后面只有大观《袁州图经》,再就是撰于此前或同时期的《宜春旧志》,还有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由知州李观民修,教授童宗说编纂的《宜春志》十卷。后面两部明显都是方志,说明《舆地纪胜》所载“旧图经”,指的就是大观《袁州图经》。

3、《袁州新编图经》

       《袁州新编图经》仅见于《舆地纪胜》,这条佚文在抚州沿革中说:“至若袁抚二州皆内陆也,不应例指以为百越之地。故袁州新编图经,于百越之地及越星分,皆削而不取云”⑯。从内容来看是反驳之前的误导,但以《舆地纪胜》成书的时间来看,说明这部图经撰于南宋嘉定年间。

       查有史记载的图经和方志,除了第二条《袁州旧图经》介绍的,还有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由知州滕强恕修,林护新、张耕博编纂的《袁州志》十二卷。又有嘉定中(1217—1224年)《宜春志》十卷,集八卷。续修志八卷,集六卷,均由知州滕强恕纂修。而清乾隆《袁州府志》刊载《袁州志》一篇序言,由宜春人张嗣古撰写并说道:“访旧闻蒐辑,放失随事编,摩胪分汇列,厘为若干卷。于是,一郡四邑之事,粲然如指”。由此而知《袁州志》是一部方志,然而《宜春志》显然是图与经分开,既是图经又是方志,说明佚文引自这部志书的图经内容。值得庆幸的是,上述所有引用佚文的旧志中,《宜春志》是惟一有著作者姓名,也是惟一一部图和经兼合的方志。

       南宋图经实际已经“名存实亡”,文字部分已经演变成了方志。张国淦在《中国古方志考序》中指出:“方志之书,至赵宋而体例始备,举凡舆国、疆域、山川、名胜、建置、职官、赋税、物产、乡里、风俗、人物、方技、金石、艺文、灾异,无不汇于一编”。如果没有历代对图经和地记的创新,在体例上不断进行完善,就不会有南宋方志定型的格局。

结语

       从以上初探两种共七部宜春旧志来看,隋朝至南宋这700年的时间里,宜春早期的地方志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从第一部《宜春图经》开始,到《袁州新编图经》的出现而告终。北宋祥符《袁州图经》为这个过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遗憾的是南宋以前的旧志作者不得而知,保存的佚文相比江西省其他地方要少些,这是受地域和历史因素而无法避免的问题。

       总之,宜春旧志范围不单指原来的袁州地域,宋朝以前它涵盖了整个赣西地区,是江西省方志遗产中闪耀光辉的一部分。如今这些历代保存下来的佚文,为今天研究宜春乃至赣西地区的人文历史,提供了详实而宝贵的文献资料。如果能有效利用并让它继续发扬光大,仍是一件深有裨益、受益匪浅的事情。本人才疏学浅初次撰稿,文中观点若有不足之处,求教于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太平御览》卷四十八·地部十三·南楚诸山

   《隋书·经籍志》卷二百一·经籍考二十八

   《太平御览》卷四十八·地部十三·南楚诸山  《太平寰宇记》卷第一百九·江南西道七·袁州  《舆地纪胜》卷二十八·江南西路·袁州

   《永乐大典》卷八千零九十二·袁州府城

   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华书局 1984

   《唐会要》卷五·职方员外郎

   《永乐大典》卷八千零九十二·袁州府城

   《太平寰宇记》卷第一百九·江南西道七·袁州

   《玉海》卷十四·开宝修图经(元刊明修,清康熙二十六年补刊本)

   《宋史》卷四百四十·宋准传

   《舆地纪胜》卷二十七·江南西路·瑞州

⑫ 方豪《宋<祥符州县图经>初探》

⑬ 《玉海》卷十四·祥符州县图经(元刊明修,清康熙二十六年补刊本)

⑭ 《玉海》卷十四·祥符州县图经(元刊明修,清康熙二十六年补刊本)

⑮ 《舆地纪胜》卷二十八·江南西路·袁州

⑯ 《舆地纪胜》卷二十九·江南西路·抚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