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迁都后共历14位帝,为什么皇陵却叫“明十三陵”?

 先秦考古杂谈 2021-11-30

原问题:明朝明明16位皇帝,为什么皇陵却叫做明十三陵?

先解释一下为什么有人说明朝16位皇帝,也有人说是17位,因为英宗隔着代宗一共当了两次皇帝。

英宗

明朝帝王世系表如下: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起建都南京,所以,朱元璋将自己的陵寝选在了南京玄武区紫金山南麓,也就是现今著名的明孝陵。

朱元璋死后将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抑或是建文帝的削藩举措触怒了燕王朱棣,也或者是朱棣早有野心,不久,朱棣便起兵发动了兵变,建文帝一方节节败退,四年后,朱棣成功攻入南京,在群臣的拥戴下登上了皇位,即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之后一直有意将都城迁到北京。所以,他先下诏升北京为陪都,随后便开始为迁都做准备,营建北京城。但还没等北京城建好,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他的皇后徐氏便在南京病故了,于是已经下定决心迁都到北京的朱棣便下令命人在北京卜选陵地。古代皇帝都比较看重风水,因此直到两年后才选好陵址,也就是日后的长陵。

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前,它是明十三陵的祖陵。继朱棣之后,明朝皇帝皆就近营建陵墓,先后共有十三位皇帝。在这十三位皇帝中有两位皇帝的陵墓比较特别:

末代皇帝崇祯的“思陵”:最寒酸

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崇祯自缢身亡,因此他被草草埋葬在了一座妃子墓中。直到乾隆年间,乾隆下令修补明朝黄帝陵,思陵才得到修缮,但整体来说,他是十三陵中最寒酸的一座。

万历皇帝的定陵:最奢华

从世宗的永陵开始,皇陵便一改往日的“简朴”,增加了许多之前明皇帝陵不曾有奢华建筑构件,到了定陵时有过之无不及,据说,定陵总花费位白银800万两,这相当于当时国库的两年收入。

按理说迁都北京后共历十四帝,为什么最终却是十三陵?

这里有个例外,明代宗朱祁钰。他是英宗朱祁镇的弟弟,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代宗便在众人的拥立下即位,但是,后来英宗又被放回来了。一朝哪容得下两位皇帝,但英宗此时毕竟已经成为了皇帝,还是他占上风一些,他便以“太上皇”的名义把英宗软禁在皇城南宫内。期间,英宗也算安分,因为代宗承诺他:以后会把皇位传给英宗的儿子。

代宗

但是,代宗失信了,在他唯一的儿子朱见济死后,他也没册封英宗的儿子为太子,储位一直空着。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代宗突然染了重病,很会见风使舵的大臣又拥立起了英宗。在代宗还没死得情况下,英宗就成功复位了。不久,代宗就驾崩了。

令人尴尬的是,在代宗朱祁钰短暂的登上皇位期间,他也在十三陵修建了陵寝。但英宗下令以王的身份把代宗葬在了别处,就位于今颐和园西北的娘娘府附近。

所以,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炆、代宗朱祁钰,上表中的其余十三位陵墓便组成了明十三陵。另外,朱允炆下落不明,他死后葬在哪没有人知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