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都城为何选在无险可守的开封?宋太祖有意迁都,为何最终迁都不成?

 文物考古聊历史 2021-11-30

历史上的北宋开封城,人口总数一度超过150万,而同时期的日本京都、朝鲜开城只有20万人,两河流域的巴格达只有30万人,当时的开封城是一座真正的国际大都市,万国来朝。其繁华程度从《清明上河图》上便可窥见。

然而,从赵匡胤“黄袍加身”创建北宋,到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俘获国灭,北宋王朝传九帝而亡,前后不过167年。繁华的北宋王朝为何这么快就走向衰亡?历来史学家们争论不断,有人认为从赵匡胤选择定都开封的那一刻起,就为北宋王朝的灭亡埋下了一个引子。

开封,在历史上曾有“汴梁”、“启封”、“大梁”、“东京”等名字。最早在此定都的是夏王朝。“禹都阳城,帝杼居原,自原迁于老丘”,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可推断今开封城东北20余公里的开封县杜良乡“国都里”村及其附近一带,即应是夏都老丘所在地。在这之后,除了北宋,便只有割据政权建都于此。如战国时期,秦国渐渐强大,魏惠王被迫于公元前365年迁都“大梁(开封)”,五代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也都定都开封,但这些政权终究算不上是什么大一统的王朝。因此,北宋创建者为何将都城选择在开封?历来也争议不断。可是,选择定都开封,赵匡胤错了吗?

开封作为都城的利弊分析

都城,作为一个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对于王朝的兴亡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秦汉时,关中平原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当时的防害主要在西北,函谷关恰如一个很好的屏障。在这之后的情势大抵如此,但是中唐以后,契丹逐渐崛起于东北,并且,原本荒蛮的南方发展迅速,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苗头,到了赵匡胤立国时,这种情势就更加明显了,所以,时也,势也。从唐朝的长安到北宋的开封,都城的东移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只是“秦中自古帝王州”,当时的很多人还不能接受都城东移的这种趋势。

北宋初期,开封作为国都的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北宋建立之初,刚刚才结束了五代十国长期的藩镇割据,宋太祖赵匡胤很怕再出现藩镇势力“黄袍加身”的局面,因此他将天下之军调于京师,急于加强中央集权,正是所谓的“不因山河之固,以兵屯为险阻”。这样,京师常备军的供给就是个很大的问题了。而开封城河网密布,有发达的水利交通。卞河、黄河、惠民河及广济河汇集于此,其发达的漕运对于开封城的经济提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据统计,宋初时,光是汴河一年的漕运粮食就可达到百万石,最多时可达到七八百万。

另一方面,在五代十国时,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均都定都开封,经过了这几朝的修缮经营,开封城作为都城的优势就十分明显了,赵匡胤立国于此也算是顺应时势了。然而,作为开封城作为一国都城,确实也存在着诸多的弊端。

开封城虽然居于天下之中,然而它地处平原,无险可守,这也是开封城作为国都最为人诟病的地方。加之在后晋时燕云十六州就已经割让给辽国,北宋的防守弱势显而易见。即使开封城在经济、政治上存在较大优势,但是在地理、军事上的弱势也是非常明显的。无险可守,何为帝都?尤其是卧榻之侧,还有迅速崛起的辽国、及后来的金国。北宋统治者可谓是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宋太祖有意迁都,为何最终迁都不成?

宋太祖赵匡胤曾提议迁都洛阳或长安,然而最终不能实现。

据史料记载,一次,赵匡胤在洛阳祭祀完毕,便商议着迁都洛阳,群臣中多有劝阻,赵匡胤都不以为然,直到其弟宋太宗赵光义谏言:若是迁都洛阳会有很多不便之处。赵匡胤不以为然,认为即使不迁都洛阳,迁往长安也可以。并且解释说:我之所以想西迁是希望效仿周朝、汉朝,借着山河的屏障富国安民,也想借此机会拔出冗兵的弊端。赵光义因此回答:安天下靠的是帝王的德行,而不是靠都城险要的地理位置。

因这一句不痛不痒的话,赵光义就成功说服了赵匡胤,是出于兄弟间的信任?当然不是,赵家两兄弟之间的权力博弈已经从迁都之议中显现出来,因此,赵匡胤当时的妥协或许也是无奈之举。其实,赵匡胤很有先见之明,在当时他就已经预料到了不迁都的弊端,并预言: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北宋的灭亡该归咎于择都错误吗?

“曾观大海难为水,除去梁园总是村”在文人士子心目中这般繁华的北宋王朝却也免不了国破家亡。但是北宋的灭亡该归咎于择都错误吗?北宋之初建都开封真的错了吗?

未必。北宋之初定都开封明显利大于弊。只是,在北宋后期,运河常常长期失修,河道阻塞,又常常发生水患,当初赖以生存的漕运竟然转而成为一种威胁。而北宋又面临着冗兵的局面,在宋仁宗时期,全国军队竟然达到了140万,大量的冗兵必然加重国家、百姓负担,而漕运的运力又不济,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从北宋的外部而言,北宋统治者虽然一直致力于收复燕云十六州,然而始终力不能及。于是,在宋金合力灭辽之后,金兵才能长驱直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长驱直入开封。说到底非城之过,还是后来的统治者无能,未能真正做到居安思危,早做提防。

国都的选择至关重要,然而,“(立国)在德不在险”,赵光义的劝谏未必就是错的。只是,当初赵光义反对迁都或许或多或少也是出于对自身势力的维护,在宋太祖的得力谋臣赵普离朝之后,身为晋王的赵光义就趁机在开封培养自己的势力,兄弟俩的皇位之争在北宋的朝堂之上暗流涌动,迁都也意味着朝堂上的大洗牌,所以,迁都之议实则也是兄弟俩的较量。只是,在这场兄弟间的权力博弈中,赵光义赢了,然而最终,北宋亡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