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侯乙的嘴里为何含了那么多的小动物?

 先秦考古杂谈 2021-11-30

1978年考古发掘的曾侯乙墓,就椁室而言,比长沙马王堆辛追夫人墓大六倍。墓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曾侯乙铜冰鉴,还有出土的各类青铜器、玉器、漆器等达到上万件,这座墓的发掘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墓中出土的文物则向我们展示了古代贵族的奢华生活,其中也有不少被人忽略的小细节。

在曾侯乙的嘴里含有21枚玉质的小动物,这些玉器如拇指般大小,在曾侯乙去世后被塞进了他的口腔内。其中有牛形玉器6枚,羊形玉器4枚,猪形、鸭形及鱼形玉器各3枚,狗形玉器2枚,几乎是“六畜”俱全。有网友调侃,曾侯乙嘴里简直塞了一个微型动物园。很多人不解,曾侯乙的嘴里为什么含了那么多的玉质的小动物?“二十一”枚又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起源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口含”

含在死者口中的玉石器叫“口含”,也称“口晗”。这种习俗最早可追溯到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山东大汶口文化中就发现了类似的习俗。在山东兖州王因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墓葬中墓主人口内含有石、陶小球,甚至在一些墓葬中发现了墓主人牙齿磨损严重,应该是在生前就有口含石球、陶球的习俗,此外,大汶口文化中还有拔牙的习俗,总之,此地的风俗对牙齿真的很不友好,但是究竟这样的习俗源自何种信仰,由于年代久远又缺乏文字也实在不好妄下断言。不过,这样的习俗在商周时期则更为常见,也显现出了一定的礼制。

在商朝时,无论是位于王权中心的安阳殷墟,还是其周边地区都有发现此类口含玉石器的墓葬遗址。这些遗址中的口含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等级较低的墓葬死者口中多含贝(相当于钱币),数量不定。等级较高的墓葬中墓主人则口含各种玉器,如玉鱼、玉蝉、玉珠等,整体来看,等级较高的墓葬多集中于王权中心区。

两周时作了进一步规范,天子口含的玉器等级最高,其次诸侯、卿大夫、士人、庶子,数量上也有规定,天子口含数量最多,为数之极尽“九”。同时,又有“饭晗”,“饭晗”也属于口含的一种。这里的“饭”还真就指的是五谷杂粮。并且有严格的礼制,诸侯以粱,卿大夫以稷,士以稻,庶以谷实。天子也很可能是饭以粱的。

先秦时期之所以会有这种习俗,原因有二:一方面,“不忍虚其口”,“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在中国古代一以贯之,在死者口中塞有口含是对逝去之人的一种善待。另一方面,口含也有着比较实用的用途。即可以保存死者的形体。这样的观念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出现了礼制。

曾侯乙是曾国国君,生前享有荣华,死后“事死如生”。曾侯乙生活的时代已经“礼崩乐坏”,因此其墓葬中多有违制的随葬品,曾侯乙口内的21件口含在数量上显然也有些僭越了。至于为何是21件,有人猜测或许有某种含义,因为曾侯乙墓内的殉人正好也是21人,但目前来说,这个数字的具体含义尚不明确。

另外,从曾侯乙墓的陪葬品可以看出,曾侯乙是个十足的“美食家”。因此,其嘴里的口含才会尽是动物形状。

曾侯乙:一位2400年前的美食家

曾侯乙墓出土的各类随葬的物品多达一万五千多件,许多是与饮食相关的青铜器,其中有一件看起来不起眼的青铜器却极具争议。关于它的名称曾有4种说法,即烤炉、炒炉、煎烤炉、煎煮盘鼎,对应的是4种烹饪方式,即烤、炒、煎、煮。对于美食家曾侯乙来说,这个鱼怎么吃?

曾侯乙炉盘

这件青铜炉盘由上下两部分,上下各为一个浅盘,上盘口径为39.2厘米,下盘口径为38.2厘米,出土时上盘内有鱼骨,鱼骨内夹杂着不少梅核,经过专家鉴定为鲫鱼鱼骨,每尾鱼的鱼龄至少在2年以上。下盘内放有木炭和碎炭块,在上盘的盘底有明显的烟熏痕迹。

古代烤炉

可以用排除法来确定,烤炉可以直接排除掉,因为古代有专门的铜烤炉,一般为方形,形制上与曾侯乙墓的这件青铜器差别较大。炒炉也基本可以排除掉了,因为“炒”这种烹饪方法直到宋代才广为流传,况且,烹鱼也不适合用“炒”。“煎煮盘鼎”说是一个比较具有说服力的观点,然而,考虑到炉盘为浅腹,并不适合“煮”这种比较耗水的烹饪方法,而且其形制也非“鼎”,因此,“煎”是最有说服力的观点。

这种烹饪方法有点像现代的“干锅”,炭火旺盛时将鱼煎熟,之后又可以利用炭火的余温继续使鱼更入味,鱼骨中发现的梅子还可以去除鱼腥味。这种吃法别出心裁,在当时也是不多见的。或许正是文献中所说的“煎鰿”,鰿或为鲫鱼,或其它鱼类。

这类青铜炉盘最终得以流传,演化为汉代较为流行的“铜染炉”。染炉是汉代一种在加热中调味、在加热中食用的炊器兼食器。其上部为“耳杯”的形状,这样在加热调味时也能更好地防止炉内酱料溅出。

汉代“铜染炉”

曾侯乙墓还出土了大量的调味料,如花椒、山植皮、山植果、山植于、芒耳等等,这些调味料可以用于各种肉类的烹饪中,曾侯乙的美食家属性还体现在其饮酒方式中,研究发现,曾侯乙在饮酒的时候,还特别注意在酒里过滤掉其中的一些沉淀的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在夏季使酒降温,冬季使酒升温。曾侯乙在饮食上如此讲究,这样一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其他人的玉含多为象征性的玉礼器,而曾侯乙嘴里的玉含皆为能食之肉类了。

古人“事死如事生”,盛行厚葬,除了陪葬明器外,很多器物皆为墓主人生前所使用,从这些陪葬品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的物质文化,还能从中一窥墓主人的生活习惯、品性、爱好等等,比如,历史上只做了27天皇帝的荒唐帝王海昏侯刘贺,其墓出土的陪葬品某种程度上“洗白了”海昏侯,也让我们重新去认识那段历史。这就是考古的魅力,它能验证历史,同时也在让我们重新认识某段历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