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之——家庭教育中的6大误区,你中了几招?

 我是慕珂 2021-11-30

第一次知道《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是在樊登老师读书会上。

他说有了孩子之后,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就去书里寻找。

这本书里面的情感引导方式,给了他非常落地的养育方式,算是他育儿路上非常重要的一本书。

下面,我们分两篇文章,来讲讲这本书中几个核心的知识点。



上篇:家庭教育中的6个误区

第一种叫做控制型父母

 “别给我乱跑,你再不听话,晚上就不许看电视!”

有的父母会说,我数三下,一,二, 三。这就是典型的控制型父母。

命令和威胁是控制型父母的典型表现,用控制型的方式对待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怎么样呢?要么他会变得特别懦弱,因为他从小被控制,已经丧失了自信。

要么他会变得特别具有控制性。

大家知道,一个人如果特别有控制欲望的话,这个世界上能够被他控制的事儿其实是非常少的,所以会觉得特别痛苦,而且婚姻关系也容易出现问题。

如果没有处理好,又会影响下一代,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第二种叫做放任型父母

“不管他,孩子天性就是这样的,没关系随他去”。

“说没事让他哭,孩子哭会儿没关系。哭半个小时对身体好,不要紧。”

即使孩子在旁边撒泼打滚,父母也不管,说等他哭好了再说。

这种放任型的父母对待孩子,孩子长大后出现的问题是他会极度地缺乏团队的归属感。

会让孩子过度地具有依赖性,有可能这个孩子会加入黑社会帮派,有可能会吸毒,还可能会网络上瘾。

为什么这个孩子会容易成瘾?因为他没有团队归属感。他只有在那个环境之下,他才能够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所以,对标下自己,你是放任型的父母吗?



第三种是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你怎么可能会饿,不是刚才吃吗?”“摔了就起来,不疼不疼,你是男子汉”

你经常这样和孩子说话吗?

你想想看,如果你摔一大马趴,然后你老公过来说,不疼不疼,你什么感觉?是不是骂人的心都有了。

这就叫忽视孩子自身的感受。

如果父母对孩子经常用否定和忽视感受的方法来对待他,这孩子后面会怎样?

他会感受不到别人的痛苦,会造成和他人之间造成大量沟通的矛盾。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测试,他把很多人的脸画成简笔画。就是这个人的表情画成简笔画,有的人高兴,有的人生气等等。

画了一系列简笔画以后,拿着这个简笔画到学校里边去让孩子们看,说你看看这个人是什么表情?一个一个看,结果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在学校里边经常欺负同学的那些小霸王们,分辨不出这些人的表情。

他会把一个很生气的人当做是他很正常,他这个表情挺好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在欺负别人的时候,也经常会表现说,我没觉得把他弄疼了,我觉得挺正常的。

所以他会忽视他人的感受,从而这个孩子很难融入这个社群当中,甚至会伤害别人,自己都不知道。

而这样的人,会过得很累很苦。



第四种是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

“你要是听话,妈妈就给你买一个小汽车”“你要不听话,我就不给你吃糖了。”

这种行为叫贿赂。

被贿赂教育长大的孩子并不喜欢遵守规则,或针对这件事情本身好好表现,只是为了得到外部奖励,他并没有学会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他做任何事儿都没有自己来自内心的动力。他的动力全部来自于外在他人对他的确认。

所以,他做一个好孩子本身并没有乐趣,他的乐趣仅仅来自于有人给他一朵小红花。

他学习成绩好也没有乐趣,成绩好只是为了能够得到一个奖学金而已。

所以,如果一个人感受不到这个事情本身的乐趣的话,将来长大了有可能会逐渐地丧失人生的意义,会觉得抑郁,没意思。

因为我们一生,不可能永远有人给你外部确认。

能一辈子给你确认的,永远是你自己。



第五种是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你不按时吃饭,我就不给你看动画片!”

孩子不按时吃饭,和看动画片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这就叫作消极后果。

孩子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不按时吃饭,就不能看动画片?

以后他不是变得更乖,而是学会了怎么样欺骗你。被父母用这样消极后果惩罚的孩子,都比较善于撒谎。

父母可以用直接后果的方式来与孩子沟通。

就如樊登老师所讲,比如规定5点半一块儿吃饭,如果孩子在看电视,你叫了他都不来。半个小时后再来,饭已经没有了。

你可以告诉孩子,今天没饭吃了,饿一点饿一点吧。妈妈理解你饿,那咱们明天早上吃点早餐,这叫直接后果。



第六种体罚

在问为什么父母要体罚孩子时,很多父母都觉得,体罚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还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答案就是:除了体罚,自己完全不知道怎么办!

使用暴力,其实是父母无能的表现。

惩罚性的威胁可能暂时凑效,但孩子从中学到的唯一道理,就是害怕家长发火或者害怕妈妈不要自己而不得不服从。但他迟早还会再犯错的。

因为骗人被打的孩子,他只会撒更好的谎。

而孩子从你这里学会了暴力是管用的,长大了,他也会用暴力沟通。

我有一个客户,她老公和孩子说话就用吼的方式。

因为他老公就是他爸爸吼叫声中长大的,长大之后,“我”就成了“你”。

除了用你教会我的“吼叫”方式来沟通,我不会其他的。



影响西方哲学界几百年人物的哲学家斯宾诺莎说:“教育之目的,在使儿童成为自主自治之人物,而非受治于他人之人物。

我曾是一个不合格的妈妈,通过自己不断学习成长,我的孩子也变得越来越好。

这个过程我得出一个深刻的体会,即父母成长了,孩子自然就改变了。

所以现在我基本是逼自己成长,做给孩子看,不会去逼孩子。

家庭教育中之所以存在上面这么多误区,就是因为父母没有去成长,认知维度不够,停留在问题层面而出不来。

而上面的这些误区,我都有过。

但当你去学习后,你的认知高于问题层面后,自然这些问题慢慢就可以避免了。

正如马云所说:“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因为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的最后,还是“自己”二字。

你好了,孩子就好了。

你好了,世界就好了。

-end

下篇:什么是情感引导,怎么进行情感引导,怎样让它在我们的育儿中充分发挥出作用?

慕珂:

高级演讲教练

家庭教育指导师

樊登读书签约作者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讲师

船长系心理学训练营主班

悦享读书演讲俱乐部创始人

坚持星球演讲培训战略合伙人

左手演讲,右手家庭教育心理学,陪你一起成长!

欢迎点赞和转发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