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氏义田记

 五花石 2021-11-30

孙氏义田记

沈衍庆

昔范文正公义田,千古称述弗衰,今复于泰和孙氏见之。孙君名明,字启东,浮潭村人也。少孤苦,有至性,承母训,孽孽行善,惟日不足。

有肆一廛(chán,)在楚南,其冢嗣淓席。旧业善居,积岁入赢,寄奉启东。造桥梁,修道路,一切义举之需,历费金数万。

兹综会肆存子母得三万缗,启东命纳其半,置田七百五十余亩,析亩半为一号,编诸册,计号五百有奇。族之聚者半千口,其贫不能自赡者,人给一号,许种不许售。生齿添则计口增授,病没及女出嫁则按号收回。以其余田,租人储备,青黄不接时,贷谷接济。歉岁,公赋代输之,勿报灾。择族之老成殷厚者主其计,以时出纳焉。盗卖者,追缴;溺女婴者,罪诸官,并追同室田;游惰荒废者,罢莫给。事既具,启东以所议条规陈牒,请予立案垂久。并乞为文,以记曰:“此吾母氏志也。”

余矍然起敬曰:“有是哉?!善俞大而泽俞远乎。”今夫之拥田园私妻子,席丰履厚,而族人饥寒转徙,曾不一动其心者无足算已。其或尺布斗粟偶一施舍,沾沾然有德色,虽士大夫且不免。启东置产不过中人,列名不过上舍。敝衣菲食,自奉极俭,牵车服贾,寄迹阛阓(huán huì 街市、商业)。非有三公之位,万钟之禄也。又非喜声誉,尚慷慨,有所希冀,激迫而为之也。利人济物,事事行其心之所安,而其设施又复规模宏远如此。此不特今人所难,即求之古人,自文正公而外,亦岂多见也哉?

后之人循其条约,而永守焉。户尽其田,人知力稼,无旷土,无游民矣。生女者弗敢弃,幼孩无夭札矣。荒歉足以济,国课足以供,无缺匮之虞,无催呼之扰矣。举一善,而众善备焉。

又不知视文正公之义田,其规模异同何如也?启东力承母志,而其嗣君又能善成,启东之志,数十年如一日。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亶(dǎn,诚然、实在)其然乎!

圣天子嘉惠元元,激扬义行,乐善好施者,例得闻于朝,叙秩旌闾。启东生平不求荣,不望报,且不居名誉,余弗敢援引强饰也。为申牒于郡,批示以垂久远,并书其实以记之。

(1)出自《道光吉安府志》和沈衍庆《槐卿遗稿》。

(2)沈衍庆,号槐卿,安徽石埭人,道光十五年进士,(道光23-26年,1843-1846年任泰和县令),清朝名宦。

(3)范文正公: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为其千古佳句。

(4)孙明:字启东,泰和浮潭人。少失怙,事母孝,贾湖南常德府,母殁,哀慕终身。倡筑鹭洲堤,捐澄江书院膏火,增贡院号舍,置县士馆于省垣,为宗族补偿赋,立义庄义屋,计义举不下数十万金。性朴实,自奉俭。咸丰三年夏,粤冦围省城,以二万金饷军。生平见义乐为,不署名,不邀奖,人问之,则曰:“承母故训。”两湖江省间皆知有孙孝子。咸丰元年,举孝兼方正。子淓,有父风,旌义士。五年及十一年,吉安重经冦变,毁试院,子焕衡、孙鸣谦以巨金两次修建。(清状元刘绎记)

(5)浮潭村:今泰和县沿溪镇江畔村,古称浮潭。


译文:               孙孝子义田记

清·沈衍庆

当年北宋有范仲淹-范文正公义田,千古称颂不绝,今天,又出现了江西省泰和县孙氏义田。孙明,字启东,泰和县浮潭人,少年孤苦,性情淳厚刚正,至慈至孝。他遵从母亲的教诲,继承母亲的志愿,坚持每日行善,唯恐不足。

他在湖南有一商铺,由长子孙淓继承经营。由于善于经营,每年都有盈余,并且寄奉回来给启东。他多用于造桥梁、修道路,这些义善之举,总共花费了数十万金。

现在,经商储存给母、子有三万两白银,孙启东要求她们拿出一半资金,购买置办田地七百五十余亩,每一亩半为一个号,编成册,共计有五百多号。村族中聚集居住有五百多人,因贫穷不能自给自足的,每人给一号,只许耕种不许出售。有新生儿增加,则按人口给号,病死或女儿出嫁的,按号收回。多余的田地,租人耕种以储备,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用于借贷救济。歉收之年,用于补交国家公粮,不要向政府报灾。选择村族中老成厚道的人来管理这件事,并做好出纳工作。倒卖田地的,要追缴回来;溺死女婴的,要送官府处罚,并追回田地。游手好闲、懒惰的,不能给田地。事情规划好后,孙启东把所议条规条文,进行立案永久保存,并写文记下来,说“这是我母亲的心愿和志向。”

我听闻这事后肃然起敬,说“还有这样的事啊?!做善事越大而受到的恩泽一定会越久远!”今天,拥有田园私产,拥有多妻妾多子女的人不少,他们锦衣玉食,但是同族的人饥寒交迫,辗转迁徙,无动于衷的人,数不胜数。或者偶尔施舍一尺布一斗米,就沾沾自喜,有些士大夫也不能免俗。启东拥有资产不过中等人,名也列不上出仕做官的人。他节衣缩食,生活简朴,拉车经商,辗转在市场中打拼。他没有三公高位,不享有万钟俸禄,又不喜欢赞誉的名声,不崇尚慷慨的名气,更不因为有所图,而激迫做这些事。他只是觉得救济人接济事,只要事事做到心安理得就好。但是他做的设施和规模又那么宏大,这样的事情,要求于今天的人也有点勉为其难,即使要求于古人,自范仲淹以外,也真是不多见。

后辈遵循他的条约,永远守护。家家努力耕种,人人勤奋劳作。没有荒废的土地,没有懒惰的游民。生女婴的也不敢抛弃,幼小的孩子也没有夭折。歉收的年份也足以救济,上交国家的公粮也足以供起,没有缺乏的忧虑,也没有催缴的骚扰,真是行一善而成多善啊!

不知道当年范仲淹义田,规模有多大?孙启东继承母亲的志愿,他的子孙又能善作善成。启东的志向,数十年如一日。《诗经》说:“孝顺子孙层出不穷,上天永远恩赐福祉。”确实是这样啊!

皇恩浩荡,弘扬义行。乐善好施的人,照惯例要公布于朝廷内外,评功论奖,光耀门第。启东生平不求荣华,不望报答,也不居功邀名,我也不好强行推荐表彰。为此,本县特向吉安府报告,以便批示永远流传于后世,特此为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