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话宋太祖赵匡胤的传奇发迹史

 先秦考古杂谈 2021-11-30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别称香孩儿、赵九重、赵玄郎、艺祖、宋太祖,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

本文原创,粗中有细,篇幅虽长,但绝对值得一读!

出生

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3月21日,洛阳夹马营赵氏府邸的赵夫人临产。

赵家“累代仕宦”,几世为官。赵弘殷的曾祖父赵朓,曾历任唐朝的永清、文安、幽都令等官职;祖父赵珽,曾做过御史中丞;父亲赵敬,也曾经一度是营、蓟、涿三州刺史。赵弘殷年少时精于骑射,以勇猛著称,成年后投入赵王王熔麾下,恰逢梁、晋两国开战。双方激战之时,赵弘殷奉命率领五百精骑驰援晋王。在两军混战中赵弘殷左冲右突,跃马横戈,大展神威,因此深得晋王赏识,晋王(李存勖)将其任命为禁军小头目。后来晋王夺取了后梁政权当上了皇帝,赵弘殷攀龙附风,也得以步步高升,官拜飞捷指挥使。

赵弘殷已人近中年,但膝下尚无一儿半女。夫人杜氏,此前曾经生过一男一女,都不幸夭折了。赵弘殷一直希望有一个可以延续赵氏香火的儿子。一声小孩的啼哭打破了赵府沉闷的空气,赵弘殷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下地来。

赵弘殷

赵弘殷望子成龙,期望自己的儿子能有一番作为。于是,赵弘殷给儿子取名为“匡胤”,希望继承和发扬父祖事业,匡正时弊,拯救世人。

关于赵匡胤的出生,有很多传说,非常离奇。据说其母曾梦日入怀而怀孕,生时胞衣如菡萏,身上有金色,三天不褪;生下后体有异香,过了很长时间才消失,刚好于唐明宗日夜焚香祷盼真龙天子出世的传说相合。由于有这个传说,后人将夹马营改为应天禅院。后人也就称这个“应天”禅院为“香孩儿营”。

赵匡胤小时候不喜欢读书,喜欢舞枪弄棒,纵马驰骋。他的老师陈学究也拿他没有办法,只好叹道:“孺子不可教也!”

赵匡胤无意学问,却继承了父亲的秉赋,不仅擅长舞枪弄棒,而且骑射的技艺也非同一般。《宋史》记载说,一次有人拉来一批没有驯化的烈马,他竟等不及配上马鞍和笼头,就跃马扬鞭,放纵狂奔。

早年经历

五代朝代更迭频繁,十多年时间内,经历了三个朝代,五个皇帝。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战事不休,生灵涂炭,中原大地还屡遭契丹军地的侵扰。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12月,契丹再度南下,攻入开封,烧杀淫掠,“括借都城士民钱帛,自将相以下皆不免,又问遣使数十人诸州托借,皆迫以严诛,民不聊生。”意思是,契丹军队攻入开封后,不仅抢劫老百姓,连政府高级官员家里也无一幸免,弄得民不聊生。赵弘殷是后晋禁军的将领,其家也随之从洛阳迁至开封。赵弘殷仕途不顺,一直没有得到提升,他的家庭生计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开运二年,19岁的赵匡胤应父母之命与贺家小姐成婚,承担起了丈夫的责任。

成家之后,家境一直不好,赵匡胤感到肩上责任重大,他决定出去闯荡一番。于是21岁的赵匡胤背起简单的行囊,走出了家门,走出了后汉的都城开封。

赵匡胤在外过着四海为家,浪迹天涯的流浪生活,在两三年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及今天的陕西、甘肃、湖北等省。但是两三年过去了,他依然没有找到他所期待的机遇。

一次赵匡胤路过原州的潘原县城时,身上带的盘缠所剩无几,于是和一帮市井无赖赌博,希望能赢上几吊钱。这天赵匡胤的手气不错,每盘都赢。正当赵匡胤赢了钱准备离开的时,输红眼的赌徒们一拥而上,对他拳打脚踢,身上钱财也被抢劫一空。他只得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赵匡胤沿着黄河西上,浪迹河南、陕西、甘肃仍旧一无所成,赵匡胤只得硬着头皮,转向东,沿着汉水前往湖北投奔复州防御使王彦超。王彦超只拿出十贯钱来打发他,赵匡胤只好又前往随州。随州董宗本看在与他父亲同殿为臣的份上,勉强收留了他。可是董宗本的儿子董遵悔却不管这些,经常欺负赵匡胤。

赵匡胤只得离开董家,再次流浪,经常忍饥挨饿,后来只好在佛舍僧寺寄身乞食。有一个老僧善观相占卜,她看见赵匡胤尽管风尘劳顿,仍紫面丰颐,一袭破衣却不显寒酸之态,暗中称奇。待一交谈,更觉得此人前途无量。他告诉赵匡胤汉水以南各个政权都比较稳定,发展前途不大,北方正处乱世,乱世出英雄,他建议赵匡胤北上而不能南下。老者认定此人日后必会发达,不但对他非常客气,而且厚赠金钱,送其北上。

赵匡胤后来到了宋州归德府,城中有高辛庙,前往烧香拜佛的人很多。赵匡胤想占卜一下自己命运,便随着人群进入庙内。赵匡胤进庙后便在一尊高大的高辛氏泥塑像前停了下来。赵匡胤真心希望高辛帝一个在天之灵能够给予他力量和勇气,福佑他事业有成,便郑重其事地在塑像前叩了三个响头。他拿起杯珓,默默祈祷:“此行若得一小校,请赐吉兆。”赵匡胤随手一掷,结果却是不吉。

赵匡胤心想,再求一次吧,但是第二次抛掷却仍是不吉,赵匡胤心有不甘,又一级一级的问卜,一直到节度使,那杯珓也没有显示出吉兆。赵匡胤很是泄气,随手再将杯子用力一掷,大声问道:“我能当天子吗?”赵匡胤本来想掷完就走的,但就在他有意无意的将目光投射到香案上时,却吃惊地发现,那杯珓一俯一仰,是圣珓!占卜大吉使赵匡胤忘却了艰辛和冷眼,他要按照僧人的指点继续北行。

建功立业

赵匡胤到了北方后,正碰上后汉枢密使,留守邺城的郭威,招兵买马,扩充实力。赵匡义凭借一身武艺和在朝中当官的父亲的势力,很快成为郭威麾下的一名士兵。

郭威是后汉王朝的重臣。他已经密使的身份统率大军,平定李守贞叛乱后,后汉隐帝对他厚加赏赐,加封为检校太师兼侍中,地位非常高。朝廷倚重他抵御契丹入侵,任命他为邺都留守,以宰相兼方镇,掌管河北诸州一切军政事务。

郭威镇守河朔,主政邺城,应当说颇有起色。他同他的助手天雄军节度使义子柴荣在邺地推行改革,地方政务井然有序,百姓安居乐业,政治声誉颇好,但由此引起了汉隐帝的猜忌。乾佑三年(公元950年)10月,汉隐帝派使者诏杀郭威,并杀了郭威留在开封的妻小。郭威一怒之下,统率大军,自澶州,滑州一路过关斩将,招降纳叛,直抵开封,代汉而立,成为后周王朝的开国之君。

赵匡胤因为拥立郭威有功,被提升为东西班行首,做了一名禁军小军官。不久又被提升为滑州驻军副指挥使,这也奠定了赵匡胤之后飞黄腾达的基础。

郭威称帝后,因其家属遭杀害,便想提拔他的义子柴荣。郭威是柴荣的姑父,郭威率大军南下攻打开封时,柴荣帮助他镇守后方,让他无后顾之忧。后周政权建立之后,柴荣以“皇子”身份担任澶州节度使,后周广顺三年又被任命为开封尹。

赵匡胤深得柴荣器重,在征得郭威的同意后,柴荣将赵匡胤调到自己的手下,担任了开封府马直军使。由地方军事副官改任京城卫戍部队的军官,并受到柴荣的器重,这是赵匡胤发迹的关键一步。

开挂的战功

广顺三年(公元953年)12月,郭威身患重病,便把治国的重担交给了柴荣。第二年元旦,柴荣在郭威的灵柩前即位,称为世宗。

后周世宗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

(954年-959年在位)

柴荣继位后,赵匡胤被调到中央禁军任职,成为新皇帝手下一员皇家禁军的中级军官。

柴荣继位仅两个月,北汉刘崇联合辽,率领四万大军大举进攻后周,企图乘后周国丧,世宗初立将后周灭掉。赵匡胤的率领两千名侍卫亲兵随同周世宗出征。战争初期,周军因援军未到而惨遭失败。千钧一发之际,赵匡胤向张永德建议:兵分两路,由他本人率军作为右翼,请张永德引军占领高地,作为左翼,充分利用神箭手的优势,造成两军合击之势。张总别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即执行。于是两人各率两千人出击以挽救危局。赵匡胤跃马横刀,身先士卒,直冲敌阵。由于赵匡胤身先士卒,使得士兵大受鼓舞,他们奋力杀敌,“无不以一当百,”汉兵纷纷溃退。北汉先锋张元微战死,事情马上一落千丈,全都溃败。契丹援军望而生畏,不敢救援,遂引兵而返。

一见刘崇败退,周军士气大振,再加上刘词援军赶到,汉兵被杀得尸横遍野。赵匡胤力挽危局越战越勇,率兵斩杀北汉枢密副使王延嗣,并趁势攻打高平城,后因周世宗左臂中箭,才不得不鸣金收兵。

高平之战,展现了赵匡胤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赵匡胤智勇和勇气,让张永德赞不绝口。高平之战后,柴荣对赵匡胤更是宠爱有加,并将其提升为殿前散员都虞侯天兼严州刺史。

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正月,周世宗挥师与南唐军相持于寿州(今安徽寿县)。1月26日柴荣命令赵匡胤出击。赵匡胤接到命令后,先派一百余名骑兵,迫使南唐军实施进攻,之后又佯装逃跑诱敌,同时在涡口设下伏兵,以待南唐军。南唐军上当中了埋伏,被后周军团团包围,南唐军大败,斩杀了兵马都监何延锡,并缴获五十余艘战船。

涡口一役,解除了南唐军来自寿州北面的危险,撕开了南唐军的包围圈,使寿州东面的滁州守军无法互相救援。

同时,涡口一役,使柴荣顿觉轻松,他更加宠爱赵匡胤,又把肃清寿州东面滁州守军的任务交给了赵匡胤。驻守在滁州西南清流关的十万南唐军,由皇甫晖、姚凤统领,依山背水凭借天险,严阵以待。

赵匡胤此次攻打清流关可以说是奇兵取胜。当赵匡胤见清流关易守难攻,皇甫晖又是南唐名将,强攻难取,于是苦心策划智取之计。他听说附近有位教书先生叫赵普,学识渊博,足智多谋,便前去拜访求教。赵普告诉赵匡胤,清流山背后有一条小路,此路崎岖难行,鲜为人知,若从这小路绕道而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即可破敌。南唐军失守清流关后,必然逃亡滁州,这时再趁涧水大涨,浮水而下,切断其后路,定能大获全胜。

赵匡胤闻听,连声叫好,遂听从赵普的计谋,沿水路布置奇兵直抵清流山后。皇甫晖一心想着与周军在山前交战,待到山后奇兵一出,一时惊慌失措,方寸大乱,不战而逃。

皇甫晖的本意想撤回滁州桥自守,可为时已晚,赵匡胤率领的周军直抵滁州城下。皇甫晖又一次慌了手脚,决战开始了,赵匡胤以绝对压倒对方的气势,直扑敌阵。周军将士见赵匡胤勇不可挡,也争先恐后,奋力杀敌。此时的南唐军新败于清流关,士气不振,你今见周军一往无前,更无斗志,阵中一片混乱。赵匡胤则只顾向前冲杀,并大喊道:“我只取皇甫晖,不与他人为敌!”南唐军将士不敢与赵匡胤交锋,只顾保全性命。赵匡胤直奔皇甫晖,手挥利剑,刺中皇甫晖,皇甫晖落马被擒,南唐军大败,滁州被后周军攻下。

战后,赵匡胤遣使将皇甫晖送交周世宗处置,皇甫晖伤势很重,见到周世宗后,对世宗说:“臣非不忠于所事,但是士卒勇怯不同耳。臣前日屡与契丹战,未尝见精兵如此。”意思是不是我皇甫晖不忠于职守,而是你们的指挥官太厉害了,我曾经数次找契丹军交手,也没有遇见像这样的军队。周世宗没有杀死皇甫晖,而是很大度的把他放了,但是皇甫晖伤势过重,没过几天就去世了。

滁州大捷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他解除了周军周围的威胁,切断了南唐都城金陵与守州之间的联系。使寿州变成一座孤城。对赵匡胤本人来说也很重要。宋仁宗皇祐五年10月,滁州通判王靖向朝廷建议,在滁州天庆外西侧修建一座战役纪念馆,以褒扬太祖皇帝的功业。朝廷赞同并将它命名为“端命殿”端命着,是说明赵匡胤“应天顺人,启运立极,功业自此而成,王基自此而创”。经过此役,赵匡胤威名日盛。

滁州大战中,赵匡胤显示出的军事才能,深为周军放下所佩服。此后每临战,赵匡胤必定冲锋在前,身先士卒,有人劝他说,这样目标太明显,易被敌人所识,赵匡胤却说,“我就是让他们认识我!”言谈之中流露出无敌于天下的自豪和自信。赵匡胤在征战天下的道路上树立起了一座丰碑,他的威名在军队中更加响亮。

古人云:三十而立,滁州之战这年,赵匡胤29岁,站在滁州城头,北望开封,回想随驾出征的经历,赵匡胤心中充满了自豪。这一段时间来,后周军数次与南唐军交战,也有兵锋受挫和损兵折将的时候,而赵匡胤却不辱使命,每战必胜。先败南唐军于涡口,继而奇袭清流关,功耀滁州城,所向披靡。接连不断的成功,使这位年轻的禁军将领威名日盛,眼前展现出一片光明。赵匡胤激情澎湃,热血沸腾。赵匡胤却理智地克制了自己的情绪。他深知,自己资历尚浅,攻不高位不显,必须谨慎小心,对皇帝表现出一贯的忠诚,决不能给奸猾小人留下口实。让皇帝猜忌自己,那将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赵匡胤率军占领滁州后,士兵不扰民众,百姓就能安居乐业。赵匡胤的部下各司其职,秩序井然。

有一天半夜,滁州城外来了一干人马,声称是马军副指挥使的队伍,传呼开门。守城士兵将来人的旗帜标识认真地查看一番,虽觉得也确实是自己人,却仍不肯把城门打开,他们委婉地对来人说,主帅有令,夜间不得开城门,以防有诈,请他们天亮后再进城。这是一位50多岁的老将起骑兵近前,怒气冲冲地说:“我乃你们主帅之父,马军副都护使赵弘殷,快将城门打开,让我等进城。”守城士兵闻听,大吃一惊,赶紧报告赵匡胤,赵匡胤此时正在睡觉,得知此事,马上披衣而起,随士兵来到城楼上。当赵匡胤看见那位老将时,心中猛地涌起了一股热流。自己20岁离家出走,闯荡天下,不觉得以十年,十年来,他无时无刻的不在思念自己的亲人,无时无刻不铭记父母对自己的教诲。他也打听过父亲的消息。他得知,父亲在后汉乾祐年间,讨伐过王景。那次战斗中,他左眼中箭,仍奋勇冲杀,大败敌军,因功被封为都指挥使。周世祖广顺末年,改为铁骑第一军指挥使,转右厢指挥使,领岳州防御使。征淮南也立了功,赵匡胤既对自己父亲的战功感到自豪,终日牵挂着父亲的伤情。但是征战多年,无暇多顾,鲜尽孝心,父亲今日风尘朴朴夜至滁州,赵匡胤何尝不想把父亲迎进城中,倾诉别情?不过,他严肃军纪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他没有让士兵把城门打开,他歉疚地对父亲说:“父子虽至亲,城门王事也,不敢奉命。”意思是,我虽然很想念父亲,但是开城门关系到国家的大事,我不能因私废公,所以还是等明天早上在迎接你吧!到时候我亲自向父亲大人请罪。

滁州大捷,终于去掉了周世宗的一块心病。面对南唐的求和,世宗不为所动,他这次举兵的目的是尽收东南之地,区区一城一地,根本满足不了他的胃口。因此,周军在柴荣的督促下加紧进攻。

周世宗一方面继续实施对寿州包围,一方面则在探知江北重镇扬州兵力空虚之后,乘机派韩令坤率军攻打,迅速占领该城。韩令坤率军乘胜追击,又攻破了泰州等地。柴荣命令韩令坤就地防守。南唐见江北周军直接威胁首都安全,便令齐王李景达为元帅,率领6万精锐军队,迎战周军。四月,右卫将军陆孟俊自常州率领万余部队,进攻泰州,收复失地之后,兵锋又直指扬州。紧急关头,赵匡胤再次率军上前线。柴荣给他的任务很明确,那就是迅速扭转战局。

临危受命的赵匡胤细细体会,明白了皇上两重意图。一是迅速阻止周军的溃退,保住扬州城;二是要相机进攻南唐军,遏制南唐军的进攻势头。

因此赵匡胤兵屯六合后即严阵以待,严加防守。赵匡胤这样做不是为了防敌,而是为了防止自己人。因南唐军尚在蜀岗,不能与赵匡胤军交战,而在扬州的周军若想弃城逃跑,必经六合。赵匡胤决定制止如此耻辱的逃亡,他给自己的士兵下达死命令:如果见到从扬州来的逃兵,杀无赦。而扬州的周军得知赵匡胤以切断他们的退路,也不敢再有弃城的想法,韩令坤率军死守扬州城,打退了南唐军。扬州城保住了。当周世宗终于舒了一口气的时候并不觉得韩令坤有如此了不起的功劳,反倒以为赵匡胤功不可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扬州之战是赵匡胤“逼”出来的士气,“逼”出来的胜利。

这时,南唐又派齐王李景达统兵两万,由瓜州进逼六合,企图一举消灭赵匡胤的军队。李景达进至离六合20多里的地方后,便停止前进,安营扎寨。赵匡胤的部将纷纷请战,赵匡胤说,“他们设栅自固,表明对我心怀恐惧。我军人数只有两千,如果主动出击,被他们知道我军虚实,这仗就不好打了。不如等待他们前来进攻,我才能寻机击败他们。”

过了几天,李景达进攻周军。赵匡胤下令奋力反击,南唐军大败,有5000人被杀被俘。残余的一万多溃兵,唯恐周军追来,争抢船只南渡,坠入江中淹死的不计其数。

尽管有赵匡胤这样的战将屡胜南唐军,但周军长期施劳于外,士卒疲惫,粮草不济,再加上夏天多雨天气来临,周世宗柴荣决定留向训坐镇扬州,李重进继续围攻寿州,自己于5月10日启程返京,以图再作部署。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