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话宋太祖赵匡胤的传奇发迹史(贰)

 先秦考古杂谈 2021-11-30

戳我回顾前情

两个月之后,赵匡胤率部从六合班师回朝,路过寿州,这时周世宗已先行返京,围攻寿州的任务交给了李重进。当赵匡胤来到寿州时,正遇上久攻寿州不下,加上运粮不及时,缺衣少粮,天气又酷热难耐,军心涣散。赵匡胤一看形势不妙,便决定暂时留住寿州,协助李重进,千方百计地鼓舞士气。十天后,赵匡胤才安心地启程了。

带着满心的征尘,赵匡胤凯旋归来,返回京城。周世宗提拔他为同州节度使兼殿前指挥使以示奖赏。节度使,名高位重。赵匡胤因滁州战役之功得到这一职务,标志着他的威望日隆,根基已固。以至后来人们将这里称为赵氏王朝的发祥之地。

显徳四年(公元957年)3月2日夜,周世宗率领一部分水军渡过淮河至寿州城下。3日,披甲执锐,驻扎在紫金山南。紫金山在寿州城南,地势高峻,是保卫寿州的军事要地。寿州被围后,城中粮尽,形势危急,南唐军主帅齐王李景达于正月里吊旗永安节度使许文稹、都军使边镐、北面招讨使朱元等兵将数万,朔淮水前往救援,驻扎在紫金山。还建起了一条运粮夹道,直达寿州。后周大将李重进曾于此道即将通到寿州时发起进攻,大破南唐军,斩杀五千人,攻取了两座营寨。这次周世宗率军前来,继续把切断南唐军运粮夹道视为当务之急。

赵匡胤接受了这一任务。周世宗在向赵匡胤下达命令的时候反复强调,运粮夹道如同寿州血脉,如不切断,寿州城便会不断地得到补给,刘仁赡坚守不出,便很难攻破。而紫金山诸寨,则是寿州的屏障,只有拔掉这些营寨方可扫除攻打寿州的障碍。赵匡胤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他当即表示,他一定会承担重任,效死一战,当好三军的前锋。

经过仔细观察,他认定,南唐军十余座营寨中先锋寨和山北一寨易于攻破,此二寨击破,必将对其他营寨产生的影响。于是,他集中兵力让这两个营在发起猛烈进攻,一战而胜,歼敌三千多。接着赵匡胤又派兵切断了唐军运粮夹道,寿州城断粮,陷入孤立。

赵匡胤凌厉的进攻使南唐军难以招架,加之权衡何去何从之争导致南唐军内讧发生。3月4日夜,南唐将领朱元、朱仁裕等率万余人向周军投降。其余驻扎在紫金山的军队陷入一片混乱。3月5日晨,周世宗驻军赵步,切断南唐军的退路,并命诸将向紫金山营寨南唐军发起全面进攻,南唐军队杀得落花流水,十多座营寨均被攻破,南唐军万余人被歼,南唐将领许文稹、边镐、杨守忠被俘。残敌沿淮河向东逃去。为了全歼南唐军,周世宗亲率百余骑沿淮河北岸追击南唐军,又令诸将以步骑沿淮河南岸猛追,水军自中流而下,三支朝着一个方向,水陆两军形成一股合力,使紫金山残敌无路可逃,战死及投降者四万人,无数战船、兵器、粮草被缴获。紫金山援军的惨败使寿州守将刘仁赡如坐针毡。不久周军攻破寿州。大军凯旋回京,赵匡胤因功改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兼殿前都指挥使。

这年冬天,周世宗再次亲征淮南,主要是为了征服濠州(安徽凤阳)和泗州(安徽泗县),赵匡胤率部任前锋,向濠州进发。南唐在城东北的十八滩上建立营寨,企图利用这里四面环水的天然屏障,阻止周军,保卫州城。周世宗正打算用骆驼济师渡过淮水,赵匡胤却策马跃入河中,截流而渡。见此情况,南唐战船赶紧包围,但是却被赵匡胤一顿砍杀,水寨很快就被攻破了。周军沿淮水水陆并进,逼进泗州城。赵匡胤率领前锋,首先焚烧城门,守将范再遇被迫投降,后周军占领泗州城。后周军从这里向东,兵分两路,周世宗自领一路在淮河之北,赵匡胤率军一部在淮河之南,在两岸夹河而进,所经之处,南唐军闻风而逃。行至楚州附近,赵匡胤又打了一次胜仗,俘虏了南唐大将陈承昭,占领了楚州。大军向南,势如破竹,在迎銮口赵匡胤率部击败南唐军,乘胜追击,直至长江南岸,南唐军营寨被焚毁。很快,又在瓜洲击毁南唐战船一百多艘。此时,南唐水军主力一大半被歼灭,淮南东部地区全被后周占领,后周势力已发展到了长江北岸,江南的安全受到威胁。后周班师,奖赏在淮南战役中立功者,赵匡胤改封忠武军节度使。

节度使位高权重,握有兵权,五代以来不少人由此而飞黄腾达,甚至飞登天子之位。赵匡胤既领此职,足见周世宗对他的信任。

重金收买和挑拨离间是南唐的一贯作法。显徳三年,周将张永德和李重进不合,因二将各领重兵 ,众人都为此事担心。后唐国主闻听此事,密送李重进蜡丸密信一封,高官厚禄引诱他,背叛后周,李重进并没有中计,将蜡丸书呈交周世宗。

在从征淮南的日子里,赵匡胤曾接到过南唐国主派专使送来的一封密信,还有白金三千两,想要赵匡胤背叛后周。但是赵匡胤并未动心,将白金全部交公。“输入内府”,使南唐国主空费苦心,“间乃不行”。赵匡胤不会因小失大,三千两白金不能与他的宏图大志相比的。

这件事之后,赵匡胤进一步获取了周世宗对他的信任。赵匡胤决心继续忠贞不二的效命于柴荣,以求更大的作为。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3月,周世宗挥师北伐,尽管出师顺利,但突然病倒,北伐不得不停止。

在回京的一天,周世宗躺在榻上,忧心忡忡。周世宗是一位颇具开拓意识的皇帝,按照他的设想,此番北伐是准备一举攻克幽州,完全扫除边患,但是没有人赞同他的计划,这对他打击很大。车架南返时,他还听到这样一番议论,说是幽州之民得知周军南返私下议论说:“此不足虑,且天子姓柴,幽州为燕地,燕者烟火之谓也,木柴入火,不利之兆,怎能成功?” 

柴荣的儿子柴宗训,当时才七岁,不能掌管国政,只有靠大臣辅佐,周世宗便想选几位顾命大臣,辅佐他的儿子共创大周的未来。

他首先想到的是殿前都检点张永德。此人曾经辅佐太祖(周世祖),是太祖的女婿,现在又是殿前军最高统帅,威望很高,他是最合适的人选。不过,当他正准备决定这一重要人选时,却又迟疑起来。为什么呢?这还得从赵匡胤身上说起。赵匡胤生迁甚快,心中的野心也渐渐大了起来。

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而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他们手握重权,地位比赵匡胤高。如果他们能和衷共济,联起手来,完全有可能阻止任何变乱发生。可是两个人矛盾很深,要了解其中奥秘,还得从后周的军制谈起。

后周的军制同后汉相比,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增设了殿前司,与侍卫亲军司分掌全国军权。郭威本来是在侍卫亲军司的高中级将领支持下夺取政权的,为了不让别人重走他的老路,分散侍卫亲军司的权力,新设了殿前司,任命李重进担任殿前都指挥使。下辖左右两厢步兵,每厢各两军,共两万人。虽然人数不是很多,可战斗力颇强。是一支中央禁军,地位重要。

侍卫亲军司的最高统帅是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其次为副指挥使、都虞侯。下设马军都指挥使,统率骑兵;步兵都指挥使,统率步兵。马步军分左右两厢,厢下设军,所辖兵力比殿前司要多。郭威称帝后,王殷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位高权重,有“震主之势”。郭威去世前,害怕王殷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便找了一个借口把他杀了,任命李重进为马步军都虞侯,统率侍卫司。又任命驸张永德为殿前司都指挥使,统率殿前司。

由于两司实力不同,官员级别也不同,有高低之分。殿前司都指挥使的地位比侍卫司的马步军都虞侯略低,也就是说张永德比李重进的权利要小。高平之战中,由侍卫亲军司组成的右翼军一触即溃,幸赖殿前司军奋力杀敌,才扭转战局。战后世宗处死了逃将七十多人,并对军队进行整顿。赵匡胤受命挑选,武艺高强者,组成皇帝警卫班归殿前司指挥,这样,殿前司的兵力大增,达到近3万人。同时由于侍卫亲军司的士兵进行精简,于是兵力比原来有所下降,大概有6万多人左右。

 殿前司的兵力虽有所加强,但张永德的地位却没有得到提高。相反,李重进却由都虞侯升为都指挥使 ,使张永德心中特别郁闷,于是,经常讲李重进的坏话,甚至派人向世宗告密“重进有奸谋”。李重进恐怕要造反,你要提防他。两个人不合已尽人皆知。周世宗对此洞若观火,于是特设殿前都检点一职,由张永德担任,以此来安抚和平息张永德的不满和怨气。这样,张永德总算是和李重进地位相当,平起平坐了。

张永德本来一直是赵匡胤的上级,两人甚至还可以说是朋友。但是最好的朋友往往是最可怕的敌人,无毒不丈夫,在政治斗争的生死场上没有仁人之心可讲。于是赵匡胤操起黑刀,从背后向张永德的头上砍去。

北伐契丹的途中,有一天,周世宗翻阅四方文书,突然见到一个皮囊,裹得非常紧,打开一看,只见皮囊中有一块木牌,上面赫然写着五个大字:“点检做天子”。

因为正在北伐,军情重大,周世宗未及多想,但现在,当他对后周的未来进行最后设计的时候,这件事却顽固地占据了他的脑海,久久难以挥去。

身患重病的周世宗把皇位的继承、辅臣的选择看得非常重要,他要让他未竟的事业继续下去,他要让亲手缔造的强大步骑踏入幽州,打被契丹夷敌,让他们朝拜纳贡,俯首称臣!

接着,他把赵匡胤召到了万岁殿,满怀期待地对赵匡胤说,他要离开人世,戎马半生,志在统一大业,却未完成,恳请赵匡胤接任都检点之职,辅佐皇子来完成大业。周世宗说这番话时非常诚恳。他还追述起赵匡胤效力后周以来的功绩,滁州歼敌、高平大捷,勇闯十八滩险阻、奇袭清流关等,这些事情历历在目。他毫不掩饰地表白,他始终看重赵匡胤的才智,满朝文武中只有他能担此重任。他希望赵匡胤不负厚望,尽忠职守,力保帝业永固。赵匡胤向皇帝表示,他一定尽心辅佐皇子,把皇帝未竟事业进行到底。

显徳六年(公元959年)6月18日,一代明主周世宗驾崩于万岁殿,享年三十九岁。七岁皇子梁王柴宗训灵柩前继位,是为恭帝。

赵匡胤挤掉张永德后,下一个轮到了李重进了。这次赵匡胤走的是女人路线。

周恭帝的母亲符太后也只有23岁,凑巧的是符太后同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的老婆是亲姐妹。于是,赵光义的老婆来到宫里,极力游说。符太后不懂其中用意,便满口答应了。于是,一纸命令,将李重进贬到离京城遥远的扬州当节度使,虽仍保留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的职务,但已有名无实,难以掌控京城事务了。李重进就这样被排斥出去了。

到这时,殿前司的前四位实权派人物是: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副都检点慕容延钊,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石守信和王审琦是赵匡胤的把兄弟,慕容延钊也同赵匡胤的关系很好。至此,殿前司已基本上控制赵匡胤手里。

再来看看侍卫亲军司。前五号人物是: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副都指挥使韩通,都虞侯令坤,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步兵都指挥使,张令铎。其中李重进已经被打发到扬州,高怀德是赵匡胤的妹夫,张令铎和韩令坤也是赵匡胤的人。执掌侍卫司大权的唯有韩通他忠于周室,掌握数万大军,本来应该能够阻止任何不利于后周的事发生,但是此人有勇无谋,而且性格暴虐,专和别人持反对意见,大权在手,盛气凌人,遇事喜欢跟人吹胡子瞪眼,因此人都给他起了一个外号“韩瞪眼”,最后成了朋友不多,仇人不少,整个一个孤家寡人,没有多少人买他的账。因此,韩通大权在握,但是不足为虑。

新继位的周恭帝,年幼无知,军国政务,只好交给大臣们处理。先帝在位的时候,有些人对赵匡胤的举动,已有察觉。谏官郑起看见赵匡胤掌握禁军,颇有人望,都在宰相范质面前说,赵匡胤,这个人不简单,他绝不是一个平庸的人,要对他的权利采取限制,可是范质不信。周世宗一方面对自己过于自信,以为只要自己在世,赵匡胤不会有非分之想;同时,赵匡胤曾是自己的“患难兄弟”,又是自己栽培和提拔上来的,绝不会做对不起自己的事情。当然,更重要的是赵匡胤本人颇有心机,善于伪装,最终得到世宗的信赖,因而对于赵匡胤不利的逆耳忠言,世宗自然听不进去。

周世宗英年早逝,给赵匡胤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现在只有韩通一人是障碍。韩通本人一介武夫,胸无文墨,可他有个儿子叫韩微却足智多谋。韩微小时候生病,落下了终身残疾,成了驼背,虽然长得丑了些,却极有远见,劝父亲尽快除掉赵匡胤,否则定会后悔,却遭到拒绝。不过这时赵匡胤羽翼已丰,势力庞大,要除掉他又谈何容易。这时对于赵匡胤而言,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皇位已是近在咫尺,唾手可得,唯一让他考虑的,就是采取什么手段去领取传国玉玺了。

待续……

下一期,陈桥兵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