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次续谱工作中的重大发现 禺草号汉阳

 paila51 2021-11-30

第五次续谱工作中的重大发现

遥看中国国家图书馆老馆全貌

自退休参与汉阳柏泉三甲张氏家族活动以来,特别是投身第五次续谱工工作后,为了对原谱中“无徵”记叙上不足,完善人员架构间的粘连性和各个历史时期对事件的陈述。在寻觅三甲张氏家族成员在各个时期准确记载和所做的贡献上,查找翻阅了大量历史文献、先祖文章、诗词等一定量的信息。其中遇到这样叫奇特的一段经历:习惯用“谷歌”搜索引擎来查找的我,突然为“谷歌”离去而困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靠手边的“百度”和“360搜索”,无法再得到任何新的资料和信息。是这些国内引擎的收集量太小,还是我使用的方法不对,还是几年来的挖掘,世存的资料已接近枯竭......

武汉东西湖区非遗工作进校园,摄于柏泉小学大门

在一连数月,图书馆、网络间均无功而返的压力下,使我陷入了困惑和失望,就在那迷茫之际,网上偶遇长沙“湖南大学”的网友,说准确点应该是本家亲戚。那天,他真的是从天而降;是张教授,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多年历练出的解数,自告奋勇地为我排忧解难指点迷津。在他的热心帮助下,我还真的走出了困惑和迷茫,闯开了一片新领域。除了有新的发现外,还得知一条获取更多信息(资料)的捷径。

武汉东西湖柏泉三甲张氏家族第五次续谱工作部分成员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记得那天,在张教授的告知(引导)下,带领我走进他熟悉等领域。我在新领域不经意间的漫游中,竟歪打正着,不光点开“中国国家图书馆”官方网站,还在“精湛碑帖”(现碑帖菁华)栏目里,找到,曾祖季郁公(张仁芬)的篆盖和墓志铭,及民國24年(1935)7月14日,湖北省武漢市出土(27行行27字,蓋5行行4字 2張55X55,55X53(蓋)cm),楊承禧撰;李哲明正書;劉春霖篆蓋;石仲俠刻等字样。这是寻根祭祖五续家谱的工作以来的最大、最新、最重要的发现,对整个柏泉三甲家族来说:是一项,创里程碑似的突破。

中国国家图书馆第二阅览室

据“国家图书馆”文字介绍,该墓志铭系湖北武汉出土,由我国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篆盖;翰林院侍讲李哲明书丹;翰林院编修杨承禧撰文;阳新石仲侠镌。
墓志铭的盖文、铭文保存极好,墓志铭完整无缺、字迹清晰。刘春霖篆盖中,篆体精美,那如锥划沙、藏骨露筋米王之笔,让人不禁拍手叫绝。李哲明的楷书更是精美绝伦,篆楷对映相互生辉。看到这块完美的墓志铭贴,我异常兴奋,为有这样政绩斐然、才华横溢、高尚情操的先祖而荣耀、而倍感自豪。这是徘徊、迷茫黑夜中逆转后的惊喜,是枯木逢春重获至宝的一段特殊过程。

中国国家图书馆新馆金属幕墙设计案例

在《儒林外史》里:胡屠户每天杀猪,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应该胆色过人,可是当众人叫他打醒中举后起急发疯的范进时,他竟然感到为难,并胆怯起来,怕会下地狱,后来在众人强推之下,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打了范进一记耳光之后,竟觉得那只手隐隐作痛,而且不能把手掌弯过来。
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巴掌后才情形过来,恢复常态……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的手法虚构出来的,这看来似乎离奇的很,却如鲁迅所说,也是应该有的实情,因而切实可信。理由是,当时的人热衷与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更何况范进20岁开始应试至今已有35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候只有,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有怎能不疯呢?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事,二挨巴掌却是耻辱,荣而后辱,作者用这一鞭挞他的丑恶灵魂,特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中国国家图书馆阅览室内景

这段范进中举由失望,变疯,恢复常态的过程,让人看到一个人瞬间的情绪变化。一个失魂落魄的范进见到了久别的报子(报中榜之衙役),在痴迷的守候,失望中见到锣声报子突至的惊喜,范进在大喜过后,精神上难以承受而疯癫……这类大起大落情景,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会领略出其中的苦涩与奥秘。此墓志铭澄清了我的一个观点:我一直认为爷爷英年早逝,毫无功名可言。根据墓志铭上的记载,爷爷虽然弱冠而逝,但仍是一名浙江候补知县,看来学风浓郁的柏泉张家人,书香门第并非盛名,代代舌耕苦读,家庭环境的熏陶造就天赋,孜孜不倦的努力才是学成最主要的!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墓志铭上清清白白镌刻着二品顶戴花翎(官员身份),原来我听父辈说,老爷爷顶戴上的那颗珠子,是三品官员受用的红珊瑚顶珠,现由侄女夏子那(保存)。这是传统习俗:长子继嗣的规矩所致。我想,这二品顶戴花翎应该是朝廷阴封的,即人去世后加封(往往加封一级)。

顶戴花翎 清代公务员的等级之差

从相关资料上看,清朝廷对顶戴花翎有严格规定: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红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

顶戴花翎,是清代官员装饰品。顶戴花翎虽为一体,却是“顶戴”和“花翎”两个部分。顶戴,就是官员戴的帽顶(珠子)。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清代“顶戴”分二种,一是凉帽,一是暖帽;清代“花翎”也分两种,一是蓝翎,一是花翎。据颖川鹿佑(1648-1718年,清朝,著名的治国贤臣)在《来青园文集》序中写道:“古来政绩,文章之盛,久推张氏。然京兆、渔阳政绩传矣,而文章不著。洗马、司叶文章美矣,而政绩无闻。若是乎兼之者之难也,汉阳禹木张先生,少负隽才……”可见,张氏官员政绩斐然,爱捉笔,所撰书籍数量之大,那是有目共睹。人们不禁要问,这样勤奋著书写撰的家族,为什么留下来的文章诗篇不多?我曾在《柏泉人引以为豪的人物》一文中提过:“张氏后人遵照祖训,历代为官都很清廉,辞官后基本上舌耕为食,所以无钱出刊。各省市县识均有这方面记载。沧海桑田几经磨难,能留下的手稿就更少了”。

武汉东西湖区柏泉乡为张季郁设计的馆藏前厅

敬亭公(行简十五世祖伯)《徽州府丞张公年谱》中这样记载:“……十三世祖考,乡贤癝生,讳先振公叔祖先揆公廪生、先授公皆凭廡而居舌耕为食。十四世,赠朝义大夫显考,讳榘纯公从叔,恩贡直隶州判榘经公,既衣食於奔走,又重以咸丰年间兵火频,仍益日不暇给矣,幸避地黄陂北乡,从旧家陈氏搜获公《厀啸诗文集》、《时文集》、《律陶》、《集唐·集宋词簿》诸书。”他还在《张氏诒谷遗集》中这样说道:“《楚峰》、《二铭》诗已交手民副刊,先照公三昆仲诗稿尚需校对,突遭书馆火灾。特微三公诗稿焚毁……”据柏泉老屋湾本家讲:“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张氏通祠》(祠堂)遭受大的火灾,将祠堂内所珍藏的古籍善本全部焚毁。最可惜的,是那些未曾付梓的手稿,那是世界上第一无二的孤本呀!......”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张君墓志铭引索(墓志铭尺寸:55x55、盖55x53cm书 体 行 款:27行行27、盖5行行4)

根据上宗所述,沧海桑田几百年,经历兵燹战乱和朝代更迭,能保留下来的诗稿、文章仅凤毛麟角。实属万幸,那已经相当不易了。篆盖、墓志铭能完整无缺保存的这样好!要感谢政府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感谢收藏专家和那些爱书喜文的普通人,是他们精心珍藏,妥善保管,才使曾祖的篆盖和墓志铭得以妥善保留下来。
在姐夫俞汝捷的帮助下,已将墓志铭铭文,用简体,无误地打其出来,并全文转发如下。在欣赏华丽篇章精美文笔外,更应领会出先祖做人的哲理:

  张君墓志铭刘春霖书写的篆盖(清故荣禄大夫二品顶戴江苏候补道张君墓志铭)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张君墓志铭,铭文(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故榮祿大夫二品頂戴江蘇候補道張君墓誌銘

清賜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姻愚弟楊承禧撰文

清賜進士出身翰林院侍講姻愚弟李哲明書丹

清賜進士及第翰林院修撰年愚弟劉春霖篆蓋

君諱仁芬,字季郁,一字桂蓀,漢陽張氏。高祖承晉,郡廩生,有孝行,奉旨建坊,祀孝義祠。曾祖先振,邑廩生,贈朝議大夫、工部主事,祀鄉賢祠。大父榘純,考行方正,以儒學焯當世。君少,才溢氣清,克纘丕緒。及壯求試,授兩淮金沙場大使,未赴。改署板浦,至則薅削荒類,一吏軌民,公私羨給。會運河決,漂十許縣,君盡力振䘏,䝉活無算。居歲餘,道路隄堰皆治,使端固膏腴穀土,桑柘之地墾佃倍多。稚耋顧眎,大興庠序之教,帥屬邑子弟刮磨淬礪,成就其器。轉安豐,亦稱辦飭。淮海凶饑,板有鹽梟,投隙扇眾為變,大府因以故職任君。君齦其披猖,餘拊以赤子,遂無害。去官,邑人相與生祀君陶文毅公祠,竝碑君績小北門、南門及董公祠。積勞,保道員,分江蘇候補道,加二品頂戴、三代一品封典,以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七月三日卒,春秋六十有八。君天性朴厚,詞色罕施於僕奴,遇貴執獨伉厲。守高不茍諧附,暮年益偃蹇,視時俗屑屑,至於窮達利害,若不知可擇取者。持家雖偫餘,然賙戚族,共朋友,未嘗毫末計。昔莊周《列禦寇》盛稱“天之君子”,其君之謂耶?夫人汪氏,恭儉仁愛,先十七年殂。是月十四日,葬君漢陽蒲潭鄉觀山之麓,以夫人祔禮也。子男三人:啟瑞,淛江候補知縣,早世;若柏,漢口特別巿政府參事;啟璞。女四人:長適鄔氏;次適易,已故;次適陳、適萬。諸孫曰世模、世楷,皆嶷嶷自樹立。側室楊氏,君亦刻鏤於詩。有《懷清斋吟草》,類淡泊雋逸可喜。居閒,一自肆名山水間,至匡廬,偕金石友李拙翁,登烏龍潭,嶄巗嶐聿,人跡難通。拙翁作記紀游,入《廬山志》。或謂君詩,亦假山川之助云。己葬,若柏來督銘余。知君為蔇,又辱史氏,誼可銘也,乃銘曰:

猗偉張君,德碩豐也。偶諸天,材卓䟏也。觭諸人,其葩不旉澤其根。觏君子孫,終必亨百歲後兮。徵斯銘。

阳新石仲侠镌

《送张公季郁序》(原件68x136厘米)

丁锡福书“送张公季郁序”

余嘗遊吳下、走京師,見官場人相聚而言曰:“某缺優,某缺劣。”叩其所以為優劣,非俗之淳澆也,非民之良莠也,非地之險易也;則以某缺得錢多而官富,某缺得錢少而官貧故。嗚呼!此中國所以貧且弱歟?!夫天生民而立之君,以利之也。利之之事非君一人所能任,必分其權於官,故官無論大小,皆以利民為第一義。
淮北鹽場三,板浦實居其首。蒞是任(者)率殫心鹺務而於民事無及焉。 漢陽張公季郁以甲辰春來官斯土,以為官其地而不能念其地之民,非朝廷設官之意也。於是清陌路、宅流民、設路燈、儲倉穀、立工廠、
防火災,凡有裨於民(者),靡不實力舉行,擇邑之賢且才者以董之。以故民感公之畫,服公之明,凡有所訴,皆不赴州而赴場。
錫福讀禮家居,不通賓客,未嘗一踵公之門,而於公之布一令,行一政,又未嘗不額手相慶,狂喜累日,以為公之德吾鄉,猶德吾身也。方今朝廷遣重臣遊海外,採取各國政治以為異日立憲基礎,此誠我中國轉貧為富、轉弱為強之一大關鍵也。立憲非難,得人為難,立憲而不得人,雖襲立憲之名無當也。誠得如 公者數十百人,相與承流於下,實事求是,天下何難治哉!
是年秋,公將受代返金沙,邑之人屍而祝之,碑而銘之,皇皇若有所失。今而知“寇君之借”、“李峴之追”,古今人情固不甚相遠也。錫福性頑鈍,不諧於俗,羞以翰墨諛人,然於公之行有不能已於言者,謹為序以送之,亦聊志執鞭之慕雲爾。(第六行、第九行均脫“者”字。)
光緒龍飛三十一年歲次乙巳八月上浣錄奉
季郁父臺大人雙教

向卿丁錫福拜贈並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