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见敌人,不见血腥,诠释人性

 煮酒胡同 2021-11-30

       盼望了很久,终于看到了《敦刻尔克》,一部以还原二战中敦刻尔克大撤退史实的战争题材片,如果真要概括观后的感受的话,我选择用这十二个字:不见敌人,不见血腥,诠释人性。

战争是残酷的

欧美的战争题材片,都倾向于极力渲染战争对文明的践踏,对人性的摧残,对生命的蹂躏,对一个个独立个体生活的破坏,血肉模糊、痛苦哀嚎、残腿断臂、肚爆肠抛、灰飞烟灭……处处考验着人性的忍受极限,目的在于突显战争的残酷与恐怖,让人们对战争产生恐惧,希望人类以之为鉴,远离战火。而诺兰的《敦刻尔克》却一反常态,整部片子除了最后英军飞行员耗尽油逼降海滩被俘的镜头里出现几名德国士兵外,其余皆不见敌人,不见血腥,但时时处处诠释人性,真真切切、入骨入髓地展现了战争无以复加的残酷和历久难平的创伤。

混乱是这部电影给人的最直观印象,这又是一大妙笔,本来就是一次绝望中的逃亡,一切都在未知之中,即使是海军最高军官和邱吉尔首相也不知道最终能救出多少人,如何来的秩序?正如一位经历过战争的老兵在接受诺兰采访时所说的,“在真正战争中,你不可能明白自己处在什么位置,要做什么,你能做的只是尽全力杀敌幸存,时常是胜或败都不清楚,还得靠军官或广播来告诉你战争的结果。”所以三十多万人,在绝境中都只是凭着求生的本能在狼狈逃跑 混乱不堪。

人性的软弱会在绝望处原形毕露

之所以形容为软弱而不是丑陋?因为人性就是人性,植根于每个人的灵魂深处,不存在对与错,优与劣,美与丑,善与恶,如同太阳之东起西落,月亮之阴晴圆缺,本来如此,也永远如此,不容许也不应该苛责求全。

三十多万人被逼到海滩上,身处绝境,海的那一边是自己的祖国,卻归途无望,敌人的攻击更是瓮中捉鳖,谁都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救援船只能救三万人,仅为所有人数的十分之一,敌军战机在上空呼啸,即使上了船也随时会被击沉,每个人都在无尽的惶恐中本能地逃命,死寂的空气让人窒息,怀表的嘀嗒声在俨然每个人的生命倒计时。于是,苟且偷生,自私卑劣,人性的软弱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原形毕露,暗换军装借伤员逃命,拒绝让法国士兵上船,不让沉船落水的战友上救生艇,起哄将曾救过自己一命的人逐出船以求减轻重量让船能浮起来,获原本奔赴敦刻尔克的民船救起的飞行员要求其折返,以免将自己再带返战场……

整部电影没有英雄主义,人物形象也非常模糊,每个人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情——逃命,这肯定会令看惯横店神剧的人大失所望的,但这恰恰是《敦刻尔克》最高明之处。人们在看影视作品时都会不自觉地进行角色代入,在观看突显英雄主义的作品时,人们会把自己代入英雄的角色中,所以才会有血雨腥风所带来的快感,才会充满浪漫主义幻想,才会有悲壮的诗意,才会有踏平这里,让那里不长草的万丈豪情。而《敦刻尔克》只让每一个人都代入生命危在旦夕的绝望逃亡者的角色之中,切身体会战争的残酷和恐惧,体会自己的无助和渺小,体会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绝望。是的,在这里,你毫无还手之力,你只是在束手无策地挨揍,并且不知道炮弹会在什么时候打到自己身上,你知道死神会来,但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来,你在惶惶不可终日中绝望地等待着,这就是全部。这个时候你还会鄙夷别人的苟且偷生吗?你还会嘲笑别人的仓皇逃窜吗?你还会觉得战争是好玩的吗?你还会认为土制地雷就能将敌人炸得灰飞烟灭自己却毫发无损吗?你还会为不惜牺牲多少生命为代价也要打垮敌人的言论欢呼喝彩吗?你以为你是谁?凭什么你就一定不在牺牲的行列呢?

能回来,就足够了

侥幸重获生天的士兵在归国的途中一直为自己是个逃兵,回国后会遭人耻笑而耿耿于怀,没想到当他真正踏足自己国土后竟然受到英雄般的礼遇和赞赏。一位老人一边为士兵分发毯子,一边说:“做得好!”士兵说:“我们做的只是逃生幸存了。”老人却说:“这就足够了。”

是的,能回来,就足够了,后来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敦刻尔克的成功大撤退,为英军保存了足够的有生力量,这逃出生天的三十多万人都是与德军交战过的,有战斗经验,这是后来入伍的新兵所无可取替的,这批有生力量,粉碎了德军占领欧洲的计划,并最后协同盟军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撇开历史,远离战火的人们有什么资格去耻笑在枪林弹雨中拼杀过的勇士呢?电影《西线无战事》中,受教授的鼓动为国奔赴前线的学生,当他休假回家省亲时,见到那些远离战火,不知战争为何物的人们在对战争激情洋溢地纸上谈兵时,满脸的无奈和鄙视,最后他当着那位教授的面,向学生说出了战场残酷,每时每刻都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真相。

历史上,主战的人总是受到拥护和赞美,主和的人总是受到孤立和批判,于是李鸿章就成了丧权辱国的奸贼,义和团就成了保家卫国的典范。撤退更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人们都鼓动高歌猛进,不成功便成仁,剧集中李云龙说的那样:“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何等悲壮啊!在看《敦刻尔克》时,旁边一位帅伙子就说:“三十多万人,有枪有炮的,撤什么撤呀?跟他们拼了,孬种!”求生是人的本能,这是人性,如果人人都不怕死的,一个持枪歹徒怎么可能征服一车厢人呢?我们当然要向英雄致敬,但我们不能以英雄为标准要求每个人,我们必须承认人性的软弱,也要有接受软弱的勇气。相反,我们最需要警惕的是那些鼓噪得血脉贲张的人。甲午战争期间那些口口声声主张与倭寇血战到底的大臣是例子,李鸿章的女婿,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也是例子,他们中没有一个懂得行军打仗,更没有一个打算在战争中担负任何角色。

人性的光辉

每每为那些闪烁在无情战火中的人性光辉感动着,《辛德勒名单》中那个发国难财的商人,《美丽人生》中的那个父亲,《拯救大兵瑞恩》中的那些为一个大兵而付出的年轻生命,《血战钢锯岭》中那个始终不肯扛枪上战场的医务兵,《敦刻尔克》中参与救援的民众……也许有自命顾全大局者会问:为救一个大兵付出那么多生命值得吗?一个担架占了七个人站立的位置,为什么要优先让伤员先上船?如果从冷冰冰的数字角度来衡量,这些举动确实是不明智的,但这个世界真的可以明智到只有数字吗?正如木桶的装水量由最短那块板决定一样,人类文明的高度是由对待弱者的态度决定的。况且,功利地说,如果随意抛下那些冲锋陷阵而受伤或失踪的个体生命,任由其自生自灭,那么试问下次还有谁会上前线?如果大局的利益与其个体成员的利益是对立的,那么这个大局是谁的大局?

记得有个电影镜头—— 一个小孩好奇捡起倒下的士兵的武器,一名狙击手在扳动枪镗的那一刹那手指颤抖了,他眼里泪水直打转,口里不停地念着:小子,放下!直到那个小孩把武器放下,狙击手才如释重负,泪水涌了下来。

那个没有扳枪的手指,那些珍视生命的闪念,那些为拯救弱者而付出的努力,便是人性的光辉,是它们令人类终会走出战火,走向和平,它们超越种族,超越国界,越超仇恨,折射出人类文明的希望。当互视为敌的两个人狭路相遇,人性的光辉让他们选择了放下屠刀,让他们明白,当彼此脱下身上的军服,彼此都是同样的有血有肉的人,都是从古猿进化而来,都有着共同的追求,比如自由,比如尊严,比如幸福,比如不受奴役。  

要反思而不是总结

对人类文明而言,战争都是罪恶的,再冠冕堂皇的名义,也改变不了这一点。我们常常去纪念胜利,吸取失败的教训,得出胜利的经验。这其实只是总结,对于战争,光停留在总结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要彻底反思——为什么一定要分胜负呢?就算要分胜负,为什么一定要诉诸武力一较高下?事实上,对于人类文明而言,战争从来没有赢家,试问谁赢了呢?常言落后就要挨打,这也不过是落后是要导致挨打的总结而已,真正要反思的应该是为什么会落后,而不是为什么会挨打。

情感胡同  与你同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