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学米芾,你应该注意《苕溪诗帖》的这几个关键点(内有完整视频链接)

 焱焱iuwhyx1it2 2021-11-30

点击上方进入,即可领取免费课程

图片

▲ 北宋 · 米芾  《苕溪诗卷》全卷

《苕溪诗帖》为墨迹纸本,纵30厘米,宽190厘米,35行,是北宋元祐三年(1088)八月米芾38岁时所书,与另一件传世名作《蜀素帖》仅相隔一月。

此卷是米芾即将前往苕溪(湖洲)时所写的六首五言律诗,米芾此时虽属壮年,但书法上已卓然成家。

《苕溪诗》和《蜀素帖》两作虽为同年作品,但风格表现迥异,《苕溪诗帖》点画厚实圆转,字势外拓沉雄。《蜀素诗帖》点画挺拔锋利,结体奇肆凌厉,这一风格也发展成为他后来最显著的米家格调


其中,《苕溪诗帖》体现了米芾笔下求古、集古之功。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笔势波折起伏连贯自然,是学米笔的一部佳作。也是体察米芾取法求变之作。《苕溪诗帖》字数较多,用笔结体多富变化,通幅舒卷自如,是行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图片

米芾《苕溪诗帖》局部

图片
本期精彩
米芾《苕溪诗帖》总的风格上比较平和,法度比较严谨,适合初学米芾的范本。本期视频王玺老师主要讲解米芾《苕溪诗帖》的用笔特点及笔法运用,举例演示讲解:
1、铺毫的运用
2、中侧锋的转换运用
3、方与圆的关系
4、并(叠)笔等用笔特点

扫码观看完整版视频

一、铺毫的运用

SEP.

   王老师以“将”、“之”、“苕”举例演示讲解铺毫的运用。米芾刷字→笔锋打开→先压下去打开笔锋。在用笔的动作上既不能错,同时也不能少,错了少了都会使铺毫失去厚重感。    

    米芾之所以善用铺毫,一是对唐人笔法的延续,二是受苏东坡的影响。米、苏刷字就是要把笔毫打开,省去铺毫的动作,它的线质就没有办法达到那种厚实感。不过也并不是全然只有铺毫,铺毫是第一步,光有第一步是不够的,还要有第二步,即在铺毫基础之上有中侧锋的转换运用。米芾写字之所以潇洒,是因为他的中侧锋的转换变化特别丰富。从这方面来说,其实米芾的用笔显得不是特别规矩。相较于米芾的铺毫,颜真卿的“铺毫”则多了几分篆籀的“规矩”,颜的用笔铺毫是裹锋式的,不是完全铺毫状态。它是向内敛,力量是向内聚的,笔锋是在中间段。

图片

1演示讲解铺毫

二、中侧锋的转换运用

SEP.

     有这么一句话,中锋取势,侧锋取妍。我们说中侧,什么是侧,侧要求我们在书写时毛笔行笔过程是转动的,在中锋的基础之上,有一种侧向的运动,有的是入笔的时候是侧,然后行的时候转中。这样使得中和侧始终在交替变化,不过切记它不是上一笔是中锋,下一笔是侧锋,而是在行进过程当中它们的始终在交替。

     王老师以“戏”、“作”举例演示讲解中侧锋的转换运用

图片

2演示讲解中侧锋的转换运用

三、方与圆的关系

SEP.

    用笔的方与圆这两个关系,在任何书体当中还是一个重点。它不是有和无的关系,因为只有方没有圆不行,只有圆没有方也是不行的。它更多的是多和少的关系,是具体变化的关系,

老师以“松”、“竹”、“留”、“因”、“夏”举例演示讲解方与圆的关系,“松”字方起圆收,规律是先方后圆,或者是先圆后方。“因”字外圆内方。“夏”字势圆笔方的特点。

图片

3演示讲解方与圆的关系

四、并(叠)笔

SEP.

什么叫并(叠)笔,就是在写的时候,一个笔画与另外一个笔画之间有并列叠加,并笔的地方如果处理的不好,会显得滞,或者会有一点钝,不轻松。并笔能带来一种块面感,一种实的感觉。并笔时笔路要非常清晰。笔路写不好显得涂抹的感觉,会显得混浊,笔路交待清晰,就显得很轻松。王老师以“溪”、“雪”、“更”、“满”演示讲解并(叠)笔。

图片

4演示讲解方并(叠)笔


文字内容为抖音粉丝根据王玺老师直播内容直接翻译,有文法不通或口误等情况,敬请见谅!
结语
米芾《苕溪诗帖》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
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
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
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
王文治亦有诗赞之:“天姿浚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一扫二王非妄语,祗应酿蜜不留花。”这件作品已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件名作,现藏于北京故宫愽物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