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小说赏析 | 孙瑞欣:截取三个片段 叙写一生经历

 燕山诗文 2021-11-30

阅读推荐

推荐语

前言:原遵化师范孙瑞欣老师在几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评改学生作文数万篇。在其著作《特级教师孙瑞欣评作文》的“前言”中写道:“在这几万篇习作中,记不清曾有多少或篇章、或片段、或佳句令我惊叹过,感奋过,反复吟咏过……每遇佳作,我的笔尖便情不自禁地在学生的作文簿上流泻下一行行感动了自己、也激励了学生的文字。学生的习作经我指导,或获奖,或发表;而我的评析文字,也被好多人所称道,有许多经过整理后见诸书刊……”

  这些“精品”,篇篇都有独特之处。有的情节曲折,摄人心魄;有的一唱三叹,凄婉感人;有的绘景逼真,赏心悦目;有的富于哲理,启人心志;有的构思新颖,意境优美;有的含蓄深沉,耐人寻味;有的激情满怀,荡气回肠……它们大多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或本世纪初在《语文报》《语文周报》《成才之路》《中师与小教》《童年的星空》等书刊上发表过,其质量是毋庸置疑的。现采撷其中的《微小说评赏》栏目中的9篇作品及评赏文字,以飨读者。

12

截取三个片段 叙写一生经历

——《打钟的人》评析与鉴赏


【原文阅读】
        清晨,万籁俱寂,当四周的一切都还沉浸在静谧美好的晨光中时,响亮的钟声划破了校园的宁静。孩子们顿时如闹春的鸟儿,飞满了整个校园,出现在操场内、跑道上,然后又涌入教室,随即,校园里的书声琅琅……
       奏响这校园第一乐章的老人眼看着这一切,久久地立在树旁。初升的阳光穿过树的枝枝叶叶,星星点点地映在他的身上。这是一位头发花白、瘦小憔悴的老人,满脸的皱纹没能掩盖他曾经清秀的面庞和浓浓的书卷气,只是断然无存了那种清高和自信。老人低了头,数着地上闪动着的淡黄色的光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那是由他奏响的一支晨曲,是他生命中金色的时光。年轻与热血的撞击,他听到了生命的钟声,清脆而急促,让他不安、不懈怠的钟声。于是,他的身心满是跳动的音符,在初升的阳光里,和着钟声发出了最强劲的共鸣。青春,多像此刻的空气,此刻的阳光,让一切都沉浸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中,青春多美好。
        时间多少次在一阵阵的钟声里一段段地过去了。老人再一次立在这棵树下时,已是午后。孩子们在钟声中奔进一排教室,十来个手拿课本的老师又急匆匆地各自迈进其中一间。          整齐的“老师好”后,校园里又静了下来。立在树下的老人眼前又浮现出一双双急匆匆的步履,一个个忙忙碌碌的背影,不禁感到一丝凉意,不知什么时候变了天。没有下雨,但四周都阴了下来,也没有刮风,他真的感到冷了。他又想起那一天,那一天也是这样的天气,那一天他带着满腔的热情与幻想来到这里,却发现,他,重点院校的高材生被分配到这样一所穷得连电铃都没有的学校。那一天正是这样的天,而且似乎从那天起,他的生命里都是这样不刮风不下雨的阴天了。他也再没听到过那种使他心跳加速、力量无穷的生命的钟声了。只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榔头敲击在金属条上的声音,如同敲碎了他的梦想,再没能发出一丝宏亮的声音……好冷!老人打了个寒颤,摇摇头,走了。
        又是一个傍晚。老人在树下等着准时打钟。一群学生围着一位中年教师走了过来。老师一只手牵着一个男孩的手,一只手搭在一个小姑娘肩上,带着满脸的笑容,投入地背诵讲解着什么。只见他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那种动情,那种期冀,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也感染了立在树下的老人。他也有过激情,有过一个如同春天般清澈晴朗的清晨,可是他把生命的正午荒废在了不满、消沉和逃避之中,于是,他的傍晚便如同此刻这片没有晚霞的天空,干净得苍凉。他做了个打钟的人,在无情的时间的流淌声中无尽地忏悔。“难道您的自尊心能容忍这种只是把您抛进生活,随后又把您硬拉出来……那么您就在生活中留下能对您永志不忘的东西吧……”老师的声音越来越清晰了,每一个字都像是划破宁静的钟声,深深地震撼了打钟的老人。他跟着老师默默地背诵起这段高尔基的《时钟》,这段曾经令他热血沸腾也曾经几乎被他遗忘的文字,他听见时钟嘀嘀哒哒的声音飞快地响过了他生命的几十个春秋,正在他生命的临终点无情地响着,他的心也正嘀嘀哒哒地滴着泪。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悲哀,一种沉重,一种揪心的痛。此刻,他忽然发觉他连打钟的力气都没有了。
        第二天,老人便病倒了。人们都在摇头,他的生命这样走到了尽头。几天以后,校园里便永远消失了这样一位打钟的人,连同那把带着体温的榔头和那块生着铁锈的金属块。但在老人火化的那个清晨,校园里第一次响起了清脆悦耳的电铃声。那是老人一生的积蓄,也是老人最后的声音:我愿永远在我的校园里做个打钟的人!                                                 (李莉莎)

【评析与鉴赏】
       《打钟的人》这篇小小说,也可以认为是写人散文,构思巧妙,截取了“清晨”“午后”“傍晚”三个时刻,通过主人公的触景生情,回忆联想,叙写了人物一生的经历,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珍惜生命、珍惜生活,而不要在不满、消沉和逃避之中虚掷光阴,虚度一生。作品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作品中的“打钟人”,是一个曾经有着“清秀的面庞和浓浓的书卷气”的有志青年,是重点院校的高材生,因为被分配到一所“穷得连电铃都没有的学校”而心灰意冷,“把生命的正午荒废在了不满、消沉和逃避之中”。但最终清醒,忏悔自己浪费了青春年华,终于做了一个“打钟的人”,并把自己一生的积蓄献给了它,于是,校园内电铃声代替了钟声,实现了他“我愿永远在我的校园里做个打钟的人”的愿望,人物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

作者简介:

孙瑞欣,遵化平安城镇中滩人,现居天津。1981年参加教育工作,河北教育学院本科毕业。曾任教于遵化市师范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遵化市教师进修学校主任、高级讲师。获得过全国优秀老师、河北省特级教师、香港曾宪梓教师奖二等奖、河北三育人标兵、唐山市青年专家、唐山市十佳教师等荣誉。担任河北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辅导教师,独立开发教育部国培课程《教研员如何指导校本研修》,并在教育部全国教师继教网主讲:在《中国教育报》“名师开讲”栏目主讲《语言教学的激情策略》。所讲《师说》等课获得国家、省优质课,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出版独著《校本教研的7个关键点》等15部,主编《教师实用写作》《遵化名师》等书19本,在《中国教育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4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12篇。总著述达400多万字。许多作品被人民网等国家、省级网站转载。

投稿须知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投稿标题:作者+题材+标题。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不足十元不发,集体创作以及多人作品一次刊发原则上留作平台维护费用。

主 办:遵化市作家协会

顾 问:关仁山 峭 岩 李春雷 杨立元 

           东 篱 王立新 马 良 张国印

编 委:范丽丽 张国印 曹雪艳 王翠红 

           杨晓键 张玉红

主 编:曹雪艳

副主编:王翠红 杨晓健

编 辑:

小说与儿童文学:代文静   

散文与报告文学:杨晓健 徐小东

现代诗歌:王翠红  王颖春 刘艳芹

古体诗词:刘艳芹 张志明

评论与文学动态:梁淑艳

燕山诗文

您的关注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