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村落】——王曲街道东庵村

 在长安 2021-11-30

献给即将消失的村落文化




位于神禾原腹部,在马厂片村最东边,南和江兆村相接,东北数里下塬即是杜曲樊川。2010年,有3个村民小组,239户,962人。耕地705亩。

马厂片村包括6个自然村,自东而西为东庵、堡子、枣园、西马厂、南街、永兴堡等。是单边村,村东西吊长,号称五里马厂。

马厂村名应该与马超庙有关。原来村中有马超庙,敬奉马超。后人多对马超武功称赞,多处建庙祭祀马超,特别马氏家族,崇尚马超更为甚,凡有姓马的村庄多建马超庙以示马姓荣耀。如今马厂村的马姓几十户,他们亦不例外。定居之后,就与族人建马超庙于村当中。有了马超庙,也就有了马超村,村随庙名。后来,把马超的“超”字,叫转音了,叫成马昌村。之后,昌与场又转音,还叫过马场村。场与厂互换,叫成今天的马厂村。据1979年于东庵出土的古编钟、古钱币的考证,西汉初年已有村。

另一说,秦始皇养兵数千喂马不少,在此地放马、练马,时间长了而被称马场,到后汉时,有一将士闻听马场是秦练马之地,想在此处显示个人才华,来此与驻扎的将士连战几个回合战死,此将名为马昌,为祭奠此将,起名为马昌。

唐天宝年间,长安大地震,灾情十分严重。村南有一条沟叫龙尾沟,沟深且长,形成一个天然湖泊,时名湫池。因地震,水泄漏,池干。故湫池又称干湫池。张礼《城南游记》:干湫池在神禾原皇甫村东,旧传有“龙移去炭谷”。炭谷即太乙谷。皇甫村东即马厂村。地震之后,唐代文学家韩愈,曾于马厂村一游。触景生情,写《龙移》一诗:“天昏地暗蛟龙移,雷惊电激雌雄随,清泉百丈化为土,鱼鳖枯死吁可悲。”文中之龙指水。龙在地震中移至太乙谷的翠华山之下,称为水湫池。实际在地震之中,马厂湫池干,翠华山脚下湫池形成,都因为地震造成,只是时间相同,人们以为翠华山脚下的湫池是马厂湫池移去的,是历史的巧合。

土改、互助组之后,建初级社和高级社,6个自然村建了三个社,东庵叫爱国一社,堡子叫爱国二社,枣园、西马厂、南街、永兴堡叫爱国三社。

村民集资在马厂片村的西头修了西寺,在村东修了东庵,村名也由此叫东庵村。村子是面向南的三个坎坎,原来村民靠着土崖挖了三层窑洞居住,美其名曰“架格村”。有民谣:九沟十三坡,石头还比洋芋多。

姓氏有郭、骆、孙、王、刘,刘户占绝大多数。刘户有乡约(乡会),有祠堂,古历每年十月一日、清明节由乡约(户头)领着上坟祭祖。

村东有一条沟叫“死娃沟”,是旧社会专门用来埋葬死娃的地方。现在变成了两层楼房的新村庄;村西有三姑庙,庙前有一棵千年皂角树,新中国成立后是国家保护的树木,树身直径约1.2米,高约有16米,树干上有两个一尺多粗的斜杈,好像是树的两个胳臂。损毁于1976年。

村南有一条“杀牛沟”,是旧社会专门杀牛之地。西安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把十多位共产党员关在某姓刘的楼上,国民党临逃跑时要把其中两个人活埋在杀牛沟。村里一些老人努力求救,经过一番斗争放了其中一人,其余人被拉到岳村的一个沟里杀害了。“杀牛沟”原址后来修建了一座占地数百亩的水库,其名“马厂水库”,总库容240万立方米,建于1958年,隶属石砭峪水库。2008年12月区水务局投资780万元,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大坝加固、迎水坡防渗处理等项目,新修放水塔一座。水库面貌有了很大改变。

改革开放后,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强、村美、民富。现在全村没有一个失学儿童。旧社会村里没有一个大学生,而今几乎家家都有大学生。村庄整洁,树木青翠,鸟语花香,家家用上自来水,人人不愁吃、喝、穿。村中主干道已硬化通车,路旁修有排水沟且安装路灯,村民们戏说:西安是座不夜城,咱村是个不夜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