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胡经国地质科技文集(1983-2009)》介绍(1)
2021-11-30 | 阅:  转:  |  分享 
  
《胡经国地质科技文集

(1983-2009)》介绍(1)

胡经国



一、文集简介

《胡经国地质科技文集(1983-2009)》(以下简称:文集)作者是原重庆市水利电力学校(现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副教授)。作者结合所学地质专业,立足重庆,放眼中国和世界,活到老、学到老。在艰难的条件下,坚持潜心创作,笔耕不息。在目前全国上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作者以此文集编辑印制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向祖国60周年国庆献礼。

该文集汇集了作者撰写的108篇文章。文集正文共计110篇文章。文集全文共计470页,约40万字。其中,有20多篇是已经在一定场合、以一定方式发表过的文章。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文章已在作者创办的《中国重庆地球科学普及网》上发表过。这些文章的撰写日期跨度为1983年至2009年。

该文集的文章题材广泛。它主要包括资源地质、环境水文工程地质、基础地质和其它文章等四大部分。所以,它主要是一部“地质科技文集”。文章体裁多种多样。它主要包括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综述和科普作品等。

这部文集从一个侧面反映20多年来了作者在学习、工作和科技作品创作等方面所做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该文集可供有关人士从事学习、工作和科技作品创作借鉴和参考。

借此慎重声明,本文集著作权和版权属于作者所有。

本文集是由作者争取有关企业和亲人赞助自费印制成书的。由于作者经济困难,故难以向大家提供免费赠阅。为了收回文集印制成本,以便积累二次印制资金,需要本文集的人士和单位,可以按印制成本获得本文集。

(编者2009年6月26日)

二、文集前言

作者从小爱读书,特别是喜欢看小说书。然而,作者写作欲望和兴趣的萌芽和发育期则是在原四川省铜梁中学读高中的时期。那时,每次作文都十分认真,成绩优良。而且,还经常给学校广播站和黑板报投稿,其中有不少稿件被采用。在写作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上,当时的语文教师邹晨曦老师给与作者的指导和鼓励起了很大的作用。记得,当时有一学期为了欢送光荣参军的新战士入伍,作者写了一首诗歌,题为《新战士,站起来!》。邹老师不但对这首诗歌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而且还在欢送新战士入伍的全县师生员工大会上(会场在原养正校操场,即后来的铜梁师范校操场),亲自登台怀着饱满的激情朗诵了这首诗。这使作者深受鼓舞,至今难忘。另外,在这个时期,作者先后担任了团支部书记、团总支副书记兼宣传委员、学生会学习部长、县学联秘书等社会工作,对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起了较大的作用。

1955年9月至1960年9月,先后在重庆大学地质系和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勘探系学习期间,虽然不写作文了,但是写作的机会仍然不少。例如,大约是1958年或者是1959年,学院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我写了一篇谈学习毛主席著作心得体会的稿件,投给了学院院刊,结果还刊登出来了。这是作者第一次在出版的刊物上发表文章,也是第一次获得稿费,钱虽然不多,但是很有纪念意义。同时,到外地进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时,实习小分队都编印了实习小报寄回学院,反映野外实习生活。另外,在这个时期,作者曾经担任过学院广播站的编辑工作。这些无疑对作者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是大有好处的。

作者科技作品创作欲望和兴趣的萌芽和发育期则是在原地质部所属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大地构造研究室工作期间。科研院所的学术研究气氛是作者深受感染。对老科学家的一句名言,“头脑中经常要有研究课题”,更是让座者铭刻在心。在黄汲清教授亲自指导下,独立完成了《大地构造文献目录》专著一书的编制工作。该书由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出版内部发行。为此,作者写了一篇有关该书出版发行的报道,投寄给《光明日报》。该报在其一期的头版刊登了这篇报道。这是作者在国家级大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报道,很有纪念意义。同时,作者的写作欲望和兴趣,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在这里,还开始养成了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和研究科技资料的良好习惯。这是进行学术研究和写作的基础。1964年或者是1965年,在一期《四川教育通讯》上发表了一篇谈英语教学心得体会的文章。这是作者在省级学术性刊物(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学术性文章。这同样具有纪念意义。

汇集到这部文集中的文章,是在1978年10月以后,作者在重庆市水利电力学校(原名四川省江津地区水利电力学校、四川省永川地区水利电力学校,现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任教期间撰写或发表的(详细情况请见目录和原文)。在此期间,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是在《重庆水利》1985年第3期上发表的《环境工程地质学介绍》一文。随后,先后在《重庆科技》上发表了《重庆天青石锶矿亟待开发利用》、《矿泉水及其开发利用》、《“三峡”与“伊泰普”》、《重庆地区枯水期缺电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城市垃圾的科学处理与综合利用》、《钛资源与钛产品的开发利用》、《世界油气勘探开发现状及预测》等。其中,在《重庆科技》1987年第1期上发表的《“三峡”与“伊泰普”》一文,获得了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1987年度《优秀学术论文证书》和奖励。这是作者第一次荣获副省级优秀学术论文奖,令人万分高兴。另外,在《地理环境研究》1989年第一卷第2期上发表了《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一文。在《现代化工》1989年第9卷第3期上发表了《锶铁氧体开发刍议》一文。在《当代地方科技》1992年第1期上发表了《长江三峡工程论证的突破性新进展》一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撰写的学术论文《重庆市地质灾害特点及成因浅析》,以《重庆地质灾害为啥多》为题,发表在2001年3月5日《中国国土资源报》第三版“科教长廊”头条。这是作者第一次在全国性行业大报上发表学术论文。真是令人万分高兴。这表明作者于1998年退休以后,在科技作品创作上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爬格子”乐在其中。“爬电子格子”其乐无穷。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结果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作者的亲人、老师、同学、同事、学生和朋友,对作者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科技作品创作给予了热情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2009年5月20日于重庆)

三、文集作者简介

胡经国,男,汉族,重庆市(原四川省)铜梁县人。

19443月至1950年1月,在旧县镇小学完成小学学业并毕业。1950年3月至1955年7月,在原四川省铜梁中学校先后完成两年半初中和三年高中学业并毕业。1951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1952年5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原名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铜梁中学高中时期,曾经先后担任班团支部书记、校团总支副书记兼宣传委员、校学生会学习部长、铜梁县学联秘书等学生社会工作。

1955年9月,考入重庆大学地质系五年制本科学习1学年。1956年9月,随着重庆大学地质系并入成都地质学院,又继续在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勘探系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地质及勘探专业五年制本科学习4学年,于1960年9月28日完成大学五年制本科学业并毕业。在大学时期,曾经先后担任班长、班团支部宣传委员、学院广播站编辑等学生社会工作。

1960年10月,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原国家地质部所属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大地构造研究室(第二研究室)工作。1961年10月,按时转正为技术员。具体从事大地构造研究工作,并且兼做副院长黄汲清教授和研究室的秘书工作,直至1963年7月。在此期间,还在黄汲清教授亲自指导下,独立完成了《大地构造文献目录》专著一书的编制工作。该书于1962年由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出版、内部发行。1982年7月29日,原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在有关该书的一份“证明材料”中指出:该书“内容充实,查阅方便,可作为地质科研部门、地质局队、地质院校等单位之常用参考书。全书共238页(16开本)。现该书在地质部全国地质图书馆的馆藏书号为153865。”同时,完成了黄汲清教授主持编著的专著《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三百万分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构造图说明书)中部分图稿的绘制和改绘工作以及全文校对工作(详见该书的“编辑后记”)。该书于1962年12月由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出版、内部发行。黄汲清教授等因研究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而荣获1982年国家科委颁发的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本人作为在“构造室工作过的同志与有关人员”,1984年1月29日,地质所构造地质室在给本人的一封信中说:“您在研究中国大地构造和多旋回学说方面曾做出努力,为此,送上奖金30元。”

1963年7月,奉调到原四川省江津地区地质队工作。但是,因当时该地质队撤销,改调到铜梁县蒲吕中学任教,直至1978年10月。在这个时期,主要担任《英语》课教学工作。曾经担任校文史教研组组长。1965年,被学校工会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随后,经历了10年“文化大革命”。1978年,被推选为铜梁县群英会代表出席了县群英会。

按照党的科技人员归队的有关政策,在原中共永川地委组织部的热情关心和支持下,于1978年10月,奉调到原永川地区水电局工作。同年,改调到重庆市水利电力学校(原四川省永川地区水利电力学校)任教,直至1998年6月26日退休。在这个时期,主要担任了中专《数学》、《工程地质》、《土力学》、《地基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大专《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为了建立学校野外地质实习基地,主持完成了巴岳山南段的地形、地质剖面图测量和编制工作。编写了水利管理人员培训班教材《工程地质基础知识》,于1981年10月由学校印制使用。同时,结合所学专业和教学工作,长期坚持系统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和研究地学科技资料,撰写并在一些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1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有的曾经荣获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优秀学术论文奖(详见本文集《前言》)。1982年任助理讲师;1987年任讲师;1992年及其以后任高级讲师。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按时转正为中共正式党员。曾任校工业与民用建筑教研室主任。曾经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被学校党总支评为优秀党员。1990年及其以后,兼任重庆市水利学会水工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1984年至1996年,连任三届校工会常务副主席。曾经先后被重庆市总工会评为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和模范工会工作者;被重庆市总工会推选为四川省工会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并出席了大会;被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宣传部以及市总工会评为职工信赖的(工会)好主席。

1998年6月26日,按时退休。退休后的主要兴趣爱好,一是继续收集和研究地学科技资料,“爬电子格子”;二是玩电脑;三是摄影。

总之,作者的经历简单明了:读书-科研-教书。作者经历了新中国迄今为止的所有变革,特别是10年“文化大革命”的经历令人终生难以忘怀。作者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作者的一生又是奋斗不息的一生,是不断学习、工作的一生,是不断创作和探索的一生。

(作者2009年5月20日于重庆)







2017年10月25日撰写于重庆

2021年11月30日修改于重庆

4







献花(0)
+1
(本文系胡经国图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