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爱好者必读的经典书法理论

 新用户11437Yxx 2021-12-01

作为书法爱好者,一些经典的书法理论需要知晓并且精读。就像古时的儒生,必须要读《论语》一样,如果未读过《论语》,就说自己是“儒生”,只会贻笑大方。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因为其言简义丰,因为其开放性。年岁不同,对经典的理解也会不同,常读而常新,所以经典需要精读,取之不竭,探之不尽。历史上很多大儒就曾对《论语》进行过注解。

《张长史述笔法十二意》就是这样一部书法理论的经典之作。“笔法十二意”传为有“楷祖”之称的钟繇提出,即:平谓横;直谓纵;均谓间;密谓际;锋为末;力谓骨体;转轻谓曲折;决谓牵掣;补谓不足;损谓有余;巧谓布置;称谓大小。

若没有注解,相信大部分人不明钟繇提出的“笔法十二意”为何意,那么随着岁月流逝,就会湮没无闻。有幸的是,唐代的张旭与颜真卿通过师徒问答形式,对之进行了挖掘和释义,并因此流传下来。

有经典作指引,犹如黑暗中的一点光明,循之求索终会步入阳光大道;无经典作指引,犹如瞎人骑瞎马,大概率会跌入万丈深渊。作为有志于书法的人,《张长史述笔法十二意》不可不知晓,不可不精读。

以下是笔者关于《张长史述笔法十二意》的一点个人理解,因古今文字异义,未免理解有差,更或挂一漏万,权当抛砖引玉。

横和竖(古时名为平和直)是书法的基本笔画,所以《张长史述笔法十二意》也从横和竖开始:

“平谓横”,颜鲁公解释为“每为一平画,皆需纵横有象”。即便是一平画,也不能简单写下,平常放过,而是要写出气势和气象。王羲之曾说过“横如千里阵云”,平画虽不长但要写出千里之势;又说过“平则正,如孤舟之横江渚”,说的便是横的两种不同气象。那“横”有没有其他气象,需要书友去发掘。汉朝的隶书以横取势,所以学“横”可从汉隶学;汉以后改为以竖取势,但也有例外,唐代李邕的行书便是少见的以横取势,也可以一学。

文章图片1

汉 石门颂

文章图片2

唐 李邕

“直谓纵”,颜鲁公解释为“直者必纵之不令邪曲之谓”。直画乃从于平画而来,“纵”即纵马之意,纵马是有人驾驭之马,若无人驾驭之马不能称为“纵马”,应称为“逸马”,逸马则不免于邪曲。纵马就是让马奔跑起来,但马缰绳要勒住,马奔跑得越快,缰绳就要勒得越紧,如风筝之线一般,风筝飞得越高,线便越紧,放过风筝的人都知道,要想风筝飞得高,线便要收紧。纵马与此类同,在收放之间,马才能奔跑得越快。又因书法作品一般是竖着写的,所以很多情况下直画也会成为一篇的最精彩的部分,写好了直画,也便有了“文眼”。如图:

文章图片3

晋 王羲之

文章图片4

唐 颜真卿

文章图片5

唐 怀素

“均谓间”,颜鲁公解释为“间不容光之谓”。“均”即均匀,字要写得匀称方才美观,各笔画要疏密得当,排列有序。如同农作物的间苗,拔除多余方能显有序之美,既已有序,那各苗便不能再移动分毫,一移动便破坏了有序之美。苗如此,字亦如此,好的字各笔画是不能移动分毫的,甚至连一丝光位置也不能移动,所以称“间不容光”。一些高明的书法家备有多方各式印章,作品写完后进行观察,发现有泄露处便以印章补足。当然最好还是一气呵成,没有泄露不用印章,因为印章毕竟不是字,补得再妙也有金镶玉之憾,不如完整原玉。

“密谓际”,颜鲁公解释为“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谓”。边界交际之处称为“际”,使用到字上就是笔画与笔画的交接之处。“密谓际”讲的是接笔方法,要求做到“密合”,具体操作是“筑锋下笔,皆令宛成” ,“筑”基本义为捣土的杵,捣土是为了让土坚实,“筑锋下笔”就是要直上直下落笔,只有这样笔画才能坚实;“宛成”,即宛若天成,“宛”含有楔子通过凹凸咬合之意。“不令其疏”即不能让笔画支离破碎,要咬合得住。不光字内,字和字亦要咬合,一副好的书法作品须是一个有机整体,既是有机整体,便不允许断裂,一断裂就成两个,字间虽有空白,但要笔断意连。钟繇的弟子宋翼始学书时,把字写得上下平整相似,状如算子,被钟繇呵斥“此不是书”,三年不敢见钟繇。现代的前卫书家往往以支离为美,殊不知违背了传统的“密谓际”原则。

“锋谓末”,颜鲁公解释为“末以成画,使锋健之谓”。行百里者半九十,笔画结尾处亦不可轻率为之,相反,越到末端越要重视,“末以成画”只有把末端写好了才算完成整个笔画,“成”亦含有“成就”之意,末端写好了,整个字都会显得出彩。若末端没写好,即便前面写得再好,亦不免狗尾续貂之讥。那怎么把结尾写好呢?答案是“使其锋健”,“锋”基本义为刀、枪最锐利的部分,笔画末端即是出锋之处,一定要使出锋劲健。好的出锋如同挽满的雕弓一样,箭头虽只露出一点,但含有雷霆万钧之势,让人心胆俱裂。专门把出锋作成一问,可见古人对出锋的重视。

“力谓骨体”,颜鲁公解释为“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雄媚书风始于王羲之,梁武帝评其书“龙跃天门,虎卧凤阙”,兼“雄”且“媚”之意,而颜鲁公,则把雄媚书风推到了登峰造极地步。此文的关键在“趯”字,因为依颜鲁公说法,使用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也就会雄媚,使用趯笔后面的就顺理成章了。“趯”本义为跳跃,跳跃前须有所借助发力,否则便跳不起来。“趯”的主要工作是事前蓄力,只有蓄力饱满,才能跳跃迅猛,所以行笔过程就是蓄力的过程,是为后面的跳跃做准备。这样呈现的点画就会有筋骨。

“转轻谓曲折”,颜鲁公解释为“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此处讲的是转折之法,依其说法,转折之处要“暗过”,如果显露圭角,就成“明过”,所以转折处一定要藏好圭角。为什么要藏匿圭角?因为只有这样整个字才会显得浑然一体。关于“暗过”,此处还有个形象说法,即用“钩笔”。什么是“钩笔”呢?就是模拟“钩”的运笔。“转轻”亦含有提起笔锋之意,但不可脱离纸面,然后轻轻转折笔锋而去,不显山不露水。

“决谓牵掣”,颜鲁公解释为“牵掣为撆,锐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牵掣”即笔画间的牵丝勾连之处,非主要笔画,乃由主要笔画顺势牵带而出的次笔。对于这部分的处理,一定要“决”,含“果决”之义。“决”本义为河堤决口,因主要笔画势大,所以才能“决口”出牵丝,又因为牵丝是决口而出,所以能毫不怯滞,锐意进取,呈险峻之势。“撆”古义同“撇”,即处理牵掣之笔如同写“撇”一般,要迅捷而有力。此处会用到“挫锋”,取其先抑后扬之意,写“撇”画前需要先把笔锋压下去,然后才能扬起来,牵掣之笔于此类同,也需要“挫锋”为其前奏。因牵掣之笔为主要笔画的溢流,所以主次节奏还得要鲜明;又因牵掣之笔实为“决口”而出,所以其画不宜刻意为之,若刻意为之,则失“决口”之意,不成险峻之势,反落拖沓之弊。以下三个字是“决谓牵掣”的典型:

文章图片6

晋 王羲之

文章图片7

唐 怀素

文章图片8

宋 米芾

“补谓不足”,颜鲁公解释为“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则以别点画旁救之谓”。本则阐述了书法灵活运用及变通的问题,书法以意趣为归旨,忌干瘪枯燥,如原结构或点画有失意趣,可根据实际情况变通结构及点画进行补救。“别点画”即有别于原来造型之点画,非外借其他点画。通过“别点画”补意趣之不足,在行草书尤其是大草和狂草中经常遇到,如把四点水变成一横画,心字底变为一段波折等;在楷书中,也有把“点”处理成短横或短竖的情况。事实上,每个汉字经过千百年发展,都会产生多种写法,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之”字便各不相同,若把其调换位置,则显得格格不入,有伤意趣。下图“燕”字中的撇本应为向下顺带,王羲之用了翻托之笔,显得意趣盎然。米芾所作“震”字中的“撇”画,笔画由粗陡然变得细若蚕丝又稳若磐石,堪堪将字托住,险绝之势可谓登峰造极。还有的书家为了“意趣”甚至创造新的写法,如张旭《古诗四帖》(局部)中第一行最下一字及第二行最上两字分别为“哗”“嚣”“喧”,都是张旭的独创写法,其他人没有如此写过,在“哗”和“喧”中直接把“口”变成了一竖,但你能说他写错了吗?毕竟都入了《书法字典》,虽无前者,但肯定会有后来者。

文章图片9

王羲之 兰亭序

文章图片10

王羲之

文章图片11

宋 米芾

文章图片12

唐 张旭

“损谓有余”,颜鲁公解释为“趣长笔短,长使意气有余,画若不足之谓”。这里阐明了一条辩证关系:笔画越不足,意气便越长;笔画越有余,意气越不足。想要“趣长”,需要“笔短”。十分笔写到八九分最好,留下一二分可让人玩味;若十分笔写到十分,则有点太满;若十分笔写到十一二分,则成江湖书法。江湖书法即不知“损”为何物!李世民曾评虞世南和欧阳询书法优劣,认为虞世南更胜一筹,因为虞世南书法含蓄,所谓“君子藏器”者也!聪明外露不如假痴不癫,文字狱高压下的金农深得其中三味。

文章图片13

唐 虞世南

文章图片14

清 金农

“巧谓布置”,颜鲁公解释为“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本则探讨了书法创新问题,“巧”即创新,但又不单“创新”,是比“创新”更加通透的一个词汇。好的书法作品需要让受众察觉到作者的一片机心和自出机杼,并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需要作者在书写前先要预想字形及其布置,“字形”即字之方圆肥瘦以及长短伸缩,“布置”即谋篇布局。通过字形布置,达到两个目的中的一个:或者令其平稳;或者意外生体,令有异势。“异势”即险峻之势,与平稳相对应。下图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局部)中间一行下面四字为“冬残腊暮”,其中的“残”字采取了先右后左的倒写法,并顺带出下一个字,十分巧妙。毛主席亦是谋篇布局的大师,他曾谈到过“人民日报”四字的创作心路:“让两头大中间小,这样整幅字就平稳好看了!”而另幅“向雷锋同志学习”则呈现出险峻之势。

文章图片15

五代 杨凝式

文章图片16

毛泽东

文章图片17

毛泽东

“称谓大小”,颜鲁公解释为“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本节涉及到书法里最古老的一条美学原则,即“平衡匀称”,有返璞归真之意。平衡匀称是仓颉造字之则,当然也是书法之则。整幅字如何做到平衡匀称呢?颜鲁公告诉我们“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那会不会出现“状如算子”问题呢?颜鲁公还告诉我们要“兼令茂密”,“兼令茂密”就会免除“状如算子”之弊。此处的“茂密”并不是让人把字写得密密麻麻,而是一种气息上的互通和步调一致,拥有茂密之势。好比士兵列阵,虽不言自有一股威压之势,与“状如算子”完全不同。即便上面十一条都做不到,只要把这一条做好了,仍不失为一副好的作品。事实上,颜鲁公的大楷就是依此原则进行创作的。

颜鲁公得传《笔法十二意》后,勤学苦练七载,书艺大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