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百二十九、疝气、肠下垂

 仲景中医交流 2021-12-01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疝气、肠下垂

【辩证诊断】

1疝者,睾丸肿硬而痛也。肝木下陷,阳气不达,欲升不能,故气滞而作痛。肝木下陷,肾水必寒。乙木下郁,必生邪热。(温下清热,去滞养中。)

2寒疝就是肠子里面寒掉了,会造成绕脐痛,四肢冷冰。

3弦脉之属于少阳者,为疟,为饮邪,为水气,为胁下偏痛:

1疟脉自弦,以汗液积于皮里膜外,而太阳寒水非一汗所能尽也。

2痰饮脉弦者,以寒水留于上膈,久久化为痰涎也。

3水气所以脉弦者,以卫气不行于外,而水走肠间也。

4胁下偏痛所以脉弦者,以水气阻于肾关而不达下焦也。

5寒疝脉沉弦者,当下其寒。

【辩证治则】

1枳实大剂量可治内脏下垂,又能行气消痞,若配以健脾化湿之白术,升陷之升麻,正合脾气下陷,湿滞中焦之病机。

2若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久寒者,水毒之寒、下焦之虚寒、疝毒、宿饮之类,阻塞胃口,抑遏阳气,妨碍饮食腐熟。临床上,或见宿食停滞中焦,而见吐酸吞酸等证,或因冷气冲逆、迫于心下、攻于胸胁、而见干呕、吐涎沫,或腹病,或吐利,或转筋,或妇人血寒凝滞,经水短少,腹中拘挛,时迫于心下胁下,肩背强急,头顶重痛,概为久寒。其脉证若见手足寒冷、脉细,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必效。

3小儿疝气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都有使用的机会。但对于乳幼儿,用小建中汤的时候多。

4老人的腹股沟疝气往往难于治愈,大塚敬节有用桂枝加附子汤治愈的案例。

5「疝」大部分讲的是腹痛,我们所谓的疝其范畴比西医广,我们的观念还包含有疝气肠子坠下来也是一种疝气。一般疝气临床上治疗时,有时处方是用当归四逆汤做加减,有时是用附子汤做加减,当病因是下焦寒造成的时候可用乌头桂枝汤,有时却是利用防己黄芪汤来做加减。

6肠子下坠、疝气:当归四逆汤升麻升提阳气。

7、(1睾丸有疝气,用当归四逆汤升麻升提阳气。

2睾丸有疝气可以针灸:对侧的大敦隐白

8黄芪、升麻把气升起来-->治疝气

9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容物因腹腔内压力增加或腹股沟韧带薄弱,而突出于浅环所致之病。它可分为可复性和钳闭性两类,

1一般多为可复性的,当体力活动或站立过久时可脱出下垂,当仰卧或休息后可自动回复。腹股沟部有肿物突起,可为双侧,也可为单侧。

A除有下坠不适外,常无其他症状。是阳虚阴盛所致。用桂枝汤去芍药之阴加附子,以温阳化气。

B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又足厥阴为病,丈夫溃疝,妇人少腹肿。据此,知疝气以任脉病肝病者居多,小肠病亦有,其他各经也或有之但其治法统以二陈汤泽泻、木通,猪苓、小茴香、白术、桂枝、川楝子以调膀胱之气,则其他各经之气自调,其症自愈。

2钳闭性,若经休息或仰卧后不能回复,用手法复位仍不能还纳者(需立即进行手术)。

3股疝:五苓散牡丹皮、防风

【辩证比较】

1大黄附子细辛汤主偏痛,不拘左右,凡胸下各处,胸胁至腰部疼痛者均宜用之。但乌头桂枝汤痛在腹中央之一侧大黄附子细辛汤则主胁下疼痛牵引他处者也。

【辩证针灸】

1疝气,比如肠子下坠、睾丸下坠,人会想蹲下去。扎对侧大敦。

2男人疝气、睾丸旋转、性病、阴头痛、阴茎痛、小便痛等等,都可以下大敦,尤其疝气效果很好。

3因为肝经络过阴器,所以阴部的问题都可从肝经下手行间效果很好,如果再加太冲,因为是同一条经,会更增加它的效果:

1妇科女人漏下、滴漏不止、大量的下血、出血、月经不停、恶露不止、血崩,女人阴道问题;

2男人疝气痛、阴部痛、睾丸痛、阴茎痛;

3在治疗肝癌的时候,如果小便带血。

经典回顾】 

《金匮》:

1、腹满,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

2、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3、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4、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5、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6、阴狐疝气者,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

7、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产后腹中疼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8、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冷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郁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

《黄帝内经—素问》:

1、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少阴有余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积溲血。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涩则病积,心腹时满。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涩则病积,时善惊。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涩则病积,善时巅疾。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2、...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脊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涩,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坚曰胀。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谓之解㑊,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

3、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二阴急为癎厥,二阳急为惊。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肾脉小搏沉,为肠澼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澼,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4、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5、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