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科生的出路

 wwhhyy7277 2021-12-01

这是我看了豆瓣上一篇文章的启示。

前几年有人公然在网上说,高等教育开设了太多无用的人文学科,只有科技才能强国。作为文科生的我,默然无语。我也无法反驳。

文章图片1

可是大城市里的年轻人,那些文科生们,毕业以后,能直接在求学的城市找到工作吗?他们不会编程,不会数学建模,不懂操作数控机床,更不是学了专业性高的医学、会计学、法律或者设计,能到哪些专门机构或企业找工作呢?

豆瓣上有位哲学系硕士生毕业后在一线城市蹉跎了大半年,毕竟还得面对比较高昂的生活成本,于是考虑再三后,她回到了自己家乡。

相比城市,广大乡村可能更没有直接的职业可供选择。于是她开始重新思考。农村有广袤的土地,有丰富的农作物等自然资源,然而缺少的是年轻人,尤其是缺少受过良好教育又愿意改变家乡的年轻人。最不缺的是已经或即将成为的老人。凭心而论,这些农村的确难以吸引在外开了眼界又有了文凭的年轻人。

文章图片2

然而事在人为。那位学哲学的姑娘回到家乡后,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走访了当地的所有果农,了解了传统销售渠道和网销的差异。周期、成本及资金周转,造成结果的差异。她想,以她一己之力很难实际帮到他们,于是她找村长商量,先从电子商务销售开始。她的想法得到了村长和支书的支持。

大约半年的时间,她觉得针对个人的网络零售,需要较多的接单、服务、售后沟通等人力成本,且农村本来年轻人少,资源不足。于是她想办法和大学同学联络,定向供应省城大企业食堂,食品加工厂,餐饮连锁店等机构。虽然毛利下降了点,但人力及运输成本也下降了。同时她还根据市场需求,从单一的水果到指定的蔬菜到季节性特供,生意慢慢做大。两年后吸引了食品加工公司的投资,村长亲自给她送来了锦旗,资方想聘请她任职管理岗位,但她拒绝了。

她内心的想法是,在自己成长的土地上,通过自己的努力看到它慢慢变好的希望。她开始做自媒体,通过网络宣传片让更多的人认识她的家乡,也通过认识她吸引和她一样的年轻人来创业。而她也更有信心在乡村文化领域尝试慢慢耕耘。

无独有偶,今年春天我去云南旅行,就遇到了类似的文科生创业者。在古建、人文历史、美食当中深耕云南,精心设计主题行旅线路,吸引人们如游学一般沉浸式的深度体验当地,让人有很多精神上的满足。

上海本地的城市考古,也是这样创业的年轻人。融合了自己的兴趣,专注于自己的热爱,认真做着提供“精神食粮”的事情。

我觉得这是非常可贵的。我们的父辈们赖以生存的唯一途径是有一份体制内的工作,然后日复一日到退休。然而世界经济一体化尤其是互联网的掀起,打破了原先的生活格局,人们诉求的层面也更多元。

上海的706实验室,是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共居社区,他们有跨学科(不少海外学习经历)背景,但以文史哲音乐为主,探索当今真实的生活。他们大部分也是非体制内的固定工作,但常有许多思想的碰撞,结合自己所学,分享、创新,过一种“定制”的生活。

新一代人更想活出自我的精彩,无需重蹈前人之路,可以走出一条新路。请别再说文科无用,相信年轻人都会勇于践行。人生的爱与希望,应由他们“自定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