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诗经是一本故事书
2021-12-01 | 阅:  转:  |  分享 
  
《诗经是一本故事书》——从故事中理解诗经,领略诗经的文化之美评论?《诗经》是一本故事书?《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
是一部古老的文化元典,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论语》又载有“子曰:‘小子何莫学夫
《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明确地指出了《诗经》的功用,着眼于
个人修养、推广至人伦纲常、社会活动乃至于国家政治。诚然,《诗经》内容广博而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战争与徭
役等方方面面,丰富生动,绚丽多姿,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萌发于春秋时代的《诗经》,经由历代学者们的发展、研究与丰富,形成了繁富
的论著以及精深的思想。但是先哲时俊对于《诗经》的解读多是从考据、释义等专业角度切入,学术氛围浓厚;而《诗经是一本故事书》这本书则解
读视角新颖,通过对传统的学术解读进行大众转化,将传统文化阅读者从枯燥的学术苦读中解放出来,再现西周到春秋的生活细节。作者从《诗经》
中精心挑选了40篇诗歌,分成八章,分别从饮食、爱情、劳作、战争、婚俗等方面对《诗经》背后的真实故事、周礼制度进行全景式呈现,使读者
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鲜活场景,达到读懂《诗经》、了解历史、悟透周礼的“三重阅读”效果,能更好的理解先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1.礼仪
始于饮食,奠定饮食文化的基础《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仪的产生与饮食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饮食之礼是其他礼仪
的基础,而饮食之礼又源于祭祀时的礼节。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期到农业相对发达的周代,祭祀是先人们祈求福祉的一种形式。先民在祭祀神祗和祖
先亡灵时,必会陈列饮食以供神灵们的享用。祭祀时用的食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越来越丰盛,祭祀方式也越来越讲究,而且这些规格和仪式逐
渐固定,久而久之形成了大家共同遵循的准则,这便形成了祭礼。《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就记载了祭祀时的献食礼仪,比如,《小雅·楚茨》中就较
为详细地描绘了周天子率王室子孙祭祀祖先的情形:……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
或肆或将。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君妇莫莫,为豆孔庶
。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我孔熯矣,式礼莫愆。工祝致告,徂赉孝孙。苾芬孝祀,神嗜饮
食。卜尔百福,如几如式。……在《楚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词语向我们展示了祭祀的仪式之隆重,进献的食物之丰富和精美。要烹羊
宰牛,而且要整只的牛羊猪“三牲”,或燔或炙,备好“七醢”“三臡”“五齑”“七菹”,如“七醢”代表多汁的肉酱、蜗牛酱、蛤、大蛤、鱼酱
、兔肉酱、雁肉酱;“三臡”指带骨的麋鹿肉、带骨的鹿肉和带骨的樟子肉做的酱等等。另外,祭祀中禁忌也是要严格遵守的,有些肉是不能用来祭
祀的。比如,夜里叫的牛,它的肉有恶臭味;毛稀而纠结的羊,它的肉特别膻;表现急躁的狗,它的肉就比较臊;呆望远处而睫毛相交的猪,它的肉
有腥味……等一切都准备妥当,祭祀之时,君妇把食物小心而恭敬地装好并陈列好,而宾客则献酒。除去皇宫贵族等的饮食礼仪,普通平民在举办宴
会时也有一定的饮食礼仪,比如,宴会的等级规模、宴饮中的座次、餐具的摆放、吃饭时的各种规则等。《伐木》这篇文章中,就描写了主人备办筵
席的场面之大、氛围之热闹,写了主人、来宾、和受邀而未至者吃饱喝足之后进行歌舞之乐,宾主尽欢,歌舞助兴,“於粲洒扫!陈馈八簋。”“既
有肥羜,以速诸父。”“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诗经》所反映的时代,正是中国饮食文化初步形成的时期。《周礼》
提到了“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等名称,对食物的功用,进食的次序,用食的场合与季节等都有详尽的描述
,体现出饮食合时并要合礼的思想。2.婚恋相对自由,折射男女地位的平等《诗经》中,既有描写青年男女恋爱的诗歌,也有记叙他们结婚后生
活的,还有一些体现婚嫁时盛大场景的诗歌。这些诗歌像一幅长篇画卷,折射出男女各个阶段的情感状态,相恋的喜悦、单恋的痛苦、新婚的甜蜜、
离婚的悲伤等婚恋状态都有着形象的表现。《郑风·溱洧》描写的就是郑国风俗中青年男女在河边欢会的情形:每年的仲春时节,约二、三月份,郑
国人就会在溱水和洧水这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举办盛大的相亲会,青年男女在河边戏水游乐、载歌载舞。如果有相互看中的年轻男女,就可以自由的恋
爱,在一片属于他们两个人的“私人领地”隅隅私语,临别之时,用芍药表示约定,如“伊其相墟,赠之以勺药”。《郑风·野有蔓草》这篇诗歌就
是描写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
逅相遇,与子偕臧。”全诗描绘了一对男女在野外不期而遇,互生情愫,从而结成伴侶。当两个人确定彼此的心意之后,男子便可以回去找媒人来提
亲了。众所周知,周代是宗法社会的开始,在周代,占主流地位的婚姻形态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娶婚。正如《齐风·南山》所说:“取
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卫风·氓》也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代男女要结婚,其结婚程序必须要符合周代礼
法所规定的“六礼”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经研究发现,《诗经》时代,“六礼”已通行于贵族及平民阶层。在周代
,无论是皇宫贵族的联姻,还是平民百姓的自由恋爱,只有经过“明媒正娶”的婚姻,才算是符合礼法的,否则就是“不待父母之命、媒約之言,钻
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比如,《邶风·匏有苦叶》中写道:“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这句诗歌用“雝
雝鸣雁”来引出“士如归妻”,古时候人们用雁作为纳采之礼。表达了这个女子对情人的又喜悦、又焦躁等候的心情:“他如果没忘了结婚的事,该
趁着河里还不曾结冰,赶快找媒人前来提亲才是。”除了这些之外,我们还可以在《诗经》中看到周代民间男女成婚时其它一些要遵守的礼俗。如《
卫风·氓》描述了周代女子出嫁时候是要携带嫁妆的,“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中的“贿”即是指女子携带的嫁妆。当男女步入婚姻,两人朝夕相处
,各自的性格脾气了解了个全全面面,可能就会发现两人性格不和,或者日久生厌,以致发生最后婚姻解体的情况。比如,《卫风·氓》中,可以看
出婚前,两人恩爱不已,情意绵绵,信誓旦旦;婚后,“桑之落矣,其黄而隅……女也不爽,二三其德”,女子由于长年为家操劳而年老色衰,很快
丈夫也幵始三心二意,甚至“至于暴矣”女主人公身心疲累,而念及总角之欢,女主人公又不禁低徊不已,为之黯然神伤。终于,女主人公
无法忍受,离开夫家,在爱情消逝后决绝自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在那个时代,虽然由于礼教文化的渗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和“礼制婚姻”在男女婚配结合的过程中影响越来越大,但是社会上依然保留着原始先民的淳朴遗风,就如明清著名的实学家颜元说:“故男女者,
人之大欲也,亦人之真情至性也。”所以青年男女在婚恋关系上保持着一种既保守又开放的态度,在男女关系上表现出大胆、自由的想法和行为。由
此折射出,《诗经》时代的男女地位还是比较的平等的。由古至今,《诗经》的地位益高,成了文人都不敢小觑的圣经。同时先贤圣哲对于《诗经》
的解读甚多,从孔子教《诗》,倡导“思无邪”的思想,至西汉武帝时代,尊经思潮涌起,治经之风大兴,《诗》则列入“经”,《诗经》的经学地
位确立。无论是作为“诗”也好,作为“经”也罢,都推动《诗经》学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璀璨的《诗经》文化。同时,也让《诗经》越发的严肃起
来,离普通大众越来越远。而在《诗经是一本故事书》中,作者另辟蹊径,将之作为一个个的故事看待,让严肃的学术问题变为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学
,人人都能读的懂,看得透。在回望周礼文明、回归传统文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将传统文化以更加鲜活、更加立体的方式呈现,使广大读者以直观、直接的阅读体验来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便是《诗经是本故事书》的独特魅力所在。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一幅画卷,在一首首的诗歌中,让我们了解到先民们的社会生活,与他们忧喜与共、悲乐同之,从而真正的走进他们的精神家园,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领略他们的文化之美。1
献花(0)
+1
(本文系liupingyao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