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暗夜精灵:夜行性动物(上)

 零壹贰012 2021-12-01

还记得你上次去动物园看到的睡大觉的动物吗?很多情况下,它们在白天睡觉并不是因为懒,而是由于它们是昼伏夜出的夜行性动物。长相奇特的土豚,双眼硕大的眼镜猴,从地洞中钻出、模样像鬣狗的土狼……夜行性动物不仅分布在全球多地,而且见于多个分类群中。


土狼:不吃肉的食肉动物


如水的月光下,一只脑袋从地洞中探出,三角形的耳朵很大,直直地竖立着,嘴脸近黑色。紧接着,它那背脊上深色的鬃毛也露出地面,它一转身,便拖着一条毛乎乎的尾巴窜到角落中,其躯干两侧和腿部也有深色的长条纹。它的形象容易让人联想到条纹鬣狗,只不过体形比条纹鬣狗小多了。原来,这是和条纹鬣狗同属鬣狗科的土狼。人们很难见到土狼的真容,盖因它们白天蛰伏在地道中,一般在夜间才出来活动。
 
现生的鬣狗科分为土狼亚科和鬣狗亚科,仅有4种,它们分布在南亚、西亚和非洲。虽然从形态上看,鬣狗科动物和犬科动物相似,但从演化关系来看,鬣狗科与猫科和灵猫科的亲缘关系更近一些。在现生鬣狗科中,土狼是土狼亚科的唯一成员,也是该科较早演化出的类群,分布在非洲东部和南部。在现生的鬣狗科动物中,土狼的体形最小,体长75~110厘米,体重7~10千克。
 

图片

▲土狼(摄影:WildlifeWanderer)

土狼虽为食肉动物,却只以白蚁为主食,一只土狼一晚上便能吃掉多达25万只白蚁。它们靠听觉和嗅觉搜寻白蚁,一旦找到蚁巢,并不掘开巢穴朵颐一番,而是用长而黏的舌头吸食巢穴表面和地面上的白蚁。随着年龄的增长,土狼的牙齿会逐渐脱落,不过白蚁较柔软,没牙也可照吃不误。
 
土狼实行一夫一妻制,夫妻一同生活,雌雄两性均有标记领地的行为。它们将肛门腺分泌的黑色物质涂抹到石块或草茎上,留下长约5毫米的痕迹。标记领地对土狼来说可是一件正事,它们对此也很是上心。夜晚时分,在自己领地内的白蚁巢附近,土狼可能每20分钟就要标记一下。而在巡逻领地边界时,它们甚至每50米就要标记一次。人们常说“狡兔三窟”,土狼的巢穴可多达10个,并有数个“厕所”。在如厕时,它们会在地上挖出一个小坑,完事后再用沙土掩埋。土狼的奔跑本领不突出,也不善打斗。遇到威胁时,它们会立起鬃毛,让自己显得雄壮些。如果还是不能吓退敌人,它们的肛门腺还能喷射出带有臭味的液体,堪称非洲的“臭鼬”。
 
 

土豚:管齿目唯一的现生种


土豚可谓是现生动物中的奇葩。它们从头到尾长度可超过2米,肩高约60厘米,体重60~80千克,长耳长尾,爪子强壮而锋利,适于掘土。土豚毛发不长,颜色灰黄,仅四肢外侧毛较长,呈深褐色。它们鼻腔中毛发密集,可以有效拦截掘土时吸入的颗粒物,算是自带“口罩”。土豚口鼻部似猪,只是更长一些,难怪被起了个带“豚”的名字。
 
土豚没有门齿和犬齿,臼齿没有齿根,有管状的髓腔,牙齿表面没有珐琅质,能终生生长。这些牙齿特征在现生哺乳动物中独树一帜,动物学家专门为土豚设立了一个目(哺乳纲共有29目)——管齿目,土豚的独特由此可见一斑。管齿目隶属于非洲兽总目,这一总目中包括象、海牛、非洲猬、象鼩和蹄兔等动物,其中小的仅有小白鼠大小,大的为现生体形最大的陆生动物;既有陆生动物,也有海牛这样终生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它们拥有的一个共同点是:鼻子的尖端可以活动。从系统发育树上看,土豚、非洲猬和象鼩这三类动物的亲缘关系较近,它们的共同祖先可以追溯到距今约7500万年的白垩纪。
 

图片

▲土豚(摄影:safikok)

土豚广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偏爱稀树草原等较开阔的生境,属无危种,不过其种群数量有下降之势。它们主要用舌头舔食蚂蚁和白蚁等昆虫,唯一吃的果实是葫芦科黄瓜属的“土豚黄瓜”。这种植物的果实并不高挂枝头,而是长在土里。土豚的唾液腺甚是发达,这让它们长长的舌头能保持黏性。土豚的消化系统和食性高度匹配,胃中幽门部肌肉发达,如同鸡的肌胃,可以有效挤压和研磨食物。这样一来,就省去了咀嚼这一道工序。此外,土豚的盲肠也较大。无论雌雄,土豚的肛门腺都会分泌出味道很浓的分泌物。
 
通常情况下,土豚的行动较为缓慢。但它们遇到危急情况时,就会迸发出很强的爆发力:掘进0.9米长的地道只需5分钟左右!第二趾和第三趾以蹼状组织相连,水性颇佳,曾有人看见它们在湍急水流中成功泅渡。
 
作为独居动物,土豚仅在繁殖期内才会和其他个体打交道。土豚一胎仅产一崽,妊娠期约7个月,土豚宝宝通常在5~7月诞生。刚出生的土豚体重1.7~1.9千克,出生2周后,小土豚便能随妈妈走出地道,出生9周后便可开始吃白蚁,出生3、4个月后便断奶。等小土豚长到半岁时,它就能自己挖掘地道了,但小土豚一般会陪伴在母亲身旁,直到母亲下一个繁殖期到来才会离开。约2岁时,土豚可达性成熟。
 
 

大狐蝠:种子传播者


在我们的印象中,蝙蝠体形通常不大,翼展大致和一张A4打印纸的长边相当,不过一些体形大的蝙蝠还是很让人称奇的。全球现生体形最大的蝙蝠之一是大狐蝠,它的翼展有1.2~1.5米,体重0.6~1.6千克,体长15.5~22厘米,飞舞起来宛如一把巨扇。它们眼睛较大,有利于增加进光量,这是适应夜间活动的特征。大狐蝠背部为黑色,腹部以暗棕色为主,头部褐色,并有黄棕色的短鬃毛。
 
大狐蝠隶属狐蝠科狐蝠属,这一属约含60种,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岛屿、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它们多以果实和花蜜为食,偶尔才捕捉昆虫打打牙祭。大狐蝠主产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印度、不丹、孟加拉国、马尔代夫、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地,在我国西藏南部也有分布,为无危种。它们寿命较长,曾有一只圈养个体活了31年5个月。
 

图片


在白天,大狐蝠喜欢群聚在城区或庙宇中的大树上,它们尤其喜爱树叶较少的树枝。等到黄昏时分,它们便集体出动,寻找成熟的果实和花蜜,它们对植物种类并不挑剔,可谓来者不拒。一些植物种子通过大狐蝠消化道后仍然具有萌发能力,因此大狐蝠也成了重要的种子传播者。
 
包括大狐蝠在内的多种蝙蝠可谓是飞行的病毒库,它们携带了超过60种可使人患病的病毒,其中便包括狂犬病、埃博拉、SARS、MERS、马尔堡等病毒,最近肆虐世界各地的新型冠状病毒据推测也可能以蝙蝠为寄主。蝙蝠虽然携带病毒,但它们似乎有独特的“金钟罩”,使其免受疾病的困扰。有假说认为,以飞行为主要运动方式的蝙蝠具有较高的代谢速率,一般体温(37.8~40.6℃)相当于不少哺乳动物发烧时的温度,正是这一“高烧”状态的体温让蝙蝠免于被病毒侵扰。当人类捕捉、屠宰和食用蝙蝠等野生动物时,它们携带的病毒便有机会转移到人体,让人们患病。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1.11A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读完文章点“赞”“在看”
将好“分享”给更多人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