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虎尾巴书房 | 1960年的《北京市商品目录》

 星河岁月 2021-12-01

图片

这是一本又大又厚的书,像辞典一般厚,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这是一本没用的书,我却读得津津有味,回忆起 60 年前许许多多生活细节。
 01 

目录“说明”称:“本目录共分为90大类673个品目29926个品种166026个细目,基本上反映了北京市日用工业品及农副产品的生产面貌和人民生活丰富多彩的需要。本目录编制的商品以人民消费品为主,凡吃、穿、用、烧、观赏的商品,力求完整齐全。”

民以食为天,一点不假。90大类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粮食类”。60年前咱们的粮食不大富裕,每家发给购粮证,买粮食要凭证凭粮票,每家大人小孩发给定量粮票。如果家里有工人算体力劳动者,粮票定量能达到45斤左右,由于副食缺乏,吃主食多,40斤也还是紧巴巴的。还有一种情况,家里男孩多的话,粮票也会较比紧张,因为男孩饭量比女孩大。为了几斤粮票,邻里闹矛盾时有发生。目录里列有“碎米”“糙米”,我家因为是南方人爱吃米,经常吃这两种米,这两种米不用“米票”就可以买。要想再吃好一点的米,就得想办法和北方人家用“面票”交换“米票”,我上小学时跟着母亲去同学家换过。目录里专有“名贵大米”一栏,其中我只听说过“精小站米”(长大后才知道小站乃天津的一个地名,袁世凯“小站练兵”是吾国军事史一掌故)其他如“齐眉米”“丝苗米”“玻璃米”“鸳鸯大米”则闻所未闻。名贵大米之外,还有名贵豆,名贵杂粮,在今天看来均为寻常之物了。

图片

粮油以前是并称的,缺粮的年代必缺油,油也有定量得凭票买,油比粮更珍贵。那时候香油只有春节每户供应二两半斤的。不像现在往汤里倒香油,我家是用筷子在香油瓶里蘸一下在汤里晃晃即聊胜于无了。下乡插队时生活很苦,我们学校有一位笛子吹奏水平极高的知青,竟然偷喝了半瓶香油以保证营养,一时传为笑谈。

食油供应最紧张的时候,还吃过篦蔴籽油,此油有一股怪味,虽然当年岁数小,那股味道忘不了,目录的“食用植物油类”唤醒苦涩的记忆。

 02 

粮油之后是“肉蛋禽类”,可堪回忆的地方也很多。1960年到之后十来年吧,鸡蛋是每户两斤,要想多吃鸡蛋就得多花钱买高价的,或者在“投机倒把”贩子手里偷摸着买。知堂老人在贩子手里买鸡蛋被叫到派出所训话。我记得小时候最爱吃的是鸡蛋炒饭,歌谣唱道:“大米饭炒鸡蛋,吃了一碗又一碗,吃呀吃呀吃呀吃呀……”我家过春节时有道菜叫蛋饺,好吃,做起来麻烦,费工夫。家里保姆在院子里养几只鸡,下蛋的时候好像是特大喜讯,我们几个孩子争相给母亲报信,可是母亲那天下班回来得很晚,喜讯没报成我们都睡着了。下乡插队时,每当馋极了就去老乡手里买鸡蛋煮着吃,每次买七只,一只七分钱,七七四十九,一次吃光又解馋又解气。小时候对松花蛋(皮蛋)充满了新奇感,家里来客人或父亲喝酒的时候才会切上一盘皮蛋,一只皮蛋能切成十几瓣,我也觉得好玩。1980年北京兴起自制松花蛋,我也试着做过几回。现在松花蛋四季常有,买起来很容易,我仍然爱吃,却因为听说此蛋胆固醇含量高,被称为健康杀手,倒不建议多吃了。

肉禽类“乏善可陈”,实在是找不出美好的记忆。我自幼不爱吃肥肉,下乡插队后由于肚子缺油水,回北京专门买超肥的肉或板油熬成油装瓶带回村子里慢慢吃。不知道大家见过1960年前后的猪肉罐头吗?上面浮着一层油,抹在热棒子面贴饼子上,好吃极了,人间至味呀。

目录里有的羊肉、骆驼肉、马肉、驴肉,我在农村和青海时经常能吃到,我不爱吃,那地方的做法佐料不成,哪里会放黄酒解腥呢,有酒的话还不够他们喝两盅的呢。目录里的肉制品非常丰富,像天福号的酱肘子,月盛斋的酱牛肉搁现在也是老字号名牌。当年是吃不起,现在提倡少油少盐又不建议多吃。

目录里的菜疏水果琳琅满目,过屠门而大嚼,吃得起吃不起是另一回事。读目录长见识,原来苹果梨柑橘有那么多品种呀。苹果有50种,柑橘有四十种,梨类居然有近一百种,有一种梨叫“20世纪梨”,您听说过吗?

烟酒类在目录里算大类,我平生虽烟酒不沾,可是自忖对烟牌子酒牌子还算熟悉,小时候攒过香烟盒和大人嘴里常念叨的五粮液、西凤、竹叶青、汾酒等,茅台酒则尽人皆知。香烟一直到1980年还需凭“烟票”限量供应,只不过不像粮油卡得那么紧,通融一下超过烟票一两盒也会卖给你。香烟分甲乙丙丁戊五级,中华双喜牡丹甲烟前三,戊级烟目录只列了两种双鱼牌和蜜蜂牌。

 03 

目录的饮食类“说明”称:“各种特殊风味食品名菜名点,大众熟悉的饭点小吃进行汇编,共计1067个品种,2109个细目。名菜分中西两大类,花色百出,中菜分冷菜、炒菜、烩菜、炸菜、烧菜、锅菜、甜菜、汤菜。”1960年代我没下过一次饭馆,百分之九十的菜名连听也没听过,有许多菜也是现在读目录才头一次听说,如“溜眼睛”“溜天梯”,您知道吗?估计着这几道菜今已失传。

饱食终日的今天,谈了这么多的吃食,够了吧,该转移到“衣”和“用”部分了。1960年的“衣装类”回忆起来全是泪。小时候极少穿新买的衣服,鞋更没穿过新买的鞋,我是三个男孩中的老大,上面有个姐姐,她穿旧或穿小的鞋传给我穿。丰子恺画过一幅漫画《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画得就是我们小时候的穿衣史。直到下乡插队才开始穿新买的衣服鞋帽。上中学时,最时髦的回力球鞋和“白边懒”布鞋,买不起从没穿过,那可是最爱美的年龄段呀。目录“针棉织品类”里我找到一条从小用到现在的纯毛毯,应是格子毛毯吧,是父母在上海时买的带到北京,算是奢侈品吧,这条格子毛毯跟着我走南闯北,从内蒙农村带到青海农场,又带回插队之地,最终回到北京,如今成了压箱子底货。毛毯真是经脏,70多年来竟然一次也没洗过,现在洗一条毛毯百十元,算了吧,让它带着历史的尘埃由下一代我孩子扔弃吧。

图片

目录“钟表眼镜类”里触痛我往事心底之痛的是手表。“国产手表”只有三种牌子,北京牌、上海牌、天津、五一牌。“苏联手表”十种,“瑞士手表”九种,“其他国家进口手表”一种,种类之少非常寒碜。我在青海时父亲答应托人在上海给我买一块半钢上海宝石花牌手表(85块钱),一直等我离开青海也没遂愿,那时我的失望之情呀,比天高比海深!每次有上海来信我都注意父亲的表情。离开青海回到农村半年之后,终于收到父亲寄来的半钢宝石花手表,兴奋极了!天天下田干活时戴着,生产队长是看日头估摸时间下工的,才不听你报时呢。回城后换过好几种手表,这块宝石花手表并没有扔掉。

我的自行车史也是悲多喜少,目录将自行车归入“交通器材类”,牌子有数的几种,飞鸽牌、永久牌、凤凰牌、双喜牌等。当年自行车被盗的概率很高,谁没有丢车的经历呢。意大利拍过一部电影叫《偷自行车的人》,还是名片呢,荣获第22届奥斯卡奖。自行车早先也是凭票购买,说来好似“天宝遗事”了。十年前我还骑自行车呢,现在改骑电动车了。一想起和自行车亲密无间的日子,人已步入老境。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本商品目录折射出岁月的沧桑,生活的甜酸苦辣。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