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轻人与传统文化:一种双向互进的新国潮

 柳浪闻莺眺西子 2021-12-01

文 / 孙 嘉


编者按:近年来,年轻人与传统文化逐渐成为双向互进的新国潮。一方面,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喜爱和热捧;另一方面,年轻人既是接受者又是创作者,他们在助推传统文化复兴的同时,赋予传统文化更多新的时代内涵。本期[锐评]梳理了在文博、游戏、动漫等领域中,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的互动互进,认为当下年轻人的生活领域就是国潮。因此,要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进年轻人的世界,让年轻人更好地展现传统文化的风采,让国潮“潮”得更久。(吴彧弓)

传统文化的活化一直是被热烈讨论的问题,尤其是传统文化如何走进年轻人的世界,是否能够以及如何能够被年轻人发自内心地喜爱。在知识与娱乐、传统与创新、严肃与轻松之间寻求平衡并非易事:高高在上则难免让人无法亲近;流于表面、太过迎合,又会显得过于轻浮,在短暂的喧嚣后便消失不见。如果是从前,也许稍微利用新媒介形式包裹的传统内容、根据经典文本所改编的现代故事、简单带有一些中国元素的产品,都能引发中国民众失落已久的骄傲。但在文化和物质生活都日渐丰富的今天,以流行文化的形式呈现传统、历史、爱国、主旋律等内容,早已不是能够保证文化传播的“灵丹妙药”,年轻观众更加不会因为作品的立意关乎传统文化而照单全收。

知识VS游戏

近年来,游戏领域常常会有运用传统文化、历史人物及故事、非遗技艺的实践;而文博领域也不乏注重娱乐性和沉浸感的尝试,希望能够借此更好地走近年轻观众。

玩家众多的手游《王者荣耀》甫一推出,便以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卖点之一,不仅游戏人物多为英雄和神话传说人物,还常常与传统节日、非遗技艺联动,例如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推出的游戏英雄人物庄周的六周年庆限定皮肤高山流水;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联手推出的游戏英雄人物大乔的白鹤梁神女皮肤;2020年端午节期间推出“王者峡谷龙舟赛”,发布龙舟顺水波推行的回城特效,并邀请龙舟打造技艺传承人对游戏中的“主宰龙舟”进行定制。这些尝试的出发点无可厚非——以游戏作为触点,达成传统文化与玩家之间的连接。但在“菜”就是原罪的竞技游戏世界中,对于输赢的关注明显高于游戏中所运用的文化元素,历史和文化在此不免只是附属品。在二十分钟左右一局的对战之外,玩家很难再分出心神去了解和欣赏游戏的文化底蕴,更遑论是否愿意参加后续的文化活动。另外,游戏领域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稍有不当便会引发争议,例如《王者荣耀》中荆轲的女性身份,以及部分历史人物之间虚构的恋爱关系等,甚至在游戏发布初期也曾因角色着装暴露而面临“毒害小学生”的指控。以“古风”风格著称的手游《江南百景图》中设计为“肉袒牵羊”的岳飞形象也曾引发巨大争议,被质疑为歪曲历史、侮辱英雄。人民网对此事的评价值得我们深思:“要尊重史实,不能一边消费历史一边消遣英雄……大打古风牌之前,有没有真正熟知历史?”

除了游戏娱乐领域“寓教于乐”的尝试,文博领域近年也推出了许多贴近年轻人的活动,比如博物馆教育导览活动和“剧本杀”(实景扮演沉浸式逻辑推理游戏)相结合的形式:2019年12月,上海玻璃博物馆在圣诞节期间推出剧本杀活动,每条线索都暗藏着展厅内艺术作品的深意,帮助观众在破解谜题的同时深入参观展览;2021年7月,长沙博物馆为“地宫宝藏:法门寺唐代宫廷文物精粹特展”推出的“法门重影”剧本游活动,让观众能够扮演唐代人物角色,体验唐朝煮茶焚香文化。

剧本杀兼具角色扮演和解谜游戏的特性,以真实的场景、丰富的剧情和极强的社交属性而受到年轻人欢迎。一些网友表示对博物馆和剧本杀的跨界尝试感到好奇,认为将剧本杀设置在博物馆这种带有神秘性、历史感的场所中,不仅是更有文化底蕴的剧本杀体验,也属于“沉浸式展览”的尝试,能增强博物馆的展示和教育功能。但这样的跨界举动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剧本杀最重要的是优良的剧本,对剧本剧情的悬疑性、体验感、与玩家产生共鸣的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专业的剧本杀创作团队,但即便是这样,一个剧本玩过一次或被“剧透”也就失去了意义;并且,很多剧本杀商家早已推出了沉浸式主题空间,从游玩的角度来看,博物馆所能提供的场景或许并非不可替代;也有网友对文物的安全问题表示担忧,认为沉浸式体验与文物的“安全距离”不可兼得。

年轻人既是接受者又是创作者

融入传统文化的歌舞表演、国风音乐、国创动漫、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纪录片,在植根于ACG文化(动画、漫画、游戏)的二次元爱好者、“Z世代”(通常指95年后出生、深受互联网影响的年轻群体)中大受好评。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从来不缺乏好故事,经典文本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神话故事中哪吒的自我毁灭和反叛精神,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化为“烟熏妆”版哪吒喊出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又在《新神榜:哪吒重生》中衍生出蒸汽朋克和废土风格的世界;《白蛇:缘起》古典韵味十足但对爱情的探讨在当下看来也并不过时;《白蛇2:青蛇劫起》更是构建了精细的世界观,且不断拷问着角色的信仰……这些是与传统有关的故事,也是当代的讲述方式。这些基于神话、传说、历史和民间故事所改编的动画电影,具有宏大的世界观、极具张力的故事情节、丰富的想象力、抓人眼球的视觉效果,深受年轻群体青睐。

如果说,对游戏和动漫的喜爱与原本的年轻群体画像基本符合,那么,他们对严肃的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喜爱,则无疑让人感到惊喜。《我在故宫修文物》于2016年在央视首播时尚未引起轰动,却在年轻人聚集的哔哩哔哩网站(以下简称“B站”)有平均每集六百万左右的播放量。据资料显示,该纪录片播出后的第二年,很多大学原本并非热门的文物修复专业,报名人数倍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纪录片的走红让B站等平台看到了年轻人的热忱,同时也认识到,用严肃、庄重的调性去普及这类内容,并不会让人感到高深莫测、故弄玄虚,反而比一些格调不高的调侃、戏说、“魔改”更让大家心生向往和尊敬。

另外,类似于B站这样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生成内容)平台,让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更为多元。年轻人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乐于创作并分享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2019年,B站有关“国风”的投稿作品数增长率331%,投稿的UP主(上传视频者)数增长率304%,带有“古风”“传统文化”“民乐”“中国舞”标签的投稿视频显著增多。虽然有些内容略显粗率、草根,但不乏精彩之作,甚至常常引发“高手在民间”的评论。这不仅显示出传统文化在当下的繁盛,也表明年轻一代正逐渐形成良好的创作和分享状态。

年轻人的全面生活领域,就是国潮

传统文化在年轻人的消费和生活领域也有着众多应用案例。今天的国货已被赋予更多文化属性,年轻人愿意为文化和审美而消费,并愿意用消费表达态度、收获社群认同和归属感,就像在音乐、电影、游戏领域找到“同好”一样。

2021年5月,百度与人民网研究院联合发布的《百度2021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报告将老字号、老品牌焕新的萌芽阶段定义为“国潮1.0时代”,以服装、食品等日用生活领域为主。这一阶段,老字号品牌借助传统文化收获消费者认同,而传统文化也借此机会找寻适应年轻人审美的方式,深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到了国潮2.0时代,则主要集中在手机、汽车等高科技消费领域。如果说在国潮1.0时代,许多购买行为是基于情怀,是在商品中看到中国元素而产生的兴奋之情,那么从国潮2.0时代开始,民众则开始真正关注商品的质量、科技含量、性价比等。到了国潮3.0时代,国潮的内涵不断扩大,品牌、文化及大国科技引领了全面、全新的国潮生活,此时的国潮不仅限于商品、实物,更有民族文化、国家智慧、生活方式、精神内涵之义。

国货品牌充分研究了年轻群体所关注的国风元素,将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动漫、卡通、游戏等元素结合,渗透进日常生活的一切。古装、汉服、华服等也渐渐从小众事物转变为一种以青年群体为主的文化表达符号,并正在不断“出圈”,走进更多的人的审美视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传统文化到当代潮流,从小众圈层到大众世界,今天的国潮是文化、科技、生活、艺术各领域背后中国力量崛起的表现,也是不断被年轻一代所赋予新意义的中国精神。

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进年轻人的世界

1. 传统文化可以在“功能游戏”领域得到较好的运用。近年来,以学习教育、知识普及、技能训练、康复治疗、科学研究等为主要目标的“功能游戏”逐渐崭露头角,这类游戏相对小众,弱化竞技性,注重艺术性和文化性,可以更深入地挖掘传统文化元素与游戏的结合点,提高游戏的艺术性与立意。例如,改编自《尼山萨满传》的手机游戏《尼山萨满》,选择剪纸进行画面表现,游戏角色通过敲击手中的萨满神鼓展开冒险;故宫博物院与网易联合开发的手机游戏《绘真·妙笔千山》,是一款以故宫博物院藏《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蓝本的轻度解谜类游戏。这一类型游戏虽然在刺激和过瘾程度上不及竞技类游戏以及部分网络游戏,但其惬意舒适的游玩方式同样能够吸引一定数量的玩家。

2. 给年轻人更多展示创作成果的机会。年轻群体自发创作的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作品,值得有更多、更好的展示平台,博物馆和展览馆也可以有更多与年轻人或网友的合作,让这些起于网络的“草根”式成果,能够被更多网络之外的人看到。比如,在高自由度沙盒游戏《我的世界》中,玩家可以在三维空间内自由地创造和破坏不同种类的方块以创造建筑物,类似于在虚拟世界中摆积木。“95后”玩家“喵奏”带领网友在游戏中耗时三年复原了故宫建筑以及主要建筑的内饰。为了在游戏中还原故宫,该玩家团队不仅参考了大量古籍,还利用卫星地图确定故宫内建筑屋顶的覆盖范围,以标注建筑的大小和规模。2017年11月,“喵奏”受邀参加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传统文化×未来想象”数字文化艺术展,通过3D打印技术将游戏中的虚拟故宫打印成微缩模型展出。

3. 要让国潮“潮”得更久。国潮曾经是比较小众的事物,如今则变得愈加大众化,那么那些追逐时尚的“弄潮儿”是否会很快转移注意力,放弃追逐国潮呢?另外,“国”这个字具有极强的普惠效应,因此更要警惕中国文化、传统文化成为商品的金字招牌,仿佛只要打上这类标签就代表了销路和销量。年轻的消费者容易通过直播带货、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背书等渠道被“种草”,但也正因为多种分享渠道所产生的信息透明化,所以更容易被“拔草”。对于各大品牌来说,能不受制于流量和曝光度、在数据所带来的快感之余冷静地看待产品的质量、价格、创意,才是最重要的。在热度过后能够沉淀下来,用心研究传统文化,创造好的商品,形成良好的消费文化,才是保证国潮长久发展的关键。

结语

通过关注传统文化如何走进青年群体,我们发现,其实年轻人也正在助推传统文化的复兴。这当中自有来自顶层的政策推动,但不管源自外部的力量如何运作,年轻群体的热忱自有其自身的逻辑。年轻人的传统文化兴趣圈,正向泛文化类扩散,国漫、游戏、传统文化纪录片、古代妆造、古风音乐及舞蹈、传统手工技艺、文学诗词、神话传说、国潮商品等,不仅构成并日益丰富着年轻人的传统文化爱好群体,同时也在帮助他们的圈层文化被大众所看到并理解。这甚至可以说是对年轻人的正名——他们不再是简单的“小孩子”,更不是“非主流”。多才多艺的年轻人成长于互联网繁荣发展的时代,以各种方式来表达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的热爱。

孙嘉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1年第1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