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芾关于《谢公帖》五件赞跋书考析

 圆角望 2021-12-01
内容提要

《谢公帖》又称《谢安八月五日帖》《中郎帖》,被米芾誉为“天下法书第一”。米芾历经十数年方得收藏,于该帖前题写标签,赋诗及跋文,并屡次书写赞诗,因此留下了多件内容类似的《谢公帖赞》作品。今以多件《谢公帖赞》跋赞之间关系为线索,对各自成于时间及真伪进行考析。

关键词

谢公帖赞》 米芾 成于时间 真伪 考析

 一

米芾自黄州雪堂拜谒东坡,得东坡劝以学晋。自此米芾书法由尊唐逐渐转变成尊晋卑唐,自谓晋以下则不入眼,可见对晋书推崇程度。此后近二十年时间里,收获《十二月帖》《谢公帖》《右军王略帖》晋贤三帖,被米芾奉若圭臬。米芾在无为军任刊刻晋贤三帖与其他诸帖,始命所居为“宝晋斋”,[1] 残存之晋贤三帖于《宝晋斋法帖》今尚可见。事实证明米芾通过收藏晋帖,开阔眼界,丰富技法,促使了米芾书风的丕变。曹宝麟先生在《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对此有这样描写:东坡关于世人学沈传师“如小人跳篱蓦圈脚手”的贬语似不会不对米芾直陈,否则米芾恐难以震慑而幡然悔改。高人指点,导致了米芾书风的丕变,这一转捩,可谓是元章一生中的大事。[2]

晋贤三帖之一《谢公帖》,更是米芾朝思暮想,牵挂已久之物。元祐二年(1087)七月,米芾与王焕之同造检校太师李玮赐宅,初见该帖。评赏李太师所藏晋贤十四帖后,赞道“谢安格在子敬上”,[3]“当时倾笈换不得,归来呕血目生花。”足见触动之大十多年之后,建中靖国元年(1101)于蔡京处得来的《谢公帖》,终让米芾如愿。因为重视,所以米芾留下了多件有关《谢公帖》作品,内容上大部分类同,书写形式与风格却又各异。米芾于《谢公帖》赞跋等作品,自宋以来被众多法帖摹刻,现存共有九件,分别刊刻于:宋拓《宋桂堂帖》﹑宋拓《宝晋斋法帖》《戏鸿堂法帖》《白云居米帖》《英光堂帖》第四卷﹑宋拓《颜柳白米四家法帖》《月虹馆帖》《海山仙馆法帖》《清拓南学斋藏真帖》。归纳可分为五种(见附表1),因少人研究,虽有人言及,却多不详。近期有学者对其有较系统的研究[4],大胆的推测,对我们深入研究米芾此赞有很大帮助,也有了新的思路。但是尚有商榷之处,所以有必要对各类《谢公帖赞跋》之间的关系加以梳理和分析。

   附表1:历代法帖刊刻《谢公帖》米芾题赞跋尾一览表

图片

             

先看宋拓《宝晋斋法帖》和明刻《戏鸿堂法帖》里的《谢公帖赞》。

《宝晋斋法帖》在其卷一卷首,就保留着米刻残本《晋贤三帖》,同时还有南宋葛祐摹刻的《晋贤三帖》,分别为《王略帖》《谢公帖》《十二月帖》三帖。其中《谢公帖》有宋太宗题“谢安书”,帖前有米题小楷,三行三十五字,全文:晋太保卫将军﹑中书监录尚书﹑事开府仪同三司﹑黄钺征讨大都督﹑南郡公谢安字安石书。帖后有小楷书赞,小楷,八行五十九字,全文: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御书三字。臣芾赞。山林妙寄,岩廊英举。不繇不羲,自发淡古。有赫太帝,天造翰艺。末下龙迹,震惊天地。(见图一)

  图片图片

 图一:《宝晋斋法帖〈谢公帖赞〉》

故宫博物院施安昌有云《宝晋斋法帖》来源于宋拓《松桂堂帖》,[5]而《松桂堂帖》则又是在米芾所刻《晋贤三帖》基础上摹刻,这无疑是最有力的证明,此版本属于最早最可信。《松桂堂帖》和《宝晋斋法帖》因为残本的原因,虽有散佚,但是从现存资料来看,其形式字迹基本完好,米芾所书《谢公帖赞》得以原貌保留。该赞文字保存完整,通读无碍。两部法帖里米芾书迹也与《破羌帖赞》绝类,所以此跋绝非杜撰,为米书无疑。

现存明董其昌《戏鸿堂法帖》也刊刻有米芾藏《谢公帖》(见图二)有宋太宗书“谢安书”三字,帖前有米题字﹑帖后米芾跋文与赞文。清刻《白云居米帖》也刻有此跋赞,内容完全一样。从其摹刻内容以及该帖的形式来看,应该直接取材于与《戏鸿堂法帖》,可忽略不计。

图片

图二:《戏鸿堂法帖》里《谢公帖》及米芾帖前两行题字与《跋谢安石帖》《谢公帖赞》

将《戏鸿堂法帖》《宝晋斋法帖》通过对比,两者米书字体风格相同,却有四处区别:

①帖前米芾题字,只有两行:晋太保卫将军中书监录尚书事南郡公谢安字安石书。少了“开府仪同三司黄钺征讨大都督”等十三字。

②帖后米芾赞,少了“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御书三字。”

③“臣芾赞”三字位置由赞文之前变成赞文之后。

④帖后多了一纸米芾《跋谢安石帖》跋尾小行书﹑其全文如下:右晋太傅南郡公谢安字安石书六十五字,四角“开元”小玺,御府书也。“永存珍秘”印,入唐相王涯家。“翰林之印”建中御府所用。更兵火水土之劫者八百年,歴代得以保之,必有神护。元祐中,见晋十三帖于太师李玮第,云购于侍中王贻永家。太宗皇帝借其藏书模《阁帖》,但取郗愔两行,余王戎﹑陆云﹑晋武帝﹑王衍及此谢帖﹑谢万帖共十二帖,皆不取模版。余特爱此帖,欲博以奇玩,议十年不成。元符中归翰长蔡公,建中靖国二月十日,以余笃好见归。余年辛卯,今太岁辛巳,大小运丙申丙辰,于辛夘月辛丑日,余生辛丑月,丙申时获之,此非天耶!米芾记。

《戏鸿堂法帖》帖前米芾所题少了十三字后,其“事南郡公”讲不通,帖后米芾赞前又少二十四字。再观察两件作品其赞文之相同文字,笔画和字体都一模一样。而《宝晋斋法帖》帖前米题小楷内容更为完整,释读通顺,我们知道《宝晋斋法帖》保留了米芾当时所刻的原貌。这足以说明此两赞乃同一件作品。导致《戏鸿堂法帖》出现区别,源于《戏鸿堂法帖》摹刻于《宝晋斋法帖》残本,所阙文字乃母本残阙所致。(见图三)

图片

图三:《宝晋斋法帖〈谢公帖赞〉》与《戏鸿堂法帖〈跋谢安石帖〉》赞文,两者对比

再来分析落款位置不同的原因,《宝晋斋法帖〈谢公帖赞〉》因前有“太宗题字”,米芾跋注“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御书三字”,随后写上落款“臣芾赞”,然后再书写赞文,符合行文之常礼。而“跋”作为我国文体的一种,常署于文末。唐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叙古今公私印记》:“自古及近代,御府购求之家,藏蓄传授阅玩,其人至多,是以要明跋尾印记,乃是书画之本业耳。”故《戏鸿堂法帖》将跋文置于赞文之前,打散宋太宗题字和米赞,不符合当时米芾心情。米芾本则《跋谢安石帖》小行书十四行,文字记录了《谢公帖》详细状态,以及获得之始末,字体风格亦为米芾典型跋尾书特征。此跋尾书在米芾《宝晋英光集》卷七《跋谢安石帖》有全文著录,文字相同,然另有题注云:即《太师行》后跋。此跋尾书虽跋于《太师行》之后,但是并未与《太师行》一起刻入《群玉堂法帖》。而是单独流传于世,待其被董其昌寻获,增刻至《戏鸿堂法帖》。由此知《跋谢安石帖》与《太师行》在一起的,从而也证明《跋谢安石帖》与赞文非一体。《戏鸿堂法帖〈谢公帖赞〉》米芾落款被移至赞文之后,这样做主要是因《跋谢安石帖》文中已有米芾落款,如不移刻至赞文尾部则与跋尾书则有冲突。《跋谢安石帖》全文字数较多,信息量也大。它的存在还为米芾出生时间提供证据,弥补了一大遗憾。

那么《谢公帖》前后题字及米芾赞是何时所为呢?

米芾将《谢公帖》如此绝品的法书收入囊中,[6]按照米芾的习惯,一定重新装裱,换掉之前替李玮题写的“李氏第一法书”,[7]然后于帖前题字﹑帖后帮助太宗题写三字,紧随其后既是米赞,这样做才符合铭心绝品之誉。而之后仍然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米芾又作长诗《太师行》,详解获帖始末再作跋尾书,此时的心情与之前书写赞文大不相同,透过跋尾书我们能感受到,米芾书写时的无拘无束,洋洋洒洒。(见图四)而《谢公帖赞》字体属楷书,米芾书写十分认真,一丝不苟,在米字原有特征的基础上,更显严谨端庄。米芾收获绝品,虽兴奋却不敢造次,这恐怕与前有太宗跋写“谢安书”三字有关。

图片

图四:《戏鸿堂法帖〈跋谢安石帖〉》

通过以上分析,推断米芾《宝晋斋法帖〈谢公帖赞〉》与前后题字是为一体,《跋谢安石帖》与《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为一体,两者均应成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二月。


《英光堂帖》第四卷亦宋拓,刊有一帖《米芾谢公帖赞》含序(见图五),风格类手札行书,十二行八十八字,全文:

家藏晋王谢真迹五轴。唐文皇而下名书甚众。王谢帖,唐梁御府物,玺跋宛然。每开卷使人目动神惊也。尝作谢公赞云:山林妙寄,岩廊英举,不繇不羲,自发淡古,有赫太帝,天造翰艺,末下龙迹,震惊天地。谢公真迹,有我太祖跋也。

     图片

图五:《英光堂帖〈谢公帖赞含序〉》

此文米芾提及家藏“王谢真迹五轴”,顺着此线索,弄清楚五轴是那些,也就知道此帖书于何时。首先《晋贤三帖》必然在其中,米芾收得时间分别为:《十二月帖》元丰七年(1084)、[8]《谢安八月五日帖》建中靖国元年(1101)、《右军王略帖》崇宁二年(1103)。[9]再查閲米芾收藏王谢等藏品目录,[10]能让米芾“每开卷,使人目动神惊也”精品的只有:绍圣丁丑(1097)《快雪时晴帖》和元祐二年(1088)得于苏洎的黄绢本《褚摹兰亭》。这也可以从米芾题跋文字上看出端倪。此王谢五帖获得,米芾奉若圭臬,故有本帖再次摘录之前所撰赞并序以记之。成于时间应在五轴最后一轴《右军王略帖》获得之时,既崇宁二年(1103)。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宋拓《颜柳白米四家法帖》,刻有米芾临自藏《谢公帖》并《谢公真迹赞》(见图六),行书,六行四十一字,全文:山林妙寄,岩廊英举。不繇不羲,自发淡古。有赫太帝,天造翰艺。末下龙迹,震惊天地。谢公真迹,太宗跋,米芾。另有《月虹馆帖》也刊刻此赞,完全一样。

图片图六:《颜柳白米四家法帖〈谢公真迹赞〉》

这件比较特殊,是米芾所临并附赞。清·陆心源《仪顾堂题跋》卷十四“跋宋拓《绍兴米帖》残本”有云:竖此六札为莫云卿旧藏,与《越州石氏帖》颜白柳诸迹同装,凡“临谢太傅《八月五日帖》”八行,“太宗跋谢公真迹山林妙寄”六行,…又出冯姜赵何陆诸本之外,惜前后皆阙,未能定为何卷耳。[11]另宋·岳珂在《宝真斋法书赞》也全文收录,作跋文并赞加以帮助。从岳珂跋文就能看到,当时岳珂所见米芾临本有两件,又云:考之宝晋山林集所赞所藏,芾尝自指此为絶品,宜其临本之多也。[12]故知本帖出自于《绍兴米帖》,米芾应该临写过很多通,很难断定其书写时间。《颜柳白米四家法帖〈谢公真迹赞〉》这件作品提供的信息实在有限,要想解决成于时间,只能比勘字体风格近《英光堂帖〈谢公帖赞含序〉》,除少数几个字的写法不同外,在结构上仍然极其相似。因此推断约成于时间相近,即崇宁二年(1103)左右。

最后一件则在《海山仙馆法帖》里,另《清拓南学斋藏真帖》也刊有同样的一帖,小行书,八行四十六字,全文如下:山林妙寄,岩廊,不繇不羲,自发淡古,有赫太帝,天造翰艺,末下龙迹,震惊天地。右赞,太宗皇帝御书草书三字。犬马小臣芾。(见图七)

 图片

图七:《海山仙馆法帖〈犬马谢公帖赞〉》

因落款有“犬马”两字,暂称之为《犬马谢公帖赞》。米芾建中靖国元年(1101)收《谢公帖》,卒在大观二年(1108)。所以在此期间,不管哪个版本,其书风都应该是晚年面目,而上述五种类型中,唯独《犬马谢公帖赞》书风不符合,与米芾晚年书风差异最大。试将作品的“羲古翰御”四字与米芾其他字帖对比:(见图八)

图片

图八:《犬马谢公帖赞》“羲﹑古﹑翰﹑御”四字与米芾其他字帖对比

“义”字的头部两笔,在米芾一生作品里都没有两笔向外运行的,这不符合米芾运笔动作。

“古”字下部口部第一笔竖画,其起笔虽说有点褚遂良的笔意,但是有点过度,属于不良习气。从对比中看,米芾无此写法。

“翰”字羽部中的四小笔,这种写法,应该是此件作者的习惯动作,与义字头两笔一个模式。

“御”其彳的竪笔也同前面一样的习惯,朝外伸展。寻米芾同一字及带有彳字对比,绝无此写法。

通过以上对比,可知此件作品书写者临摹水平不高,或者没见过原帖,否则作假效果还可以更好些。《犬马谢公帖赞》整件作品格调不高,又无神采韵味可言,给人感觉有些许明清书家影子。其用笔纤细单薄,结构过于端正,技法手段无法与米芾相比较。所以此赞实非米芾所书,为后人作伪。

由上述而知,米芾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二月摹刻成《宝晋斋法帖〈谢公帖赞〉》,以及作为《太师行》后跋之《戏鸿堂法帖〈跋谢安石帖〉》。又于崇宁二年(1103)书写《英光堂帖〈谢公帖赞含序〉》,同年临写《谢公帖》又留存《颜柳白米四家法帖〈谢公真迹赞〉》。而《海山仙馆法帖〈犬马谢公帖赞〉》则是后人伪作,将此件作品当作米芾进献证据则是错误的选择。[13]另《松桂堂帖》米巨㝐跋文中“墨本”,《词源》解释“墨本”本意是碑帖的拓片,宋欧阳修﹑梅尧臣行文皆有范例。[15]米巨㝐跋云“墨本”,不应当作“墨迹上石”[14]理解。在此两条错误基础上推断《谢公帖》之流传,其必然会影响结论的准确。

米芾作为宋四家之一,一生留下了两百多件作品,是高产的。特别在其晚年至离世之七年里,竟留下七十多件作品,他无疑是一位非常勤勉的书家,也是一位实践型书家。古人云:书为心画。特别当米芾收藏到其心仪已久之古书画后,便会絮絮叨叨,反复记录。或遇重要事件,只有反复书录,方能一抒其激动的心情。这一现象曾多次出现,如《弊居帖》《三米兰亭跋》和《西山书院帖》此三件作品,也是就同一内容书写。又如《王略帖》跋赞邀友和诗,再如对各版本《兰亭》题写跋尾。米芾每一阶段学习结果,每一次书风丕变,必然反映在作品之中。在现存其书作中有相当数量为笔记﹑题跋类作品,记录了米芾当时的思想活动,为我们勾画出米芾当时的真实状态,也为我们研究其书法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线索。

参考文献:

[1] 曹宝麟,《米芾<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本事索隐》,《抱瓮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

[2] 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182页。

[3] 曹宝麟,《中国书法全集-米芾卷》《李太师帖》元祐二年(1087年),1992年3月版,第476页。

[4] 张焱,《由米书跋赞考<中郎帖>的流传次序》,《书法研究》,2018年第一期。

[5] 施安昌,《〈松桂堂帖〉忆往》,《书法研究》,2018年第一期。

[6] 四库全书《宝晋斋法书赞》云:考之宝晋山林集所赞所藏,芾尝自指此为绝品,宜其临本之多也。

[7] 米芾,《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版,第31页。记载米芾在与王焕之访李玮时,曾帮李玮装裱过谢公《八月五日帖》。

[8] 曹宝麟,《中国书法全集-米芾卷》,第555页。

[9] 曹宝麟,《中国书法全集-米芾卷》,第551页。

[10] 杨春晓,《满船书画同明月-米芾鉴藏书画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附录一, 第172页。

[11] 水赉佑,《米芾书法史料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2月版,第541页。

[12] 四库全书《宝晋斋法书赞》。

[13] 张焱,《由米书跋赞考<中郎帖>的流传次序》,《书法研究》,2018年第一期,第14页。

[14] 商务印书馆,《辞源》合订本,1988年版,第341页。

[15] 张焱,《由米书跋赞考<中郎帖>的流传次序》,《书法研究》,2018年第一期,第12页。

图片 

全文完

作者简介:张庆,男,安徽无为人,1969年4月出生,中央党校大专经济管理专业,现在研究方向为宋代书法及书法史。现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深圳市评论家学会会员。文章刊发包括《米芾〈成伯公帖〉考》发表于《书法研究》2017年第四期、《米芾与黄诰交游考》发表于《书法研究》2010年第一期、《米芾〈英光堂帖〉四帖考析》发表于《书法》2010年第十一期。

文字| 张庆

审校| 混沌 包子

编辑| 仁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