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灵魂之痛令人着迷

 置身于宁静 2021-12-01

灵魂之痛令人着迷——读黄梵诗集《南京哀歌》

灵魂之痛令人着迷

                         ——读黄梵诗集《南京哀歌》

 

                                        梁雪波

 

还记得十年前在南京大学附近某个昏暗的咖啡馆,黄梵将他的诗作《中年》拿出来与几位朋友交流的情景,已记不得当时大家都聊了些什么,印象中只有一张对折的A4纸在手中飞舞。那只是无数次同仁聚会中的一个普通时刻,黄梵微笑地倾听着,一如既往的温和,似乎没有人注意到,他已通过这首诗明确了生命与诗学的转型,并向我们传递着一个信息:他已找到了突围的路径,一种“减速、抑制、开阔”的写作正在他的笔端熠熠闪光……

近日,黄梵的个人诗集《南京哀歌》在台推出了繁体本,这本诗集囊括了他过去二十年诗歌创作的精华,其中不乏像《中年》、《蝙蝠》、《二胡手》、《金陵梧桐》等受到读者好评的代表作,也有他前年访台期间写下的新作。台版书设计之素雅、用纸之精良早已有口皆碑,而当这些诗歌以繁体竖排的样态错落在白纸上,竟意外地呈现出一种形式与文本相契合的美,它像是从黄梵的诗歌中延伸出的对传统的悠长呼唤,在跨越海峡的美意中得到了一次补偿。

黄梵近年来的写作已日益形成自己的风格,其集中体现在对早期诗歌中那种青春抒情的拒绝,放弃停留于华美奇崛的语言学实验而从个人日常经验出发,在与自然万物、草木性灵的对话中表达对沧桑人世的感怀,展现精神的幽隐,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追慕与对时代境况的忧思长期以来,新诗发展中的欧化倾向已经成为一种流弊,过度的创新、追求陌生化,已使进步的概念走向其悖反,正如曼德尔施塔姆所说,“失去的秘密多得像创新”。黄梵试图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找到具有本土性的精神资源,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技术性的转化与此伴随的是对于中年心态的体悟与思考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尽管《中年》一诗已成为对“中年”的最好诠释,但事实上在早于一年完成的《蝙蝠》一诗中,那种缓慢、克制、曲折的叙述语气就已经表现出迷人的“中年”气息。在民间,蝙蝠是象征吉祥的符号,但又有着怪异的外形和神秘的习性,黄梵在诗中剥除了那些被传统文化和世俗观念罩覆的内容,将蝙蝠还原为蝙蝠,同时又借助高超的想象力赋予蝙蝠以新的形象,蝙蝠不仅能“慢慢拖动霞光”,有时候“也想试用月亮这块滑板”,而在与抒情主人公的对照中最终成为孤独的象征。“滑板”喻示现时代的语境,人与自然生灵的隔绝属于现代性的体验,黄昏蝙蝠的意境则是古典的,这些叠加成一幅具有多重内蕴的精神图景。《郊游》《秋天让人静》《金陵梧桐》《祖国》等诗,或写景或写人,无论是追忆那刻骨铭心的初恋,还是以诗言志表达某种激愤和担当,诗人的感受方式都是纯然东方的。中国传统认为一个人对外在世界的情感回应是诗歌的源头,顾随先生也将中国诗歌的本质概括为“感发的生命”,诗人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黄梵的诗歌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点,那些弥漫在诗中的忧愁、惆怅、感怀,大多没有具体的外在的原因,而是一个敏感多思的诗人对生命本身的疑问、不满和难以排遣的哀叹,因而有一种在缓慢的时间流逝中欣赏、把玩、沉思的自足性。黄梵善于经营意象,通过凝练的笔触,物我互换的视角,抒写一种与灵魂的自赎有关的内心独语。

然而在一个加速度的时代,回到传统的源头活水已经近乎妄想。相反,越是试图回望丰赡的历史,便越会加深对当下的失望。这种内心的纠结、叩问、交锋,在黄梵的诗歌中表现为一种曲折低回的叙述,面对静默的钟山他感到愧疚,在二胡拉出的弦曲上他攀爬又滑落,文化的断裂世俗化社会的事实,在带来物质丰盛的同时,也在一个由王维、陶潜、华兹华斯组成的诗意世界祛魅,对此,诗人纵有才情,除了像梧桐一样徒然忍受又能怎样?黄梵的诗歌从不去做简单的道德判断,更不会给出解决困境的方案,而是在盘诘追问中凸显存在的危机,他始终忠实于内心的书写,“从血液的乱流中拽出东方的意象、洞察力”,他说这痛已足以让他着迷。因为文学本身就是一个困难与机遇共生的领域,写作要展现的正是语言与现实之间的无穷张力。

 

 

 

                                                           2013.7.4

 

 

 

《江南时报》2013.7.10 http://jnsb./html/2013-07/10/content_802339.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