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打仗,谋士时常出“上中下”三策?而主公为何总选中、下策?

 冷兵器研究所 2021-12-01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九鱼亭

字数:2315,阅读时间:约4分钟

编者按:谋士在古代历史进程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一位优秀的谋士,不仅可以决胜千里之外,甚至还能左右一国国运。优秀的谋士好比李斯、张良、陈平、赵普、刘基等,他们在王朝初创之时,帮君主出谋划策,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有些时候,尤其是在战时,谋士们会给君主提供三个选项,一般分为上中下三策,在谋士眼中,上策就是最佳选项,中策是稳妥选项,下策则是最差选项。按常理讲,当然要选择上策最好,但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君主会选择中策或者下策,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谋士仅仅提供选项,三策的顺序并不重要 

尽管谋士的能量巨大,但事实上,谋士的主要责任还是出谋划策,那个拍板的人不是他,换言之,谋士也是在为君主、帝王打工,所以在考虑问题之时,谋士时常会以自身为出发点。

在封建专制王朝,相比于武将,做谋士的风险低收益大,所以其竞争力也很大,于是谋士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往往会多给君主出几个主意,而最佳的方式则是上中下三个。这样一来,君主见到了谋士的才华,便可以提升其职位,赏赐其财物,一定程度上讲,谋士执着的并非江山社稷,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除此之外,谋士提供三个对策,也是在保护自己,既然有三个选项,那么君主就有选择的余地,如果君主选择了一个,而恰好印证了印证的结果,那么谋士也可以自圆其说,如此一来,就比只出一个主意的风险低了不少。

然而,事实上,作为君主并不在乎所谓的上中下所代表的意义,在一位明智的君主看来,一个主意也好、三个对策也罢,只要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对自身有利,就可以采纳。某种意义上说,决策的成败,一方面在于谋士的才能和忠诚度,另一方面,则在于君主的谋略和判断力。

下策最务实:李密给杨玄感出三策,杨玄感选下策 

公元613年,隋炀帝杨广第二次征伐高句丽,就在辽东城快要攻下来之时,后方杨玄感叛乱的消息传来,无奈之下,杨广只能放弃高句丽,回军平叛。

是时,天下已经有大量的起义军,但在杨广看来,这些都是小打小闹,可杨玄感不同,杨玄感是开国功臣杨素的儿子,是妥妥的世家大族代表,他的反叛,很可能引起轩然大波,所以必须尽快平定。

当时,杨玄感在黎阳起兵,他的好友兼谋士李密,给杨玄感出了上中下三个对策。上策是出兵蓟州,卡住隋军的咽喉,隋军回军被阻,而高句丽也攻不下来,时间一长必定粮草耗尽,会直接投降。

中策则是西入关中,路途之上不要恋战,只要占据关中,据险而守,便可以和杨广分庭抗礼。下策是出兵东都洛阳,洛阳城守将必定死守,攻城时间会很长,胜负很难说。史料记载“不然。公之下计,乃上策矣。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不取之,安能动物?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

杨玄感考虑再三,他没有选择上策、中策,反而选择了下策,为何杨玄感非要选下策?如果出兵蓟州,截断隋军道路不一定能办到,但必定会提前和隋军遭遇,如果没有按时间到达目的地,那必定是死路一条,就算到达指定位置,杨玄感手下的几万人,也是难以抵挡杨广六十万大军的。

我们再看中策,直接攻向关中,目标很明确,但关中离着黎阳很远,行军时间很长,在这其中出意外的几率更大。况且当时隋朝统治核心仍在,关中如果据守,要想攻克,那是难上加难,而一旦时间拖长了,隋军就会追到,里应外合,那也是死路一条。从最后结果分析,隋军追击速度很快,所以,如果选中策,杨玄感很可能还没到关中,就会被追上。

尽管杨玄感不是个特别高明的主公,但他也并不糊涂,结合实地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攻下洛阳,洛阳离着黎阳最近,且城池坚固,如果能及时攻下洛阳,便可以据城而守,除此之外,洛阳是隋朝的政治中心,在此振臂一呼,以老杨家的威望,捧场的人也一定不在少数,加之粮草充足,还可以长久驻守。

所以,杨玄感选的这个下策,并不算错,只不过他本身的实力太弱,加之当时政治环境不太理想,失败才在所难免。

上策风险太高:庞统给刘备出三策,刘备选中策 

兵法有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好的对策和好的结果不一定成因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说,用最好的对策,得到的结果往往是中等,而用中等的对策,其结果是下等,当然了,这也是相对而言。

刘备夺取益州之时,庞统曾经给刘备出了三条对策,上策是直接趁夜偷袭成都,由于刘璋人软货怂,没有防备必定一战成功。中策则是假意退回荆州,邀请刘璋手下的两名大将杨怀、高沛,前来相送,只要将其捉拿,收编其军队,随即成都也更容易攻克。

下策则是退回白帝城,再从长计议。很显然下策几乎是什么也不做,所以刘备不可能选下策的。对于上策,如果成功,成本低,效果快,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刘备也考虑到自己刚到益州不久,根基未稳,如果一旦攻不下成都,成了僵持之势,那可就难办了。

所以经过慎重考虑,刘备选择了中策,在解决掉杨怀、高沛后,刘璋实力大减,在进攻成都的路上,大军势如破竹,顺利攻到了涪城。

刘备之所以选择中策,就是由于上策风险太大,而中策更为稳妥。在赤壁之战后,刘备早已不是那个任人揉捏的小角色了,经过重重磨难,刘备更明白当时局面的来之不易,他宁愿多花些时间,也不想冒太大的风险。高收益自然伴随着高风险,这世间没有完美的人,也不可能有完美的对策,刘备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选择了最稳妥的选项。

总而言之,不论是所谓的上策或是下策,只要符合切实利益和实际情况,都是最佳对策。

参考资料:《隋书·卷七十》、《三国志·卷三十七》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九鱼亭,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