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偶然点开大学闺蜜的朋友圈,只见一条横线映入眼帘。 我发信息问她:“你朋友圈怎么什么都没有?” 闺蜜感慨说:“不知道发什么,感觉没什么想说的。” 闺蜜的这句话,让人有种莫名的熟悉感,仿佛是自己的心声,又像是无数人的潜台词。 不久前,微信公布了一组数据: 每天有10.9亿人打开微信,有7.8亿人刷朋友圈,但只有1.2亿人发表朋友圈。 这便意味着,有超过9亿人已经不再发朋友圈。 随着9亿人的消失与沉默,一个扎心的真相浮出水面: 曾经热衷于表达的我们,在生活的洗礼下,已褪去稚嫩青涩,迈入成熟之门。 所有的喜怒哀乐,不再急于宣泄吐露,而是学会了默默消化。 ![]()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你反复编辑的一条心情,以为会收到诸多回应,结果评论区却一片空白; 你精心挑选的一组照片,以为发出后会连连获赞,结果点赞不过二三,还都来自家人。 有时,你更新的动态甚至还没来得及泛起涟漪,就被滔滔江水淹没在其中。 自媒体博主@雪落无尘有过一段类似经历: 以前,她很爱发朋友圈,总想呈现出自己最好的模样和状态。 每一张照片,她都会精心修过,每一句文字,她都会反复斟酌。 好不容易发送出去,又开始期待红点亮起,收到点赞和评论。 如果一片死寂,心里就会上演一出大戏: “别人是不是屏蔽我了”、“那句话是不是说得不好”... 有一次,她工作受挫心情低落,发了一条想去旅行的动态,还特意@表姐。 不曾想,她抱着手机一整天,没有一人回应,心情跌落到极点。 后来,她问表姐不想和她一起旅行吗? 表姐满脸问号,目瞪口呆地说:“什么旅行?我最近太忙了,没来得及看。” 那一刻她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铆足劲发的朋友圈,其实根本没几个人看。 每个人都在生活里沉浮,对他人的琐碎,早已无暇顾及。 看过一段很戳心话: 朋友圈就像古时候的一条闹市街,有说书讲道理的,有晒娃的,有秀恩爱的,有调侃闲聊的,还有形形色色的商店。 你走在其中很热闹,但逛完一圈会发现,热闹转瞬即逝,留下的依旧是孤寂。 朋友圈所有的喧哗,不过是镜花水月,抚慰不了你的忧伤。 成年人的世界,人人都是疲于奔波的蝼蚁,你有你的桥要过,我有我的河要渡。 你的情绪,若被看到只是偶然,也是幸运;不被看见则是必然,无须在意。 ![]() 作家龙伟平分享过一段与朋友对话: 朋友问他:“我每次发的朋友圈收到的赞很少,是不是做人很失败?” 龙伟平思忖后反问道:“你知道朋友圈发什么获赞最多吗?” 朋友表示不知,龙伟平回答说:“发你的倒霉消息。” 话虽扎心,却很真实,比起朋友间的关心,朋友圈更多的是看客的狂欢。 正如龙伟平所说: 这世界上除了你最亲的人,没有人会真心为你的幸福和优秀感到快乐。 相反,你的幸福和优秀就像一面镜子,会照亮路人的不堪,膈应人难受。 对此,网友张悦深有体会。 张悦是一位5岁男孩的妈妈,偶尔会在朋友圈分享孩子的动态。 去年年末,儿子学期结束一连拿回家好几张奖状。 张悦满心欣喜,随手便在朋友圈分享了为儿子骄傲的心情。 结果,张悦刚发完不到10分钟,就收到接二连三的嘲讽。 有人说:“这些奖状我家孩子也有,没什么含金量。” 有人说:“奖状只是一张纸,网上几块钱能买一堆。” 还有人直接评论到:“幼儿园得个奖状而已,有什么好炫耀的。” 张悦原本的喜悦,突然被这场大雨浇得透心凉,恨不得立刻删掉动态。 现实太过于讽刺,所谓的朋友圈,连一句祝福都难得,取而代之的是冷漠与嘲讽。 心理学中有一个“自我中心”的概念: 意思是,每个人都只是从自身视角去感知世界,难以意识到他人视角的不同。 你的喜怒哀乐,在别人眼里或许只是矫揉造作。 你的感悟见闻,在别人看来或许只是浮躁炫耀。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理解都难以求得,何况感同身受。 现实凉薄,人心难测。 生活最残酷的真相是:想你好的人很少,看你笑话的人很多。 生活的苦涩,低谷的惆怅,偶然的喜悦,终究只能独自品味。 ![]() 演员王凯接受《时尚先生》采访时,曾被问及为什么没有发朋友圈? 王凯回答说,自己以前也有发过朋友圈,但随着微信人数日渐增多,他突然发现朋友圈变味了。 通讯录里长长一摞近2000个好友,真实的朋友却不到20人。 于是,他决定清空动态,不再发朋友圈。 但退出朋友圈,不代表对他人漠不关心。 当得知好友获奖或需要帮助时,王凯从不缺席,他要么直接私信祝贺,要么索性约见。 的确,以前的朋友圈只是朋友的圈子,而如今的朋友圈已然成为小型社会。 许多想说的话不再适宜公开倾诉,而能说的话在心中却又毫无波澜。 当表达不能再随心而动,缄口不言便成了最好的选择。 前几天,与许久未见的新姐约饭,她消瘦了许多,面容也略显憔悴。 细聊才得知,短短3个月,新姐不仅尝尽老公背叛和婚姻破裂的苦涩,还遇上“双减”政策实施,被迫失业在家。 生活无情地扔给她一把黄莲,她不得不吞下,不想都知道有多苦、有多难。 我本想问新姐为什么不告诉我们,哪怕陪陪她也好。 新姐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抢先说: “本来准备告诉你们,信息都编辑好了,但想想还是算了。 人嘛,终究要学会自己扛。” 细细想来,何尝不是呢? 人生所有的风浪,说与不说,终须要自我泅渡。 接着,新姐笑着补充道:“我现在都扛过来了,不也挺好的。” 看着新姐撑起的笑容,我终于明白了: 人总是,越成熟,越沉默。 有一种成熟,叫做沉默,有一种沉默,叫做成全。 成全自己的成熟,成全自己的体面。 想起何炅说过一句话:“人一旦悟透了就变得很沉默,不是没有与人相处的能力,而是没有了与人逢场作戏的兴趣。” 成年人的沉默,是看淡世事沧桑后的睿智,不再想袍笏登场。 与其人群中费力表演,不如把情绪调成“静音模式”,静默前行。 ![]() 心理学家荣格说: “往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最清醒。” 生活是一场华丽的错觉,人越是向外寻求,越容易迷失自我。 朋友圈是一个圈,无论是在圈内,还是在圈外,生活的最佳欣赏者,始终是自己。 人生中的悲欢喜乐,万般滋味唯有自知。 以前,我们总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认同; 悟透人情冷暖后,现在只希望活在现实里,守得一片宁静,在心中修篱种菊。 点个【在看】,愿你在平淡流年中,缔造出属于自己的温馨光景,悲时不沮丧,笑时如暖阳。 作者 | 李可沫,个人公众号,可沫姑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