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好“第一个”不是为了杀鸡儆猴

 新用户9913Bpb0 2021-12-02

用好“第一个”不是为了杀鸡儆猴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文章《用好“第一个”管好一个班》通过公众号推送给老师们。桐溪校区的赵静老师阅读之后,立即在自己的班级里学以致用。

可是,很快就失败了。这个结果我并不感到惊讶,因为过去好多老师也学过这种方法,都没有成功。

那么,这种方法为什么不能复制,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下午,刚好碰到了赵老师。我们就这话题展开了一些讨论,似乎明白了其中的一些道理。她说,她采用了我这个方法,很快就找到了第一个说话的同学。于是,她就惩罚了这个学生抄写词语。

听到抄写,我立即意识到在惩罚的环节上是有问题的。她就是想通过惩罚这个学生,来达到杀鸡儆猴的作用。我突然发现在管理班级纪律的意义认识上,许多老师已经发生偏离。像赵老师的做法,应该是大部分老师的自动反应。做错了事情,罚抄课文和词语,这种把戏好像从我们小时候就一直玩到现在。

这种玩法,透露出我们的管理思想是用罚抄来震慑学生。我们希望通过这种震慑,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到害怕,而不敢犯错误。然而,我们都错了。我们的做法只会增加学生对我们的厌恶感,有的学生索性就一个字也不抄,看老师能怎么样。

我们以为通过罚抄,就会让大家害怕不敢再次犯错,但是我们忘记了孩子们却因此对老师产生了敌对情绪。虽然只是惩罚一个学生,可是其他学生因此站在了被惩罚学生的一边。

为了让赵老师更加明白这个道理,我做了一个打比方:一个校长如果管理很严厉,动不动就要惩罚老师。虽然惩罚的只是其中某几个老师,但是所有的老师都会认为这个校长太不近人情了。于是,所有的老师都会站在了被惩罚老师的一边去,成为他们的支持者。而不是校长的支持者。

学生也是如此。

我接着对赵老师说,这个管理本身就不是为了杀鸡儆猴,而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守纪律习惯。通过这个途径,让学生明白了一个安静有序的环境是多么适合学习的环境。

那么,当第一个违反者产生出来,我是怎么惩罚的呢?

如果是全新的对象,当第一个产生时,我会当着全班的面进行惩罚教育:这个同学已经违法了我们刚才的纪律,大家说该怎么惩罚?这时,往往大多数学生会想出很多绝招、狠招,似乎有一种落井下石的感觉。那我会接着问大家还有没有不一样的观点。一个班级里总有一些学生更加温暖善良的,他们会替初犯者求情。如果没有,我也会努力去引导。

这就是我想要的结果,我会大大表扬这部分同学。然后告诉大家这是初犯,也算一次演练,希望大家知道守纪律的重要性。如果再次违反纪律,那就真的是要惩罚了。当然,这一次我也要给这个同学一个任务当作惩罚。这个任务就是,接下来由他来管理班级,找出下一个第一个违反纪律的同学。

这样一来,老师的形象在同学们心目中就变得不一样了。不是那种就只知道“抄抄抄”、“骂骂骂”,而是一种和学生商量讨论,并且愿意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由此,在他们内心里会有一些变化的。

那么,每一次都是这样惩罚吗?

当然不是,有一部分学生真的会继续挑战你。那我们的惩罚还是得继续。我一般情况会让这个学生到我办公室,让他站在一旁好好想想为什么要遵守纪律。我也只管自己工作,只是偶尔会问问他想好了没有。如果想好了,就听他说一说。然后告诉他一些我们的想法,希望他能够下不为例。

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他被带到办公室就是一次惩罚。而对于他本人而言,并没有受到怎样的难堪,只是一次反省。

赵老师担心这样是不是没有效果,他可能还会回到同学中炫耀自己。

这种学生自然会有,我会采取另一种惩罚,那就是让他一下课就跟着我,作为老师的影子。我会时不时与他交流为什么要遵守纪律,让他明白安静的意义。

不管怎样,我都不需要大吼大叫。一般来说,这些方法几次下来,就可以让班级对这种管理制度形成自动化模式,没有特殊情况是不会吵闹的。除非小鸟飞进来。

总之,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是为了震慑他们。而是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温暖,让他们明白我们努力的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