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国人崇拜关羽,原来与明朝大兵有关,距今才400余年

 百家杂评 2021-12-02

关羽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骁勇善战,而且忠心耿耿,在民间被奉为“武圣”。然而,韩国的关羽崇拜比中国更甚,在朝鲜半岛仅韩国部分,如今大约有1000多座关帝庙,其中有两座关帝庙极为特殊。

位于首尔(汉城)的关帝庙又被称之为“东庙”,始建于1599年,1601年竣工,东庙占地面积高达9300平米,这在中国也极为罕见。

位于韩国忠清北道岭东地区,当地有一座关帝庙,有一天县长梦见关羽要求将神堂转移到祥和的地方,于是就将关帝庙迁移到了堂谷里,之后堂谷里村民就开始供奉关帝庙。为了表示关羽于此落户,当地村民将一块面积850平方米的土地,以关羽的名字成功登记备案,田地由村民代为耕种。等到农历正月十五的时候,当地村民都要准备好祭品进行祭祀。

中国的关羽庙,祭拜者一般是“战士”或商人,但与中国不同的是,朝鲜关羽庙融合了儒教、佛教、道教、民间信仰(包括巫术等),几乎各个阶层、不同职业的人都拜关羽。尤其是韩国民间那些“跳大神”的民间巫师们,甚至如今还将关公奉为威力无边的将军神,且不断在首尔东庙进行祭祀,送上祭品让关公“享用”。

可以说,关羽崇拜如今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问题在于,作为中国古代武将的关羽,为何成为朝鲜半岛的传统文化呢?鲜为人知的是,这件事其实与明朝大兵、日本关系密切。

欲探究此事,首先要从中国武庙说起。

孔子去世第二年,鲁哀公将其故居改建为庙,汉代之后孔庙地位不断提高,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于是孔庙就成了“文庙”。所谓“圣人之道无所不包,有文事者,必有武备”,隋唐时期文武开始分离,既然有文庙,那么自然也就要有武庙。唐肃宗李亨继位第四年,尊太公为武成王,建立了“武成王庙”,简称“武庙”,至此中国文庙、武庙齐全。

唐宋元时期,都以姜子牙为武庙主神,从祀者每个朝代都有所不同。但到明朝初期,骄兵悍将很多,让朱元璋忧心忡忡,为了倡导文治,朱元璋认为姜子牙是周朝大臣,一个地方诸侯,于是就把姜子牙移到诸王庙里祭祀,并废除了武庙。

也就是说,明朝武将一度内心空虚,缺少精神崇拜者。但将士徘徊于生死边缘,也不能没有精神寄托,于是没了姜子牙后,明朝将士们又找了一位偶像。

唐朝晚期,武庙中出现过关羽,作为武成王庙的侍臣被祭拜过。宋朝时期,关羽地位不断提高,并逐渐有了独立的祠堂。宋徽宗时期,先赐予关羽“忠惠公”的谥号,再加封为“义勇武安王”,身份从“侯”升到了“公”,又升到了“王”。南宋时期,宋孝宗赵昚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朝时期,又加上了“显圣”二字,被称为“显圣义勇武安英济王”。

唐宋元三代时,关羽地位越来越高,到了“王”与“圣”的地步,背后目的是统治者希望治下百姓都像关羽一样兢兢业业的忠义报国。

明朝时期,朱元璋废掉武庙之余,也废除宋元两朝给关羽的封号,恢复关羽的原封号(汉)寿亭侯,但在另一方面朱元璋也在提升关羽的影响力,在全国各地修建了不少关羽庙。相传朱棣起兵靖难时,说他的行动得到关羽显灵保佑,由他当皇帝乃是“天意”,这就进一步扩大了关羽的影响力。总之,虽然朱元璋、朱棣对关羽影响力扩大有所帮助,但明朝对关羽崇拜没有官方的定性,不鼓励、不反对,之后几代皇帝没有对关羽庙采取特别的措施,一切都是任由民间自由发挥,而事实上随着《三国演义》的流行,民间对关羽的崇拜已经到了非常深的地步,并在一场战争中将关羽崇拜带到了朝鲜半岛。

汉字文化圈中,日本、朝鲜、越南都曾向中国学习,中国的武庙自然而然的也影响到了周围国家,李氏朝鲜一度想要建造武庙。1412年,朝鲜太宗李芳远想要建造武庙,但大臣认为孔子是万世之师,姜太公只是周朝诸侯,两者不能相提并论,不赞同建立武庙。李芳远之后,朝鲜也有不少帝王与武将希望建造武庙,以激励武将士气,但最终都遭到文官反对而不了了之。

1592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悍然入侵朝鲜半岛,一个月内攻陷朝鲜王京汉城,驱逐朝鲜国王李昖,占领朝鲜大部分国土。之后,明朝出兵击败日军,帮助朝鲜收复了国土,史称“万历援朝战争”或“万历朝鲜战争”,当然如今韩国史书上称之为“壬辰倭乱”。

1598年,明朝游击将陈寅远在异国他乡,频繁的战争让他精神疲惫,而当地又没有什么供他精神可以寄托的场所,于是他就在驻地——汉城南山山麓都祭库岘的都祭库,立了一座关羽像。其他明朝大兵认为,在抗日战争中的很多胜利,是关羽曾多次以神兵显灵。于是,见到陈寅的关羽像之后,杨镐等明朝将领纷纷出资修建关王庙,朝鲜王朝也援助了一部分资金。

根据朝鲜《宣祖实录》记载,当时朝鲜王朝对关王庙的了解仅是配祀周仓和关平的程度。也就是说,当时朝鲜对关羽庙了解甚少,自然也就谈不上关羽崇拜了,而朝鲜都城汉城的第一座关羽庙,不是出自朝鲜王朝的决议,而是由明朝将领自发而起的。

关羽庙建成之后,明朝大兵又提出新的要求,要在五月十三日关羽诞辰之日,以祭拜祖先的祭礼去祭祀关羽。朝鲜大臣认为,关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王者,虽然具有一定神格,但也不至于举行正式的大祭仪式,不过考虑到当时形势,对明朝大兵的要求不能完全反驳,于是就同意参与祭祀。后来,祭祀之后还举行了民间文艺表演,现场载歌载舞非常热闹,吸引了很多朝鲜百姓观看。

至此之后,明朝大兵每次出征之前,都要拜一拜关羽,而最终明朝击败了凶残的日军。于是,朝鲜将士也学明朝大兵拜关公,而朝鲜朝廷也认为关羽庙比较灵验。因而在第二年,朝鲜决定修建第二座关王庙,本来准备修建在其他地方,但明朝将领希望继续修建在驻地南门附近,朝鲜觉得南门已有关王庙,再修一座就重复了,就与明朝大兵商量。最终,明将刘黄裳提出修建在东门外比较空荡,建造关王庙后可以镇压地脉,朝鲜采纳了他的建议。

东关王庙修建速度很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朝鲜在战争之后很穷,一度想要暂停修建,但明朝大兵不同意,于是就慢慢腾腾的修造。万历三十年,明神宗还捐助了4 000两黄金作为工程费,庙宇都是按照中国的样式修建。最终,经过2年多的时间,如今韩国著名旅游景点——“东庙”修建成功。

也就是说,以万历朝鲜战争为契机,汉城一共修建了2座关羽庙,分别为“南关羽庙”与“东关羽庙”。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表达明朝对朝鲜的“再造之恩”,朝鲜对关王庙的管理维护非常讲究,有专门士兵护卫,有专门的参奉负责香火等。

除了汉城之外,明朝大兵还在其他地方建造了关羽庙。1597年,明将茅国器在星州修建了关王庙,还立了一尊泥塑像,这应该是朝鲜半岛上的第一座关王庙。同一年,明将陈璘在全罗道康津古今岛修建了关王庙。1598年,明朝真定营都司薛虎臣在安东城修建了一座关王庙,立石像和石碑,并记录了东征事迹。1599年,明朝都督刘挺在南原修建了关王庙。

根据文献统计,在万历援朝期间,朝鲜半岛一共修建了六座关王庙,其中汉城两座有朝鲜参与,其他四座都是明朝将士独立建成,主要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寄托,同时期待关羽保佑战争获胜,另外还有立碑记录战功等的目的。

不过,朝鲜虽然有了关王庙的“物质基础”,民间也逐渐有了关羽崇拜,但官方并没有真正自发祭祀关王庙的意愿,而真正自发祭祀关王庙的是在朝鲜光海君(1608年—1623年在位)时期。1612年,为了表示对明朝的尊重,光海君下令按照纛所的礼俗举行东南两座关王庙的祭祀,每年惊蛰与霜降日祭祀两次。“纛所祭礼”是指对蚩尤军旗举行的国家祭祀,因此朝鲜将祭祀关羽庙上升到了国家级祭典的地位。

之后,明清使臣访问朝鲜时,往往都要经过关王庙,因此关王庙就更具有国际意义。同时,随着《三国演义》在朝鲜的流行,以及关羽忠义无双的传说,也逐渐让朝鲜王朝意识到可以通过关羽庙来维护统治。于是,关羽庙至此逐渐成了朝鲜的武庙,关羽崇拜迅速向民间、向各地扩散,民间关羽信仰甚至还发展形成了关圣教。(下图,韩国首尔东庙关羽金身)

总的来说,关羽在朝鲜半岛受崇拜的程度,一度超过发源地中国,至今仍有大量信徒。究其原因,根源在于日本侵略朝鲜,明朝将士援朝之后,将关羽崇拜带到了朝鲜半岛,之后得到官方认可,并迅速在朝鲜民间扩散。而朝鲜半岛上的关羽崇拜,之所以一度超过中国,以笔者愚见,最根本的可能还是一种强权崇拜思想,以此出发,大概就能理解如今韩国很多百姓为何信奉基督教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