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仍未退休的“银幕间谍”:他有多少“邦女郎”?哪些“黑科技”武器是有可能实现的?

 James5291 2021-12-02

本 文 约 4870 字

阅 读 需 要 13 min

随着第27部007电影《无暇赴死》的上映,詹姆斯·邦德作为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银幕间谍,即将开始新的轮回。但谁能想到,这部电影不过是一位退休间谍为排解郁闷创造的“无心插柳”?

詹姆斯·邦德。来源/网络

007之父,也曾干过

作为公认的詹姆斯·邦德之父,伊恩·弗莱明所创造的人物,实际上与电影观众了解的“邦德”有着相当大的区别。伊恩·弗莱明本人在现实中曾是一位真正的“女王密探”——他在二战期间担任过英国皇家海军情报部门负责人约翰·戈弗雷少将的秘书。戈弗雷少将是一位情报大师,但他的性格甚至教养却并不适合英式上流圈子。弗莱明本人出身苏格兰金融世家,温斯顿·丘吉尔曾为弗莱明的父亲撰写讣告,而弗莱明的母亲是一位手腕通天的社交名媛,因此戈弗雷便将弗莱明作为自己与MI6、SOE甚至唐宁街的联络官。

伊恩·弗莱明,英国小说家、特工。来源/网络

与政界、外交界和情报界的广泛交流,为弗莱明的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素材。他本人并不适合作外勤情报人员,但他的策划能力却被戈弗雷发掘。英国二战期间最经典的战场谍报队,如30特遣队以及在德国占领区大量抢夺科技资料的T-特遣队都是弗莱明的杰作,同时,弗莱明有机会接触诸如弹道导弹、使用火箭发动机的喷气式战斗机等当年的“黑科技”。

弗莱明本人的间谍生涯在1945年5月突然告一段落,随后,他迅速转入《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母公司凯姆斯利报业集团。对于弗莱明为何在二战欧洲战场取得胜利时离开海军情报处,而非继续投入更为残酷的冷战前线,情报史学家有一种说法是,他在二战期间便已被苏联情报机关所熟悉。当然考虑到弗莱明不是外情情报人员,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有限。顺便说一句,去年刚刚去世的间谍小说大师约翰·勒卡雷才是真正被“剑桥五人组”等苏联间谍逼出情报行业的“倒霉蛋”。

约翰·勒卡雷,英国著名间谍作家。来源/网络

当然,弗莱明自己离开海军情报处,长期以报业海外部经理身份住在牙买加的“黄金眼”大屋,并从1952年2月开始创作第一部詹姆斯·邦德小说《皇家赌场》,也确实与冷战有关。很多人怀疑弗莱明进入凯姆斯利报业集团只不过是幌子,实际上他在继续经营二战期间构建的间谍网络。

“黄金眼”大屋这个名称,来自于二战期间弗莱明亲自策划针对西班牙的行动,日后又成为第17部007电影的标题。

《007之黄金眼》。来源/网络

弗莱明于牙买加的“半退休”生活,在1951年5月“剑桥五人组”的盖伊·伯吉斯和唐纳德·麦克林逃往苏联后被彻底颠覆。作为苏联在英国政界、尤其外交部和情报系统隐藏最深、危害性最大的间谍网,“剑桥五人组”给正在享受二战胜利光环的英国情报系统当头一棒。来自于英国上层圈子的情报和外交人才竟然是苏联特工,这直接让英国社会对MI6甚至整个情报界丧失了信心。

由于担心叛逃的盖伊·伯吉斯和唐纳德·麦克林,以及尚未暴露的金·菲尔比、安东尼·布朗特、约翰·凯恩克罗斯等人很可能已将整个英国海外情报网的秘密报告给苏联,英国不得不放弃相当一部分此前构建的间谍网络。伊恩·弗莱明从此开始将自己在情报机关积累的经验以及素材,全部投入了一个理想化英国间谍的创作中。相当一部分情报史专家认为,弗莱明将詹姆斯·邦德系列小说的创作当成一场赢回英国民众信心的“舆论战”。

冒名顶替,名扬天下

只不过,这位此后几十年代表英国情报机关的虚构间谍,竟然有一个美国人的名字。伊恩·弗莱明本人是一个优秀的观鸟爱好者,他发现手头一本《西印度群岛鸟类指南》的作者名为詹姆斯·邦德。鸟类学家邦德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但这丝毫不影响弗莱明将“詹姆斯·邦德”视为他听过的最简短有力、充满阳刚之气和盎格鲁·撒克逊传统,同时又沉闷无趣、丝毫没有浪漫情调的人名。

日后,弗莱明曾致信给鸟类学家詹姆斯·邦德,为自己取邦德之名道歉,并解释其中的原因。1964年,鸟类学家夫妇在牙买加与“詹姆斯·邦德之父”见面,弗莱明送出了一本《You Only Live Twice/雷霆谷》的签名版,并提出鸟类学家可以用伊恩·弗莱明来命名鸟类作为“报复”。虽然弗莱明的签名版小说在2008年以84000美元的价格被拍卖,但美国媒体报道,鸟类学家实际上对于自己的名字被用在间谍身上始终耿耿于怀。除了鸟类学家外,情报历史学家在2020年披露中发现,真有一位名为詹姆斯·阿尔伯特·邦德的英国特工,他曾在英国驻华沙大使馆工作。不过考虑到弗莱明本人曾是情报机构的人员,他不太可能将一位真正特工的名字写入公开发行的小说。

英文版《You Only Live Twice/雷霆谷》书影。来源/网络

不过,鸟类学家并不能作为间谍007性格和习惯的创作原型。弗莱明几乎把他间谍生涯中接触的各种人和事都塞入小说之中。

伊恩·弗莱明的哥哥彼得·弗莱明在二战期间是一位成功的情报和特种作战专家,在地中海以及中国战场服役,而在战前,彼得以记者和探险家的身份游历欧亚大陆,为英国情报界提供了了解中国尤其是伪满洲国控制区难得的素材。同时,与婚姻生活坎坷波折的伊恩不同,彼得娶了英国最早的电视明星女明星西莉亚·约翰逊为妻,一生琴瑟和谐。彼得对敌后特种作战的了解,以及伊恩·弗莱明从杜安·哈德森、迈克尔·梅森以及海军情报处同事梅林·明歇尔等人逃脱对手暗杀的故事,构成了007小说中阴谋和动作场景的基础。用弗莱明自己的话说,间谍007“是我在情报工作期间遇到的所有秘密特工和突击队员的综合体”。

需要指出的是,几乎所有被怀疑是007原型的伊恩·弗莱明老同事都选择否认。一般认为,帕特里克·达尔泽尔-乔布作为30特遣队的成员,为007提供了性格以及许多其他方面的原型。但达尔泽尔-乔布面对采访时坚称从没看过任何伊恩·弗莱明小说,同时又以自己对爱人从一而终以及从不喝酒作为证据,否认与007之间的关系。菲茨罗伊·麦克莱恩少将在二战期间曾于巴尔干战场建立了相当大的功绩,很多人怀疑007的原型之一是麦克莱恩,但少将对此极为反感。

有历史学家提出,伊恩·弗莱明的塑造的007形象在英国乃至世界都称得上是家喻户晓,但这个角色与英国传统的公务情报人员形象相差太远,以至于真正的“女王密探”们都不愿跟这个离经叛道的间谍扯上关系。

超级间谍,问题人物

事实上,007系列电影中的詹姆斯·邦德,与弗莱明笔下的间谍相比,几乎可以算“阳光大男孩”了。小说中的007酗酒、吸毒、烂赌。弗莱明自己每天大约吸食80支香烟,而詹姆斯·邦德在小说中每天要抽掉60-70支香烟。二人最喜欢的香烟都是在伦敦的格罗夫纳街的莫兰行订制的,滤嘴上印有三道金环,代表了弗莱明的海军中校军衔。

詹姆斯·邦德抽烟。来源/网络

与吸烟相比,詹姆斯·邦德对马提尼酒的喜好更为读者和观众所熟知。但根据弗莱明对英国间谍的观察,小说中的007简直是个十足的酒鬼,仅《女王密使》一书中,邦德就喝下了46杯酒,其中包括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威士忌、香槟、伏特加、白兰地、龙胆酒、杜松子酒和德国啤酒,当然还有他钟爱的由杜松子酒、伏特加、利莱酒调成的晚祷马提尼。

伊恩·弗莱明本人的婚姻和爱情生活相当复杂。弗莱明的母亲伊芙琳在丈夫于一战中阵亡后并未再嫁,但却让伊恩多了一位同母异父的兄弟。伊恩本人的自由恋爱被母亲横加干涉后,一度坚持不婚主义。但他在二战期间却与同样来自苏格兰世家的安·查特里斯有染,战后二人每年在牙买加的“黄金眼”大屋度过三个月,这段畸恋导致安在1951年与第二任丈夫罗瑟米尔勋爵离婚。1952年,伊恩·弗莱明和安奉子成婚。部分历史学家宣称弗莱明创作第一部詹姆斯·邦德小说的原因是为排解即将到来的婚姻所带来的恐慌与焦虑,同时也是为了尽快偿付安与罗瑟米尔勋爵离婚所带来的100000英镑赤字。

婚姻并没有给弗莱明带来稳固的家庭关系,安对于弗莱明的牙买加生活和小说创作表现出了反感,并将伦敦作为自己的主要落脚点。随后,安成为多位英国政客的公开情妇。弗莱明自己则与牙买加当地的望族后裔布兰奇·布莱克威尔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婚外情。布兰奇成为弗莱明在小说中创作“邦女郎”的主要模特。但弗莱明自己和部分历史学家都认为,邦女郎的原型其实是弗莱明早年的情人穆里尔·赖特。

邦女郎之一,《007》系列电影中扮演与詹姆斯·邦德有着情感纠葛的女性角色。来源/电影《007:大破天幕杀机》截图

穆里尔出身富裕家庭,从小娇生惯养,是英国最初的时装模特。她身着滑雪装和沙滩装的照片一度成为30年代英国男士们争相收藏的“圣物”。弗莱明1935年与穆里尔建立了关系,但他并不愿意涉足婚姻,以至于穆里尔·赖特的弟弟曾手持马鞭冲到弗莱明的公寓试图讨个说法。据弗莱明另一位著名的情人玛丽·帕克汉姆回忆,弗莱明在男女关系中几乎是一个单纯的掠夺者——一方面疯狂物化女性,另一方面又极度以自我为中心。随着1944年穆里尔·赖特在空袭中遇难,弗莱明终其一生都无法释怀,并专门以“美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穆里尔为蓝本创造了“邦女郎”。

邦德女郎,物化女性

事实上,弗莱明对“邦女郎”的描绘,是小说问世后最为世人所诟病的槽点之一。在弗莱明笔下,一系列拥有傲人身材的魅力女性,在第一次见到邦德时基本上身着泳装、沙滩装、浴袍甚至赤身裸体,堪称女性被物化的极致。同时,这些女性的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下,比大约30岁的邦德要年轻十岁左右。

作为一位已婚男性,弗莱明为邦德创造了一段婚姻,邦德的夫人特蕾莎被描写为意大利科西嘉犯罪组织老大的女儿,兼具美貌和财力,但自小生活动荡,男女关系混乱。顺便说一句,弗莱明笔下的“邦女郎”几乎无一例外在遇到邦德前都会碰到极为悲惨的经历,身心俱碎。只不过,现实中并不成功的婚姻让弗莱明给小说中的间谍夫人安排了去世的前夫、夭折的女儿以及在婚礼当天被子弹击中眉心的悲惨结局,这符合被婚姻和小说创作压得喘不过气来,“进入了个人和创造力衰退”的弗莱明的真实心态。最后,小说中邦德为死去的妻子报了仇,但现实中弗莱明的妻子安却远比他要长寿。

1964年8月12日,伊恩·弗莱明因心脏病发作去世。在他死后包括《金枪人》《八爪女》和《生活的日光》才得以出版。弗莱明最后的几部小说结构和文笔都不令各方满意。但他的去世却使得007系列电影在厌女和物化女性方面冲上了快车道。这一年,弗莱明在海军情报部的前同事盖伊·汉密尔顿被找来执导第三部007电影《金手指》。他与编剧理查德·迈鲍姆、保罗·德恩一起确定了影响至今的007电影架构和必有内容。邦女郎至此在电影中正式登场。

007电影《金手指》海报。来源/网络

但真正让邦女郎成为性感花瓶的是1967年的007电影《You Only Live Twice/雷霆谷》,编剧罗尔德·达尔被要求在剧本里塞入三个邦女郎:第一个“最好早点死在邦德的怀里”,第二个与邦德相爱相杀的性感恶棍,以一种不寻常的血腥方式死去,第三个活到电影结束。于是诸如谢妮娅·奥纳托普这样诡异的邪派邦女郎在日后的电影中大行其道。

相比之下,弗莱明也会描写一些颇具吸引力的敌方女间谍,但更愿意把这些人描写为拥有强大能力和独特人格的对手,而非简单被描写为有着疯狂性格的人形杀人工具。电影对邦女郎的过度物化,最终导致著名的“邦女郎诅咒”:出演007将会导致年轻女演员的戏路彻底被锁死。27部电影中,几十位邦女郎随后的职业发展证明诅咒的效果只是因人而异,但相关传言导致米妮·德赖弗和凯瑟琳·泽塔·琼斯这样的英国美人都对邦女郎的邀约敬而远之,而莫妮卡·贝鲁奇最终在50岁成为最年长的“邦女郎”,但她历来坚称自己是“邦女士”而非女郎。

莫妮卡·贝鲁奇。来源/网络

神兵利器,时不我待

邦女郎并不是007电影对007小说的唯一颠覆,相反,这类观众喜闻乐见的“重新定义”还有很多。伊恩·弗莱明作为战时英国敌后作战部队的缔造者之一,在小说中为詹姆斯·邦德创造了各种令人印象深刻的间谍工具。007电影又以此为基础,创造了观众津津乐道的Q博士。

弗莱明在第六部小说中塑造了军械专家布斯罗伊德少校的形象,这个形象以现实中住在格拉斯哥的枪械收藏专家杰弗里·布斯罗伊德命名。1956年,弗莱明接到了杰弗里·布斯罗伊德的来信,指出007小说在武器细节上有颇多瑕疵,尤其是弗莱明最初邦德挑选的0.25英寸口径贝雷塔418完全是一支“女人枪”。随后,弗莱明便将杰弗里·布斯罗伊德作为枪械顾问,开始向他讨教应该给不同人物选择何种武器。弗莱明去世后出版的《金枪人》得名与小说中大反派弗朗西斯科·斯卡拉曼加使用的0.45英寸镀金左轮手枪和隐藏的金质袖珍手枪。左轮手枪是杰弗里·布斯罗伊德为007设计的武器,其理由是左轮手枪不至于卡壳,且像苏制纳甘手枪的设计也可以保证在安装消声器后有比较优秀的隐蔽性。

伊恩·弗莱明坚持,邦德必须使用半自动手枪,最终布斯罗伊德推荐了沃尔特PPK手枪。随后邦德与PPK彻底绑在了一起,其影响力直接导致PPK在现实中的销量暴增。弗莱明对此十分满意,在小说中将布斯罗伊德描写为向007发枪的军官,并“授予”其少校军衔。

PPK手枪与邦德。来源/网络

作为一名前情报机关人员,弗莱明对007小说中的细节设计异常认真。1957年,他甚至专门写信给时任劳斯莱斯董事长的惠特尼·斯特赖特,打听劳斯莱斯是否有性能介于宾利欧陆和福特雷鸟之间的新车。在此之前,邦德在小说中驾驶过宾利R系列欧陆采用1954年7月前生产的4.5升发动机,这些细节使得007书迷们基本可以确定邦德在小说中的座驾的生产时间。

二战末期,弗莱明作为特遣队的领导者参与了抢夺德国末日科技的行动。他是英国情报机构中少数对V-2导弹拥有较深了解的人之一。在国内翻译成《太空城》的1955年第三部007小说中,弗莱明结合当时尚在研发的“蓝色条纹”核导弹与V-2导弹创造了名为“追月者”的核导弹,并且通过为其装备采用含铌耐高温合金的方式保证新型导弹的射程远超过V-2。只不过弗莱明的严谨到了电影人手中被付之东流。1979年的007电影《太空城》虽然继承了“追月者”的小说标题,却将整个情节彻底扭曲成一场外太空的阴谋大战。电影对小说情节的彻底颠覆,主要是考虑到70年代末西方正处于电影《星球大战》带来的狂热中,让詹姆斯·邦德上太空成了保证票房的最好手段。

《007之太空城》。来源/网络

当然,弗莱明自己也曾创造过一些并不存在的间谍武器。第二部007电影《来自俄罗斯的爱》中出现了整个007系列中最经典的近战武器——鞋刀。这是一种隐藏在皮鞋中的半英寸细刃,表面涂有河豚毒素,平时藏在鞋底中,使用前触动鞋上的按钮弹出刀刃。1963年第二部007电影上映让鞋刀成为此后间谍电影中常见的暗杀武器,时至今日已经衍生出不同版本。但事实上,弗莱明原本计划在第五部小说《来自俄罗斯的爱》中彻底终结邦德和整个小说系列,但小说太过成功,又不得不在第六部小说《诺博士》中通过解毒河豚毒素来解释邦德为何没有死亡,又通过加入布斯罗伊德少校和007配枪PPK等方式吸引读者。

那么鞋刀是否真实存在过呢?答案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电影中鞋刀的厚度和弹出设计,几乎决定了它不可能藏在男士皮鞋的鞋底之中。二战期间,英国的SOE曾研发过隐藏在鞋跟两侧的勾刀。这种勾刀的首要任务不是杀人,而是用来切断绑住脚踝的绳索,属于间谍脱身的小工具。CIA的前身美国战略情报局则选择在皮鞋的鞋垫上做文章,将薄刃藏于其中。007电影中后来还出现过藏在鞋跟中的手刺匕首。

鞋刀实际上是007小说和电影中反派的武器,但2002年《择日再死》中再次让鞋刀以及在70年代看来极具科幻感的喷气背包重新出现在Q部门的实验室里。弗莱明最初创造Q部门时,只不过是重复英国SOE在战争年代真实存在的、由查尔斯·弗雷泽-史密斯“Q-设备”制造的部门。查尔斯·弗雷泽-史密斯领导的部门是SOE的第15分部,主要任务是发明和制造旨在帮助战俘的脱逃工具以及帮助SOE间谍收集情报的各种间谍工具,例如隐藏在香烟盒和打火机中的微型相机、装有胶卷的剃须刀、装有地图和锯刃的梳子、装有地图的铅笔、装有指南针的钢笔、兼作绞索或线锯的鞋带、用于携带秘密文件的石棉瓦管道等等。“Q-设备”的Q源于两次大战中英国海军打击德国潜艇的伪装诱饵船Q船,最初,Q指这些伪装船的母港皇后港,但久而久之,Q在海军和情报系统中有了伪装的含义。

当然,最初007电影中出现的Q部门小发明还是以伊恩·弗莱明的创造为基础。弗莱明小说中出现的间谍工具几乎都是真实存在,或者有原型的。这点也算是007电影坚持至今的一个好传统,各种现实中出现的武器,小到轻武器,大到旋翼机、虎式直升机以及坦克,甚至是海军的潜艇,都可以出镜参演电影。但随着1964年弗莱明去世,007电影的创造力开始越来越天马行空。激光武器、空间站和作战卫星以及超级核潜艇纷纷成为电影中抓人眼球的噱头。进入21世纪后,纳米和量子技术等最新科技纷纷在007电影中大显神通,但这被部分评论家视为007创作团队感到在众多间谍电影围攻下时不我待,不得不下力气改造电影内容和结构的证据。

不过,很多007装备却逐渐成为现实。例如《择日再死》中出现了能够通过融入背景做到视觉隐身的汽车表面装甲,如今已经成为陆军强国伪装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英国BAE公司此前曾在防务展上展示具备红外拟态功能的表面装甲,也许未来武器彻底融入背景也会成为现实。

007中隐形车。来源/网络

冷战产物,未来难测

与Q部门需要与时俱进类似,007本身的文化内核在弗莱明去世后迅速发生异化。情报史专家大多认为,弗莱明在创造詹姆斯·邦德时,有意识地针对“剑桥五人组”曝光给英国情报机关带来的舆论灾难,将邦德塑造为一个具有老派英国人风格,极具男性魅力的硬汉形象。同时,为了让民众对间谍工作产生正面幻想,弗莱明在衣食住行的描写上下了不少功夫。战后,英国仍然实行食物配给制,弗莱明便让邦德在出国执行任务时遍尝各地美食。同时包括007上级M先生在内的情报机构人员,在小说中过着典型英国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同时又拿着与生活水平极不相称的低廉薪水。这些或多或少欺骗了读者,让人对间谍的工作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望。

詹姆斯·邦德。来源/网络

而冷战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007的小说。苏联被弗莱明描写为冷酷而可怕的敌人,例如《金枪客》小说中,弗朗西斯科·斯卡拉曼加成为替苏联向西方倾销毒品的代理人。而小说中美英的叛徒总能对007乃至整个西方造成巨大的伤害,这些都可以视为潜移默化的说教。

007电影基于各种考虑,一方面放大小说中原有的英美合作情节,另一方面对苏联的情报人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柔化。克格勃的将军甚至可以是相对理智的人物代表,这些都与冷战时期美苏之间关系的演化直接相关。

随着冷战结束,007确实迎来了混沌期。与英美的情报机关现实问题相对应,007在面对恐怖主义、毒品等非传统安全因素新威胁时表现出了明显的疲态,而观众对于长期一成不变的007风格和模式也出现了审美疲劳。随着《无暇赴死》让一代007落幕,下面这位老间谍要怎么把大戏唱下去,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END

作者丨白孟宸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王用鑫

排版 | 薛梦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