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林党争在清初的余绪

 芸斋窗下 2021-12-02

东林党的斗天斗地,怼风怼空气,基本上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有所了解。东林党人有多牛,看看东林党争的定义就知道了。何谓“东林党争”?东林党争,指明末东林党与其他政坛朋党派别之间的争斗。

这其他派别,就显示了东林党的强大,基本上就是谁上台,就不服谁;谁干事(不论好坏),就怼谁。在东林党之外,还有浙党、齐党、楚党、昆党、宣党等,东林党争几乎是东林党与全国朋党集团之争。东林党得势时期为明末崇祯帝时期,崇祯帝即位后大肆追捕阉党并任用东林党人。

东林党有着极强的道德标准,他们能找出社会上的问题,但是从未有找出解决的办法,美国学者对于东林党的评价是“他们是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但不是一个改革政治的士大夫团体。”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野时不服不忿,轮到他们掌权,就是两眼一抹黑,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内部倾轧,他们的道德标准呢,大部分不对内,严于律人,宽于待己,仗义多是屠狗辈,投降多是东林人。所以理所当然,加入满清大家庭的东林党人不在少数,所以清初的东林党争也十分厉害。

从清兵入关一开始,作为一个人数少,文化比较落后民族—满族,内部必然也有矛盾和斗争,再加上面对广大汉族和其他各民族人民的反抗,除一方面采取武装镇压的高压手段外,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尽量推行吸收、利用、限制广大汉族官绅士人共同合作的政策,以达到清朝统治中国的长治久安的目的。

清廷初期使用大量明末遗臣,因此清朝初年一直都还有明末党争的阴影,仍是“南北各亲其亲,各友其友” ,如顺治时期冯诠与陈名夏的北党与南党之争,冯诠原是依附魏忠贤的阉党,而陈名夏是东林党之后。陈名夏作为南党的首领,“所推毂南人甚众,取忌于北”。清初大量延用明朝旧宦,明末党争的弊端在清初政局立即反映。

顺治二年(1645年)七月,浙江御史吴达上疏弹劾阉党余孽冯铨及其党羽孙之獬等,给事中许作梅、庄宪祖等纷纷上疏支持吴达。多尔衮最初未表态,终于决定支持冯铨一派,公开申斥龚鼎孳,并将李森先革职。孙之獬也被革职,永不叙用。第一个回合冯党胜,东林党败北。

这里首先得介绍下,双方的大佬,排面人物。冯铨,明万历进士,授检讨。天启五年(1625),谄事魏忠贤,以礼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不久即晋尚书,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次年因得罪崔呈秀而被罢免。崇祯初以谄事魏忠贤,赎徙为民。顺治元年(1644年)降清,令以大学士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次年,授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顺治十三年(1656年),加太保致仕,仍留备顾问。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设内阁,命以原衔兼中和殿大学士。

陈名夏,明崇祯十六年(1643)杨廷鉴榜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复社名士。授翰林院修撰,官至户兵二科都给事中。陈名夏好诗文,曾在山东、河北等地游学。喜结天下名士,为诸生时已名重天下。北京城破前十天,陈名夏建议召集山东义勇救援京师。京城陷落之日,上吊自杀未果。王姓山西秀才力荐名夏加入大顺政权,入弘文馆(翰林院)。福王继位时,因降李自成定入从贼案。顺治二年(1645),归顺清廷,以王文奎推荐,恢复原官,旋擢吏部左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累官秘书院大学士。以徇私植党,滥用匪人。

这两位的履历都不光鲜,冯铨热衷功名,在被赎徙为民后,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清军入关,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以书信召冯铨入朝,他接到书信就马上赶到。

陈名夏更是坐实了“清流”之名,又是建议救援京师,又是自杀,当然均是口号,都未成型,然后就是精彩的投机表演,数易其主,反复跳墙。陈名夏在政治上颇善投机,初到清廷就曾经大胆劝说多尔衮篡位,虽遭拒绝,却也因此受到多尔衮的青睐,被破格任命为吏部侍郎兼侍读学士。

有人说他是因“只须留头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矣!”此话而死,没错但也不全对,他是死于这句话的构陷,而不是死于他的政治主张。顺治十一年(1654)二月,福临一时兴起,甚至将明朝的朝服从内廷拿到了内院,向大臣们展示,众人都说好,而福临当时竟然没有反驳。于是陈名夏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向宁完我说:“只须留头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矣!”陈名夏何以会对宁完我说这几话,实在匪夷所思,仿佛他不知道宁完我与他嫌隙颇深,反而要自授其柄,自己找死一样。

不到一个月,顺治十三年(1656)三月初一,宁完我发难了,劾疏很长,列陈名夏行事叵测、结党营私、纵子行贿等多条罪款。顺治十一年(1654),以多尔衮追论谋逆,为宁完我所弹劾,与刘正宗共证陈名夏揽权市恩欺罔罪,被劾论死。

死了一个陈名夏,还有千万个“胡汉三”,清朝的东林党争并没有结束,反而愈演愈烈,并渐渐转化为南北党争,在康熙朝也掀起了一些风波。

直到康熙晚年,因皇太子再立再废,诸皇子各自立党,殆成敌国之势。康熙为此大伤脑筋,最后二十年间寝食不安,心身体力为之折磨消耗殆尽。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老臣王掞(江苏太仓人)眼见皇储久空,皇上忧伤,遂与御史陈嘉猷等八人上书,共同请求早立太子,王拔等几得重罪。康熙六十年(1721年),即康熙逝世的前一年,王掞揣想康熙之意,又同御史朱天保、柴谦等十三人力请复立废太子胤礽为皇太子。康熙大怒,责其沽名树党,祸几不测,王掞以年老免充军,仍命其子詹事王奕清与十三御史同赴西台效力。至此,南北党局稍结。

为什么清朝的东林党争,并未像明朝一样震动国本的激烈,反而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未对朝局和社稷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呢?康熙时,党争与满族权贵内部矛盾纠缠在一起,康熙时期的朋党主要有鳌拜党、明珠党、索额图党、皇子党等。康熙帝深知党争之害,但鉴于满汉之间的矛盾,却也不加以整顿,他与满人贵族谈话总称汉人官员为“蛮子”,甚至骂道:“蛮子哪有一个好人!”

从这里就可见一斑,在清朝国事日渐崩坏之前,清政府中的汉大臣并未受到重用,并且往往没有掌握实权,当权者对汉大臣很不放心,重用汉臣更多的是一种口号、一种宣传、一种态度,而内心是鄙夷和不信任。实际权力还是在清贵族的手中,所以皇帝并不会加以整顿,反而是纵容,以让这种争斗起到牵制和制约清贵族的作用,一旦失去了作用,就会被轻而易举的清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