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们这么忙,却还没有摆脱贫穷?穷忙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锴哥的世界 2021-12-02

锴哥的世界

去年3月,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冲上了热搜,而这个项目的网站页面上,发起人这样写到“什么是996.ICU?工作996,生病ICU。”

996.ICU讽刺的是那些过度加班,工作从早上9点开始,直到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的现象,而这样过度的加班是以身体健康为代价的。

这个网站短时间内迎来了无数人的点赞与支持。4月,人民日报还针对“996工作制”发表了评论文章《强制加班不应成为企业文化》。

1

回顾近百年人类科技发展史,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最大变化是生产力的提高。

在现代科技所制造出来的工具帮助下,我们可以用3个小时就完成原本需要花费1天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可悲的是,我们的双手、我们的时间仍然没有得到解放,相比以往,我们好像越来越忙了。

纵观人类发展史,在狩猎时代,人们的工作节奏通常是狩猎两三天,然后休息两三天;而到了农耕时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则是我们祖先的常态。

然而进入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绝大多数人平均每天需要工作12个小时,每周至少工作60个小时,远超正常的每天8小时。

甚至,某些人还被要求全天24小时随时在线。

社会学家郑也夫曾说过:“这是一个千年未遇的大时代,大家的温饱都解决了,可是我们却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焦虑,这太不可思议了......”

1930年,经济学家凯恩斯说道“100年后(即2030年),人类会因为无所事事而烦恼”。

然而,如今看来,这一言论是不现实的,别说能够做到无所事事,只要能正常的朝九晚五,相信很多人都能从梦中笑着醒来了。

事实上,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变化之一是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这意味着在上个世纪原本需要一天才能完成的工作,我们现在可以用半天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而诡异的是,据调查显示,美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出现过短暂的工作时间减少外,至今,人们的工作时间正逐渐延长。

不仅是美国,与上一辈人相比,工作时间延长,还出现在日本、中国、印度、泰国等国家。

在我国,996几乎成为人们的工作常态。

另外,忙是一回事,更令人不解的是仍然有很多人的收入仅仅足够日常的生活开销,或许稍有盈余。

但面对高昂的房价,这些少许的盈余那就不足为谈了。

2

近几年,新媒体兴起,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关注了一些媒体大号,看他们的文章,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种忽然觉得月入过万甚至年入百万的人很常见的感觉。

每次看完,都有一种焦虑感、紧迫感,甚至挫折感。然而,与这些通过制造焦虑割韭菜的媒体大号相比,更为真实的一面是,在中国,大多数人的收入都处于被平均的状态。

那么,我国真实的收入水平是怎样子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上半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66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5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069元,也就是说,农村居民,今年上半年每个月可支配收入仅为1300多元。

这才是大多数的真实收入水平。

这显得很不合理,不是吗?

忙就算了,为什么还没有摆脱穷。

当然,对于贫穷的定义,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如果按照世界银行在2015年宣布的标准,那么贫困线就是每人每天生活支出仅1.9美元,也就是人民币13元。

不过,在房价高昂、物价也较高的一二线城市生活的小伙伴,相信没有人会觉得月入5/6千就属于富有的状态了,更何况还有很多是5千以下的,每月除去衣食住行的花费外,所剩不多。

回到最初的问题上,为什么我们这么忙,但还没有摆脱贫穷呢?

第一、反生产力效应告诉我们,技术的发展不一定能省时。

正常来说,科技的发展,工具的发明,主要是为了帮助我们提高效率的,但是事实上,很多科技看起来虽然省时省钱省力,但在进行全面的成本效益分析后,你会发现其实一点都不省。

这种现象,澳大利亚的一名哲学家 Ivan Illich将其称之为“反生产力”。用来指那些发明的工具,本来是为了提高效率;但越往后,却发现越阻碍效率。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

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不少这样的现象。

比如,PPT的出现,本来是为了帮助表达,然而到了现在,你会发现,用在PPT美化上的时间远远比思考和撰写内容要多。

导致了原本我们只要一个小时通过一份简单的手稿就能完成的任务,却要花费一天的时间来做PPT。

甚至不知何时起,PPT做的漂亮与否成为了职场加分项,而不是核心的逻辑表达能力。

又比如,手机的出现,既是为了方便我们与亲朋好友等异地沟通的,也是为了方便我们查阅资料以及学习的。

然而,你会发现,无论上班,还是下班,手机都成为了与工作连接的一部机器,随时随地,你都可能收到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

此外,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少了,有时候,明明对方就坐在对面,只要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问题,却要通过手机花费长时间用一大段文字去表述。

这就是“反生产力”现象。

我们原本期待能够帮助提高效率的工具,最终却导致我们的边界也被打破,吞噬了我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第二、“内卷化”导致的激烈竞争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这么一段对话,中央电视台记者曾到陕北采访一个放羊的男孩,留下这样一段经典对话:

“为什么要放羊?”

“为了卖钱。”

“卖钱做什么?”

“娶媳妇。”

“娶媳妇做什么呢?”

“生孩子。”

“生孩子为什么?”

“放羊。”

这就是“内卷化”的经典解释。

“内卷化”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末,一位名为利福德·盖尔茨的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无突变式的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长期以来,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的自我重复。

换句话说就是陷入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简单重复地干同样一件事情,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

内卷化是导致我们穷忙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加班现象越来越普遍与内卷化有分不开的关系。

这又怎么理解呢?

比如,在一个团队里,每个人的工资水平差不多,大家都准时上班,每天工作8小时,准时下班。

其中有一位想多赚点,于是开始每天加班一小时,并且在老板面前永远表现出自己可以为工作牺牲一切的态度。

这些老板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跟大家宣布,以后的工资要根据每个人的表现来发放。

于是,这位积极的员工每月能多拿点,然而,老板绝对是不会拿超出原本的总工资预算的钱去作为奖金发放的,所以,这意味着其他人都只能少拿了。

无奈,为了保证原来的收入不减少,其他员工只能效仿,最后,变成了你追我赶,而实际上,这样的竞争导致了我们的收入下降了。

所以,薛老师曾在奇葩说里说过一句很现实的话“让你996的不是你的老板,而是其他愿意996的人。”

第三,商家制造的“消费陷阱”让很多人深陷其中!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到过“生活要过得精致”“生活要有仪式感”的言论。

又或者,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广告“你的同龄人都考了XXX证了,你再不考就要落伍了”“30天考XXX证,月薪过万不是梦”等等。

又比如,已经有小孩的家长,会听到某某小孩都上了补习班,你家小孩再不去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每次听到这些,是不是都会有一种焦虑感和紧迫感呢?

并且一不小心就冲动消费了。

这些都是商家所制造的“消费陷阱”。

而且,我们往往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容易掉进这些“陷阱”之中。

在网上,曾有网友评论道

“明明我们早就解决了温饱问题,却一直陷入商人给我们布置的消费陷阱中,好似我们的思想,不是由我们控制的,而是由周围的环境以及更高层的思维所控制的……”

《饱食穷民》这本书中也讲述了大量的真实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很多人拼命加班赚钱,却永远跟不上自己的欲望增长,最终陷入穷忙的状态之中的故事。

第四,风险意识的缺乏!

比如在健康方面,有一句比较流行的话叫“一病穷三代”。

虽然这话或许有点夸张,但也的确存在很多因为治病,花光积蓄的案例。

事实上,如果能够定期体检,很多疾病是能够早期发现的,而相信大家都知道早期和晚期治疗,所需的费用,以及治疗效果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比如癌症,如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很多都是能够治愈的,并且所需要的费用并不高,而晚期,则只能通过各种手段尽可能延长生命,而且需要高昂的治疗费用。

另外,给自己买健康险也是一种风险的防范。

当然,不是说让你一定要买保险,而主要表达的是要有风险意识。

而这风险意识,也不仅仅是在健康方面,还包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工作上,如果只是日复一日干着重复的事情,不思变,说不定哪一天企业裁员,自己就首当其冲了。

而如果在空闲时间里好好学习多一门技能或者在本领域继续深耕,那么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可以保证的是自己将不会是第一批“被优化”裁掉的人。

在21世纪的社会,每个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却又不孤立。在社会上生存,必定免不了面临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挑战和诱惑,很多时候,如何正确处理来自环境中的影响,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你的内心真正追求的是什么?该如何直视自己内心的欲望?为什么会陷入穷忙中?又该如何摆脱?你缺的是毅力,还是自律,亦或是其它,如果不想清楚这些,最后,我们很可能会像是一个陀螺,在欲望和泡影中永不停息的旋转。

参考资料:

虎嗅:穷就算了,为啥我们还越来越忙?

B站:国内工资真相!来看看你的收入在哪层?

国家统计局:2020年上半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