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忆佳人

 其实斋啡几好饮 2021-12-02

(一)

说起端午节的由来,如今只要稍稍上过几年学的人,大概都能讲出个大同小异的故事来。

这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一个叫屈原的男子,自投汨罗江而亡。由于他很爱国,很忠贞,附近的老百姓都很敬重他,生怕他的遗体会被鱼虾所食,就纷纷荡舟湖上,将包好的粽子扔进江中,李代桃僵。

于是我们就有了端午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二)

这个故事广为流传,几乎快成了事实,但靠不靠谱,明眼人一看便知。

端午的来龙去脉虽难考证清楚,但至少可以确定,它与屈原,又或与介之推、伍子胥、勾践等,都毫无关系。这类说法,不过只是民间附会而已,各地都想拿自己地方上的名人说事。

那端午究竟是用来干嘛的呢?一言以蔽之,那就是驱邪禳灾。

(三)

汉朝以来,不少文献都有记载,(农历)五月在民间一直被称为“恶月”,几乎诸事不宜,禁忌多多。

这种说法也许是受到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五月是恶月,五日就应是恶日,那么五月初五,自然就是一年当中最坏的日子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古时人们发现夏至之后,昼渐短,夜渐长,阴盛而阳衰,于是心生畏惧)。

而五月初五作为民俗节日,再演变为端午节,早在魏晋年间,应该就已成型,但直到唐朝才开始广泛流行。至于其中的许多禁忌,却要直到近代才逐渐消失。

(四)

于是在这一天,人们都要在门口挂一束艾草,或是菖蒲,要喝雄黄酒,要在手上系五彩丝线,通通都是为了驱邪之用。

就连划龙舟也是。江绍原先生《端午竞渡本意考》中说:

划船直奔下游,烧祭品,把酒倒入江里搞仪式,诅咒一切灾害、瘟疫、妖孽,煞是热闹。竞渡完后,人和船还是要回来的,可回程的景象却和竞渡恰成对照:也不张旗,也不打鼓,偷偷把船划回来,拖上高岸,还要拿东西盖住。今年的事就算完了,再搞就要等来年了。如果有人生病,还会用纸做成龙舟的样子,拿到水边烧了。

龙舟也许原本就不存在龙的意象,只是用船把象征灾祸的东西送走,最后可能连船一起烧掉。这倒也并非中国独创,很多古代文明都有类似这种风俗,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五)

我住的这个村,有一条河涌。每年端午前,村里的青壮男子们便会统一队服,集结于舟上,晚晚练习,鼓声喧天,号子齐整。待端午这天,便要和邻近村的龙舟队一较高下。

无奈今年又因疫情而中断。没有热闹可凑,自然还是要读书取乐。端午佳节,读什么最佳呢?屈原的《离骚》么?

不,当然还是得读《边城》。很抱歉,写到这,才忽然想起来要点个题。

(六)

所谓佳人,你晓得的,我说的当然就是翠翠。

翠翠初遇英俊风趣的老二傩送,正正是在端午佳节,她进城看龙舟比赛之时。而翠翠遇见老大天保,则是在那一年后,仍是端午。

两兄弟都对翠翠情根深种,不能自拔。又到第三年端午,老大求亲未果,“车路”不通。老二得知后,亦同老大表明心志,说他不要“碾坊”,也要“渡船”。

淳朴的兄弟俩就决定都走“马路”,以唱山歌的方式,公平竞争,看看谁能打动翠翠芳心。

(七)

但原定三年六个月的山歌比赛,只一晚,便结束了。哥哥一听弟弟歌声,心里便知自己没戏,于是便远走他乡。

谁知,老大路上不幸遇到险滩,葬身激流之中,尸骨无存。

老二深感内疚,悔恨不迭,加上种种误会,最终他也放弃了翠翠,和父亲闹掰,选择自我放逐,坐船离乡。

不久后,相依为命的爷爷带着许多秘密,遗憾离开人世。而翠翠终于也都明白了这一切的前因后果。从头到尾,她喜欢的,只有老二,可惜爷爷并不晓得,老二亦未能确认。

(八)

然而她又能怎么办呢?

只好继续守在渡口,继续拉船,把一个个日子过下去,怀抱着希望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到此结束,翠翠的未来究竟如何,谁也不清楚。只是我一想到,端午所象征的恶月恶日,便觉得这出悲剧,似乎也就情有可原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