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向未来,教师该如何提升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育人能力?

 云天一鹤757 2021-12-02
本文整理自罗滨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届课堂教学研讨会暨高质量初中教育发展研讨会上的主旨报告

Image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罗滨
本文共3698字,仔细阅读需10分钟

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在第41届大会上面向全球发布了《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的报告,探讨和展望面向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
 
报告指出,世界正处在一个新的转折点,加剧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资源利用超越地球边界、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给教育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Image


教育作为解决世界不平等现象的重要支点,承载着人类的美好期许,需要回应关于重新构想“为何学、怎样学、学什么、哪儿学和何时学”的迫切需求。
 
基于工作的思考和实践,我从三个方面跟大家分享。

Image


学会学习: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对于学生来讲什么最重要呢?我们国家的育人目标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升级为核心素养。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特别需要关注的就是如何培养学生拥有超越知识和技能的素养。
 
它包括人性的善良、知道感恩和拥有幸福的能力;要保持好奇心,充满激情地工作和生活,对于社会的变化也能够主动适应;要拥有积极的态度、敢于探索、能够做出贡献;特别是要有坚毅的品格、面对困难时的不断探索以及接纳不确定性。
 
对于这样的孩子,他的成长有了老师的鼓励和帮助,才能逐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就使得他们在学习当中,在学会的基础上,会学、爱学,这样的兴趣才是持久的、浓厚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兴趣。

Image


提升课程育人能力,教师要从四方面入手

学生怎样才能具备这样的素养?教师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不同时期老师的做法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1

学习要素多元

以往知识为本的教学是统一授课的集体教学模式。对于双基来讲,老师是讲授、教练,讲明白、勤辅导就是最好的老师。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要素是教师、教材和教室。
 
而核心素养背景下以学生为本的深度学习,更加强调五育融合。最重要的要素是学生,然后是老师、多样态的资源、学习空间,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要关注的。

Image

 

2

学习空间升级

学生是沉浸于学习空间中学习和成长的。学习空间升级包括传统的教室空间,它可以由固定座位的秧田式转化为因需可以组合的物理空间。

再就是创设新颖的虚拟空间。它可以帮助学生广泛地链接其他学校、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的同学和信息。

还特别需要营造出和谐的人文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学生的学习是自由放松的。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是平等的、互相研讨、互相激发的。
 
当然,还有真实的社会生活空间。包括家庭关系、社会关系。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空间。

Image


3

学习内容的单元组织


学习内容是教材和相应素材基于课标的共同组合,需要一定的系统性和结构性。我们在学科内要倡导大概念统整下的问题解决式教学,目标统整、内容统合。教师要进行单元的设计,课时的分配。最重要的是,学生要经历完整的做事过程。
 
除了学科以内,还需要跨学科的内容整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在内容的组织上是以学科内容为线索,学生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和合作式的学习。

Image


4

学习过程任务化


首先要阐明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学习是要付出努力的,不都是快乐的,快乐有时是延后的,有时还是艰苦的。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是主体,进行基于项目、探究、问题的学习。而老师是主导,要精心地设计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经历有逻辑的实践活动之后,他就会得到成长。
 
对于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的设定,我们基本的逻辑是希望学生获得什么样的素养,设计的这个任务就需要具备这些素养才能完成。如果学生不具备这些素养,他怎么样来完成呢?那就需要学习、讨论,想办法来完成任务,完成了任务就获得了素养。

Image

因此,未来的学习是多样化、互动型、应用型、合作型、可选择的学习。未来学校应该是学生的学习中心,它具有这样五个鲜明的学习特点:
第一是链接真实世界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体验。

第二是通过技术实现的学习: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第三是穿越学科边界的学习: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学习。

第四是穿越校际边界的学习:学习资源共享、学习经验共享。

第五是穿越年级的共同体学习:混龄学习,协作、交往、调节 。在这个过程当中的,学生除了获得学科知识与方法技能以外,社会与情感力也得到了发展。
对于教师来说,要进一步的明确课程育人的理念,发挥每个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学科育人价值,深刻地理解学科核心素养,读懂理解学生学习特点,在这些基础上再整体设计组织学生学习。
 

提升课程育人能力,教师该如何教研?

教研有导航、连通、转化的作用,关键在“研”和“转”。它可以把政府文件由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转化到老师的课堂;可以把教育理论转化成教育实践;可以把一些地区老师们的先进经验转化成本土实践;更可以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搭建桥梁,这就是教研独特的专业功能。
 
教师的课程育人能力要得到发展,教研就是强有力的专业支撑。如何赋能教师,目前常用的有五种策略。
 
首先是通过组织活力来赋能。在我国有五级教研,从国家级的教研一直到校本教研,每一级的教研活力强,老师受益就大。

Image


第二是通过项目研究来赋能。把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变成专题,然后通过研究、实践来解决问题,之后再反思、改进。通过这样一个又一个的闭环,不断地进行迭代,最终老师得以发展。
 
第三是通过同伴互助来赋能。备课组、教研组进行常态化校本教研,包括学科内的和跨学科的。
 
第四是通过链接转化来赋能。链接转化是指校际之间和地区之间的交流。老师们需要有能稳定交流和研讨的平台,一起来探讨当前改革的思考和实践,解决困惑。

Image


第五是通过成果的提炼来赋能。教师只有通过把研究型的实践成果进行理性、有逻辑的表达,才会让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

举例来说,我做了教研之后,对教学就有了更深度的思考,但是这些思考其实是在发展当中的。比如说在2018年我写过一篇文章,叫“什么课算是一节好课?”在这篇文章里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了好课的标准。

Image


从学习内容来看,应该是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
 
从学习结果来看,学生要收获学科知识和技能,更要在学科思想方法上迁移所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即“学会”和“会学”上有进步。
 
从学习过程来看,教师讲授的基本要求是内容清断、有条理、表达逻辑严密,情感积极投入、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但更好的是让学生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具体的任务。学生是主动学习者,有分析、预测、设计方案、动手实践、评价、质疑、表达观点等行为,有一定思维容量,可以进一步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Image


从学习感受来看,是学生听了还想听,不愿意下课的课。学生往往经历了困难,解决了问题,完成了任务,成功的喜悦才会更强烈。
 
不过“好课”重要的标准是学生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有多少学生有收获。这个的标准是动态发展的。
 
但对于实践来讲,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够有这样的好课。于是再往下思考,好课需要有好的学习设计和实施,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来说。

Image


 
一是要有好的情境素材。将学习内容和真实生活关联起来,能造成认知冲突,挑战学生的认识角度。凡是针对学生认识障碍、需要理清认识思路的素材都是好的素材。
 
二是要有好的驱动任务。有价值的学习任务--为什么?怎么办?思路性、关系性的任务是好的任务。
 
三是要有好的学习活动。思考、研讨、探究,概括、分析、解释,预测、设计、评价,建构模型等,凡有利于学生主动、深度参与课堂活动都是好的学习活动。

Image


四是要有好的教师行为。连续追问、证据反驳、思路外显、教练指导、搭设支架、引导启发、对认识方式评价、模型化,这些行为有利于学生深度参与学习,有利于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是好的教师行为
 
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学生被触动、被激发、学生的成长有增值,就是好课。
 
无论是教学还是教研,它实际上都是在实践当中不断地通过循证进行优化和改进。
 

Image


面向未来,教研的供给侧改革关键就是赋能教师。我们要努力用高品质的教研来支撑高质量的教学,这样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教研的未来行动指向循证教研,我们要把日常比较多的研讨转化成真正的研究,“研”主要是研究,研讨是“研”其中的一部分。“研”的目标指向是教师课程育人能力的提升,是在实践当中,基于证据进行教研的优化和老师课堂教学的改进。这是我们未来教研的方向。

作者 | 罗滨

编辑 | 喻林娅

统筹 | 孙习涵

版权说明
本文为思维智汇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