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都能做到「曾经不敢想」的事

 小猫倩倩 2021-12-02

喵~大家周四好呀。

上周六,讲战略的王铁民老师在课上让大家讨论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这样的:

大家可以先在小组讨论中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选取一些同学代表小组发言(其实就是拼举手的速度):

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同学,在公司从事品牌营销工作,她给到的方案是分三个方向来调研:调研市场环境,看看市场环境现在是什么样的情形,这家门店周围的餐厅都在卖什么产品;调研用户,看用户最喜欢什么样的产品,就让这家门店多销售这一类产品;内部调研,看看现在的成本结构有没有可以优化的地方,再根据内部调研数据进行调整。

后排有一位同学,从事财务相关工作,他给到的方案是:由于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 投资净收益。因此可以不用改变经营策略,只需要调节财务报表的数据,就可以把净利润做到增加18%。

我看到这个案例,第一眼注意到的关键词是“连锁集团”,然后马上想到了麦当劳的模式。大概就是,麦当劳会对门店进行分类,例如北上广中心交通枢纽的麦当劳门店,这种算是一类;二线城市核心区域shoppingmall里的门店,这算是一类。我的想法是,既然这是一家“中式快餐集团”,那肯定不止一家门店。这个店主接到“要提高18%”的任务,完全可以去找一个同类别的、做的非常棒的另一家门店。然后接下来直接找到那家店的店长(反正都是同一集团的同事嘛),去向他们店铺学习,看他们哪里做的非常出色,直接copy过来就行了。

发现了吗?

虽然这只是一个课堂上的案例,并不是实际工作情境,但我们每个人给到的回答,呈现的都是我们在工作中习惯的思维模式。

第一位同学,负责品牌营销策划,所以她习惯从大而宏观的面上提建议。因为她在日常工作中通常是甲方的角色,把目标分解到不同的方面,然后交给供应商来完成就可以啦,不需要知道具体怎么执行的细节。

第二位同学,从事财务工作,所以他下意识的想法是“调报表数据”,而不是真的生产经营。

我是创业者,我们开拓任何新业务线、评估当前业务是否有改进空间,做的第一件事都是——找对标。找到同行业中做的最好的前几家公司,去跟他们相关业务负责人建立连接,学习取经。在测试新业务初期,也是先模仿那些优秀公司已经跑通、被市场检验过的模式,等MVP验证通过了才会开始着手优化细节。

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惯性思维作答。

想起丁老师11月在亮心课堂上对我们说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是自己思维的囚徒,打开囚徒镣铐的钥匙就在你自己的手中。”

我对此深以为然。

关注我比较早的喵粉们应该知道,我在一年前还是一名非常严重的“社恐”患者,而且社恐了二十多年。直到去年才撕掉这个标签,当时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超详细的面试复盘:一个社恐患者的自我突破

喏,发布“一个社恐患者的自我突破”这篇文章的时候,是2020年的9月,到现在也就才刚刚过了一年。但是,今年新结交的朋友,我跟他们说起自己“一年前还是一名社恐患者”,大家都表示不信。他们说“你距离社交牛逼症只有一步之遥,怎么可能是社恐呢?”

我最近经常鼓励以前做自媒体的时候认识的那些朋友们,鼓励他们走出家门,主动撕掉“社恐”的标签,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我以前总是认为:我不擅长社交,我要说错话让别人不开心怎么办,跟人打交道我好累啊,我就是只能躲在屏幕后面工作不能出去见人的,我不能麻烦别人的啊一定要去自己做,我要是去求助会不会被拒绝别人会不会觉得我能力不行……

但是回看这一段经历,我发现“擅长不擅长”,真的就在一念之间。就是,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擅长社交的,你就会擅长;你认为自己不擅长,你就不擅长。

一开始走出家门的时候,看到别人跟我打招呼、主动和我聊天,我觉得贼尴尬,跟他一起坐上10min就会掌心开始出冷汗,想要离开。但是我选择坚持多坐一会儿不离开,再听听他说些什么。

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发现自己原本的能力发生了迁移。以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擅长的是“写作”,从那一天开始我发现不是的,我擅长的那个应该叫“同理心”或者“洞察人性”。这是语言沟通和写作共同的底层逻辑。

比如我发现自己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来判别在我们聊到的话题中,他对哪个最感兴趣;也可以判别哪些话题让他感到戒备。然后我就会去多和这个人聊他感兴趣的话题。

我会观察对方是自己喜欢多讲的类型,还是喜欢听的类型。如果对方话比较多,我就做一个主动倾听者;如果他想要听到不同观点或者有意思的事,我就会开始跟他讲故事。

当在谈话中出现哈哈大笑的情况,回家之后,我会把当天这一场社交中的“笑点”全部记录下来,看看是聊到哪些话题,或者是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境会让人发笑,并且以后在其他社交中试验这些笑点。

朋友中有一些讲话水平极高的,高情商又很幽默的,我会把这些话和当时发生的场景都记录下来,归档在我的“高情商表达”文件夹中;也有一些人说了让我“一秒炸毛”的话,或者是听起来很不舒服的话,我也会把它记录下来,归档在我的“低情商表达”文件夹中,避免自己也会犯类似的错误。

我发现自己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聊一些话题,来调控场域的氛围。比如,我发现分享过往脆弱的、人生至暗时刻的经历,可以增进小团体之间成员的信任感。

我还发现朋友之间关系递进是有层级的,一开始通常会从工作、学习这些相对“安全”的话题开始聊起;如果这个人你不想深交,停在工作这一层就可以了,如果想继续深交,可以主动透露一些关于自己价值观的事情,即之前工作说的是“事实”,现在你可以说自己的“观点”了;如果到这一层还是安全的,接下来可以试着“评价”你们共同的人和事;再接下来可以聊一些更私人的话题。

那些让我们觉得不舒服的人,往往就是没有遵循这样的顺序,交浅言深了。比如第一次见面,有个人跟我说“以后可以一起合伙创业”,我就非常警惕,心想“咱俩熟吗你就跟我谈钱”。

我还总结了一套“抱大腿策略”。大概在2年前,我当时对“别人帮你”的理解还是“价值交换”,即我有什么,去跟另一个人换什么。但这样有个问题,就是你永远都只能和与你相同level的人交换、合作。我最近遇到的情况都是,对方比我层级高太多了,我真的没什么能给他的,能让对方帮我的唯一理由真的就只有“让他觉得他想要帮我,让他认为我是值得帮助的”。我会努力让大佬觉得“我是值得帮助的”。

我现在非常喜欢社交这个过程,觉得每个人都是特别的,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很有趣。并且我可以通过控制谈话,让我和对方的熟悉程度、亲密程度,以我想要的节奏来推进。

你看,如果我一直坚持自己是“社恐患者”,不愿意走出家门尝试去社交,我永远都不会有上面这些发现,而且也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这种程度。

“每个人都是自己思维的囚徒,打开囚徒镣铐的钥匙就在你自己的手中。”

这句话对我的事业影响特别大。

以前我会聚焦在“我现在有什么,用我已经有的东西,我能做什么。”

但是现在,我会聚焦在“我想做什么”。如果我想要做的这件事特别重要,没有的东西我可以到处跑着找资源、求帮助,完全搭建一个新的体系起来。

这个观念让我决定要在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之间彻底重组我的业务。

现在遇到问题,每次下意识觉得“好难”“我做不到”的时候,我就会问自己:在这件事中,是哪个限制性信念拦住了你?

以前我会对自己说“这个做不到,那就算了吧”,现在我会对自己说,“那就去想办法”。

当我认为是“有办法”的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所有问题最终都被解决了。

“每个人都是自己思维的囚徒,打开囚徒镣铐的钥匙就在你自己的手中。”

大家可以把这句话每天早上起来抄写三遍,遇到问题觉得“好难”“我不会”“这是我的短板”的时候再抄写几遍。

相信我,一年之后会有神奇的事情发生~

做个小总结吧:

1.第一部分以《战略管理》课程的一个案例讨论为例,说明“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惯性思维作答”。

2.第二部分和大家分享了一个事件,即我改变了一个自己的惯性思维,撕掉了“我是社恐患者”这个标签之后,发生了什么事。

3.第三部分给到了一个很简单好操作的破除限制性信念的办法。

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启发,可以帮喵点个“在看”,动动小手让更多人看到喵~感恩~

我的这些文章也值得你读一读

01 | 今年最大的变化:不焦虑了!

02 | 这个观点太通透了,点醒了我

03 | 我在北大最喜欢的一门课

04 | 分享两种让我受益的生命观

05 | 分享今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两种思考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