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兆元 | 年味过出来——传统节日如何继承传统创新发展

 seawn 2021-12-02

全文共1842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春节刚过,元宵将至。然而,近年来,每逢春节,总有不少人感叹“年味淡了”。放鞭炮造成火灾和噪音乃至空气污染,短信拜年因群发转发导致诚意渐淡,各种庙会逐渐演变成小吃展销,回家团聚又要忍受春运劳顿之苦,这样的年俗确实给人一种乏味的感觉。因此,有必要追问,我们所说的“年味”究竟是什么?当代社会生活又需要怎样的“年味”?如何让“年味”回归?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如何焕发活力与新意?

共同参与  重建年俗魅力

提升年味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行为,个人、政府、商家、媒体等为营建年俗气氛作出了辛勤努力,但是,春节文化确实还需要加强建设,整个社会需要一起行动,来传承和重建年俗的魅力。

中国传统民俗中最有魅力的当属过年,只有过年才是大好日子。有句俗话说:“有朝一日时运转,暮暮朝朝像过年。”这说明,在过去,过年的生活是最美好的生活,是红红火火的华彩生活。过去孩子们最盼望的日子也是过年,因为过年的时候,好吃好喝好玩,年味十足。

这种生活不仅仅是一些上年纪的人对于过年生活怀旧式的美好构想,也是真实的悠久的历史传统。一些古代的民俗文献上记载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年节礼仪。可以想象,年味之浓自不待言,人们怎能不盼望过年呢?

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过年方式也发生很大变化,过年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魅力,以至于有人认为年味变淡。过去人们过年才有的穿新衣服、吃美食的习俗不再有吸引力,因为大家生活水平提高,吃穿不愁,真的是每天都像过年。许多传统的彰显年俗魅力的行为,如燃放烟花爆竹在某些地方遭到禁止。还有一些习俗,如祭祀祖先、烧头香等,从整体上不如过去兴盛。年俗活动如元宵灯会,只有少数地区官方组织参与。另外,个体参与度不够,家庭的组织也不是很有力。民众对于节日有误解,很多人把过年当做日常休假,没有认识到节日是需要参与的一项民俗行为。

然而,每到春节,千千万万的游子们仍要千里迢迢、顶风冒雪回家过年,以至于形成春运这一独特社会现象时,我们才发现,在华夏儿女的心底,过年,仍是一种永远不了的情愫。亿万民众在维护坚持着这千百年的文化传统,政府、商家和媒体也在为营造年俗气氛作出辛勤的努力。但是,传承和重建年俗的魅力,整个社会仍需要一起来行动。

必须改变把传统节日作为法定假日的态度和观念。国家法定传统节日不光是休假,每个社会成员在法定传统节日里应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地方政府同样不能例外,不能放弃对于法定传统节日的文化责任。过民俗节日是一种社会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它可以团结民众,解决诸多社会问题,使社会走向和谐,使民众增加幸福感。古代官员都会抓住这个机会与民同乐,现在我们的高层领导也积极参与。但是,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在节日组织和管理方面做得仍显不足。比如元宵节,有的城市虽然也象征性地组织了一两处灯会,但是现在的城市,尤其是大都市,动辄上千万人口,一两处灯会可谓杯水车薪。有的地方也组织庙会,可是在庙都没有的地方举行,哪里还算庙会呢?而且在很多庙会上,与春节文化传统无关的商业气息过浓,大多都是商品交易活动,也是需要改进的。

个人在年俗中自觉承担文化责任,这是很关键的。家长可以成为年俗的组织者,因为这关系到家庭氛围的营造、年俗活动的安排。让过年成为人的组织能力的一次锻炼,自己营造年味气氛。自己的参与,让年味浓厚。

网络信息和手机短信加快了人们的交流,但是大家对于千篇一律的群发短信也多有不悦。过去过年投寄名刺,必须回投,由于回访压力过大,很多人家门前便刻意回避他人投来的名刺贺牒,有的人甚至在门上贴下告示,谢绝接受。现在的短信贺岁,肥了电信公司,苦了回信的人,有人除夕整夜初一整天都在回信,痛苦不已。但是短信贺岁既已成为一种人们普遍接受的新型拜年方式,相关部门就应改进短信发送系统,建立便捷程序。同时,提倡鼓励自己编辑贺岁词发送,提高短信贺词的水平,这也是年俗文化建设的一项任务。欣赏短信贺词,要成为过年的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一种压力。

燃放烟花爆竹,有千年以上的传统,是中国年俗的标志性行为,宜疏不宜堵。过去一些城市曾经出台政策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效果不佳,反倒造成政策严肃性受损。确实,燃放烟花爆竹会带来安全、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但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影响亿万人的心情和幸福感快乐感,那就不要禁止,应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燃放烟花爆竹安全水平,增加更多的乐趣。

提升年味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行为,只要个人、政府、商家、媒体等社会各方面一起努力,我相信,中国年俗的无限魅力一定会再次焕发出来。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2-02-04

田兆元,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神话学与民间文学研究、中华文化传统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