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莫高窟(中)

 hsgzlgg 2021-12-02

    第390窟为主室为覆斗形顶,西壁开一敞口龛,平面方形,东西进深6米,南北6.2米,这是一个较大的洞窟。

覆斗顶,窟顶为莲花缠枝花卉藻井,向四坡铺有垂角联珠纹帷幔,窟顶四坡满画千佛。

西壁开一双层龛,龛内主尊为善跏坐菩萨,左手施无畏印,右手抚膝,左右塑二童子四菩萨。龛顶部是成群结队的飞天,飞天姿态各异,分外活跃,在土红色犹的背景下犹如冲天的火光,向上翻飞、飘动的飘带与火焰纹相呼应,使画面呈现出十分热烈的气氛。

该窟的壁画大体分三层,上层画飞天和天宫栏墙,中层画说法图,下层画供养人。

四壁上沿,均绘飞天,飞天下有天宫栏墙建筑,这些飞天,轻捷快速,飘逸秀美。

隋代飞天以轻捷、快速、飘逸、秀美见长。画师以足智善变的才艺,绘成千姿百态的飞天,无不适应各种构图的需要,画轻盈、矫健,在飘带和衣裙的烘托下充分表现出飞行疾进的动势,为早所不及。此窟飞天数量多(不算直内,四壁天宫伎乐合计达三十八身),描绘出色,奏乐、散花、舞蹈、礼拜,各各生动,姿态变化深得起承转合之妙;而且除了难以避免的变色而外,保存相当完好。  

四壁绘三层说法图,上层绘53铺说法图,中层和下层各30铺说法图,其中南壁和北壁中央是一铺较大的倚坐菩萨说法图(主尊为一身倚坐菩萨,左右各一身立姿胁侍菩萨),与正壁(西壁)龛内倚坐菩萨说法塑像(主尊为一身倚坐菩萨塑像,左右各塑二身立姿菩萨)构成三身倚坐菩萨组合。

北壁。主尊为倚坐菩萨,化佛冠,左右各有一树,枝叶间有华盖,华盖左右各有一身飞天,主尊左右各有一身胁侍菩萨立像。主尊左手置双膝间,掌心向下,不持物;右手屈肘作说法印。左胁侍菩萨(画面右侧)左手下垂,持净瓶,右手屈肘持莲花,置胸前;右胁侍菩萨(画面左侧)左手下垂,握飘带,右手屈肘托莲蕾。

南壁。主尊为倚坐菩萨,化佛冠,左右各有一树,枝叶间有华盖,华盖左右各有一身飞天,主尊左右各有一身胁侍菩萨立像。主尊右手屈肘,持柳枝于右肩,下方被王道士所凿穿洞毁,不知是否有特别图像;左手掌心向下,主尊下方有一位裸体光头者双手合十(也许可以理解为捧接状,即捧持一器),张嘴接从主尊掌心流出的甘露。左胁侍菩萨(画面右侧)左手下垂,持净瓶,右手屈肘托宝珠;右胁侍菩萨(画面左侧)左手持花朵于胸前,右手屈肘持莲花于肩上。

东壁门。

每面说法图分上、中、下三排共绘有佛菩萨三十三铺,上排十五铺,中排九铺,下排九铺,诸佛旁边有榜题,但文字皆已漫漶。释迦摩尼佛均坐于须弥座上,作说法相,间有禅定相,左右有菩萨胁侍,上有华盖,后有双树。画面简洁,在统一中富于变化。画面简洁,在整齐统一中富有变化;色彩主要为青、绿、灰、黑、土红等几种,色调清淡、较为偏冷。

四壁下层供养人分上下两列,上列为隋代所画的供养人83身,侍从80余身。下列是五代的供养人及侍从72身,整个洞窟中合计画有供养人约240余身,是莫高窟隋末唐初供养人画像最多的洞窟。

尤其是女供养人队尾画供养女乐一一组共计八人,分别演奏着琵琶、箜篌、方响、横笛、排箫等乐器。八位艺人前后左右相错,姿态各异,边奏边行,徐步前进,尤为生动。

第407窟为隋代窟,主室覆斗形顶,垂角幔帷铺于四披,窟顶四披绘制千佛。西壁开一内外双层方口佛龛,龛内隋代塑佛二身(其中一身为清代重修)、弟子一身、菩萨四身,菩萨为清代重修。内层龛顶画八飞天;龛壁画忍冬火焰佛光,两侧各画四弟子。外层龛顶画莲花化生摩尼珠龛楣、飞天四身,龛内西壁两侧画龛梁、龛柱,飞天及供养菩萨各一身,南、北壁画菩萨各二身。

此窟顶部比较宽大,象征天空的蓝色方井中央,给一黑红相衬、双层仰开着八瓣大莲花,呈悬空状。莲花四周蓝底色上,画八身飞天,姿态各异,有的持莲花,有的托花盘,有的棒香炉,有的舞锡权,环绕莲花飞翔。飞天身上彩带飘舞,香花点点,彩云飞旋。井心四周是多层菱格莲花纹,小形垂幔纹边饰。四层莲花中心画了三只追逐奔跑的兔子。由于画家丰富的想象力,使三只兔子只有三只耳朵,巧妙地代替了应有的六只耳朵。但无论从那个角度看,一只兔子都有两只耳朵。三只耳朵组成等边三角形,表现了三兔活跃奔跑时的神态。莲心奔跑的兔子和莲心外飞翔的飞天,飘旋的天花方向一致,仿佛连静止的莲花也在旋转!

  这幅藻共图案的特点是结构疏密相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纹样丰富;主题突出,意境新颖,色彩鲜艳,绚丽多姿。整个图案生动活泼,富有韵律。是莫高窟图案画中的精品之一。

  

窟南北壁为隋代画千佛,下部分别为宋代绘制的男女供养人。东壁上部绘制千佛;门上有说法图一铺,宋代绘制的坐佛一身,东壁门两侧上部绘制千佛,中部绘制菩萨各一身,下部分别绘制男女供养人。

419窟开凿于隋代,洞窟平面呈方形,前部为人字披顶,后部为平顶,西壁开一龛。龛内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东、南、北壁画有千佛,南北壁千佛中央画说法图。窟顶后部平顶画有弥勒上生经变,东王公(帝释天)、西王母(帝释天妃)乘车出行;窟顶人字披画有大型法华经变、须达拏太子本生、萨埵太子本生。


龛内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并以绘画形式表现佛陀的背光(头光、身光)及十大弟子中的其他八人;龛梁、龛柱和龛楣为浮塑,龛楣内画有熊熊燃烧的火焰纹、长巾飘扬的飞天、莲花,以及莲花里长出的化生童子。主龛上部两侧,两条龙身左右对称,化身为佛龛龛梁,为佛陀护法,整体结构奇妙生动。

主尊塑像释迦牟尼,结跏趺坐,身体宽厚扁平,神情庄严肃穆。披双领下垂式袈裟,衣薄贴体,衣纹简洁,随肌肉起伏作深浅疏密的变化。袈裟以土红做底,另用石青、石绿描绘出格状的田相纹,颜色对比强烈,与北朝以来的朴素风格大异其趣。

西龛北侧迦叶和菩萨。迦叶脸盘方正,嘴唇干瘪,牙齿稀疏,满面皱纹,鼻翼两侧肌肉松弛,两眼深陷,一手托钵,一手握拳,显示出饱经风霜、历尽苦修,虽衰老而坚毅沉着的老者形象,与阿难形成鲜明对比。

西龛南侧阿难和菩萨。阿难身着袈裟,面相清秀,头大身小,圆脸细鼻,双手轻捧莲花显得聪明稚气。

西龛外侧的小壁上方,北侧是维摩诘。维摩诘所在的屋顶,一身飞天,身伴祥云,翩翩飞降。

维摩诘下方是弟子和菩萨。

南侧画文殊菩萨与北侧维摩诘,两者遥遥相对,构成了维摩诘经变问疾品,下方画弟子与菩萨像。文殊菩萨的屋顶部分,没有飞天,只有葱茏树木。

窟顶后部平顶。画弥勒上生经变。弥勒着菩萨装,交脚坐于大殿上,殿两侧楼阁内天人弹奏乐器,弥勒菩萨居中说法,两侧侍立四菩萨,两天王,楼阁两侧画帝释天和天妃,周围有飞天和人非人,簇相随行,表现诸天神前往兜率天宫赴会的场面,画面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北侧帝释天。帝释天右下角画菩萨为跪在膝前的信士摩顶授记。

左为窟顶后部平顶,人字披左侧是须大拿太子本生图,右侧是萨埵本生图。并过渡到东壁门。

须大拿太子本生图。画面分为上、中、下三层,以'S’字形构图方式,组成长卷连续画面。故事从上层右端开始,至左端,折入中层左端至右端,折入下层右端,至左端结束。此画故事完整连贯,情节曲折复杂。通过施象被逐、临行前的布施、及放逐途中施马、施车、施衣、入山修行等一系列画面,将须达那的布施活动逐步展开,引向深入。婆罗门之妻被恶少调笑,而向婆罗门索要奴婢,因此引出婆罗门入山向须达那乞要孩子,二子被施,又展转被变卖等富于戏剧性的画面,使发展中的故事推向高潮,最后在全家重归团圆的欢乐气氛中结束。

萨埵本生图。根据刘宋绍德慧询等译《菩萨本生鬘论》卷一《投身饲虎缘起第一》绘制。东披最下段南起,依次画了三个太子向国王、王后辞别出宫游玩及游玩途中的情景。画面转至西披最下段。北起,画三兄弟山中见饿虎、萨埵太子舍身饲虎、二兄急报父王、收遗骨起塔供养。其中画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后,二兄驰回报信、打马如飞、穿过密林、越过山岭,表现生动。自然景色优美,起了衬托主题的作用。起塔供养以北的一些说法场面,似为上段譬喻品中的情节。

南、北壁是千佛,中央是说法图。

说法图。

东壁门。

环绕窟顶边沿一圈的伎乐飞天。伎乐飞天与千佛之间隔着一长条平台栏墙纹,平台栏墙上的纹样有旋转忍冬纹。

伎乐飞天中有的弹琵琶,有的散花,姿态各异,满壁风动。

  

敦煌隋代石窟中的塑像,残失者甚多,还有不少因经后代重修或改妆而失去原貌,保存完整者并不多,第420窟是现存石窟中塑像保存状况最好的洞窟之一,不但塑像一尊不失,而且未见后代改动的痕迹,除有若干细部缺损和颜色褪变之外,大致保存原来面貌,为了解隋代塑像风格的重要资料。

第420窟大约开凿于隋代中期。宋、西夏重绘部分壁画,主室为覆斗顶殿堂窟,平面方形,南、西、北壁各开一龛,被称为“三龛窟”。这是一个经过精密设计的洞窟,塑绘精致,在隋代众多洞窟中,罕有其匹,为隋代艺术成就的重要标杆,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主室窟顶为斗四莲花藻井,花饰三兔纹样井心。藻井内岔角绘童子形飞天,外岔绘有翼兽,方井外框饰以忍冬狮子联珠纹。四边垂幔铺于四披。四披绘有大幅的经变场画。

这里的三龛佛像,主要表现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即所谓“三世佛”。西壁开一内外层方口圆券龛,龛内塑一趺坐佛、二弟子、四菩萨。龛外南北两侧上部绘维摩诘经变,南侧是文殊菩萨,北侧是维摩诘,两侧下部各绘五弟子、四菩萨。西壁下部宋代绘供器和供养菩萨。南壁和北壁中央都开一方形浅龛,龛内塑趺坐佛一身、菩萨二身。佛袈裟下摆绘有数个万字符号(“卍”)。龛外四周绘千佛。龛下宋代绘供养菩萨。

主龛是释迦牟尼佛,他身着通肩袈裟,结跏趺坐在佛座上,身体宽厚而丰满,面含微笑,双眼微微下视,庄严中透出慈祥的神色,右手手指向上平举,作施无畏印,意为智慧手,表示佛给众生安乐,左手向前,手指平伸,手心向上,作与愿印,表示佛满足众生各种需要,这尊塑像古朴厚重的风格显示了佛内心的睿智和安静。靠近佛两侧的是佛的两个弟子,阿难和迦叶。

本窟中最华丽而繁复的图案,首推佛龛中的龛楣的佛光,而这两种图案又有极其密切的联系。这里的龛楣图案,仅出现在西壁内层龛,与龛内主尊佛的背光图案相似,两者有明显的呼应关系。龛楣分两层,内画莲荷忍冬纹,在遍布的忍冬纹间夹着朵朵莲花,莲花上有化生伎乐,外层画火焰纹,两者各占龛楣的一半,中间以连珠纹隔开。龛楣色彩以青、绿、黑、白、红作均衡布局,尤其内层龛楣远看就像花布一样。坐佛佛光颜色搭配与龛楣相似;头光正中为一朵大莲花,头光及背光内层各有一周化佛,化佛外围各饰一周迎风飞舞的散点莲花纹;背光外层也画火焰纹,与龛楣相同。不论龛楣或背光,在火焰纹中都贴金箔,显得火光熊熊。

南、北壁龛的佛光,以层层飞出的火焰纹为主,表现方式与西壁相似,但其中少了化佛。而南、北壁龛都不画龛楣,仅在龛口周沿绘制一周连珠纹和单叶藤蔓忍冬纹作边饰。

  

胁侍菩萨,肩,胸宽厚,腰部收束,小腹微向前突,胯部又略宽,双脚打直并拢,裙摆紧贴肌肤,曲线转折平滑利落,但显得僵直,且有上重下轻之感。胁侍菩萨的面型,亦是圆中见方,上大下小,额宽而不甚高,脸部正、侧面间转折略带角度。菩萨像面部五官颇为集中,特别注意轮廓线的处理,棱角分明,眉骨甚长,自鼻梁上方向两侧挑起,眼球凸起,眼眶亦仔细塑造出波折,目光向下垂视,鼻梁挺直,人中深陷,嘴唇轮廓细致而清晰。

下身穿锦裙,锦裙上有连珠纹,在连珠纹构成的圆环形中又有狩猎纹图案,这种狩猎连珠纹图案具有波斯艺术风格。  

西壁南北两侧上部画维摩诘经变。

南侧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在一所三间歇山顶殿堂的中央,随行前来的天人、菩萨皆侍立于堂内文殊的身后。众弟子跪坐在两廊前后,合掌听法,殿后是茂密的绿树,殿前有流泉莲池,成对的水禽在其间游戏,上空有飞天捧花漫撒。

北侧是维摩诘,维摩诘居士在五间歇山顶殿堂中央,右手持塵尾,凭几而坐,堂内、廊间和台阶下挤满了听众。殿前有莲池,殿后有树林,都和南侧的文殊菩萨遥相对称。

南北两侧下部各绘弟子五身、菩萨四身。

  

北壁中央开一方形浅龛,四周绘千佛。龛内塑趺坐佛一身、胁侍菩萨二身,佛袈裟下摆绘有数个万字符号(“卍”),龛顶绘飞天二身,火焰忍冬背光,佛两侧各绘弟子五身,佛座两侧各绘一狮子。龛沿为联珠纹图案,北壁下部宋代绘供养菩萨十四身。

南壁中央开一方形浅龛,四周绘千佛。龛顶绘飞天二身、火焰忍冬佛光,佛两侧各绘五弟子,佛座两侧各绘一狮子,龛沿为联珠纹图案。下部宋代绘供养菩萨十五身。

东壁门上中央绘说法图一铺,佛居中结跏趺坐于金刚宝座之上,佛左侧为大势至菩萨,佛右侧为观世音菩萨,十大弟子分列于后,上方绘华盖和菩提树,两身飞天持鲜花来礼佛。说法图下部有宋代题愿文题榜一方,文字模糊。题榜北侧宋代绘世俗男供养人二身,南侧绘宋代世俗女供养人和比丘尼各一身,世俗女供养人形象模糊。门南上部隋代绘千佛,下部宋代绘男供养人六身,门沿宋代绘幢幡一个。门北上部隋代绘千佛,下部宋代绘女供养人四身、供养菩萨一身,门沿宋代绘幢幡一个。

藻井图案,井心为一朵圆轮状倒挂双层大莲花,周围涂以绿色,花心饰三兔纹,套斗、色条边饰为散点忍冬纹,内层岔角的三角形里面画飞天,其中三身作裸体童子相,外层则画羽人。方井周围边饰画连珠忍冬狮子纹,其外有鳞片形、垂角形的多层垂幔和流苏,边缘设计着意模仿华盖的飘动。莲花中的三兔图案,三只兔子只画出三只耳朵似乎将三只奔跑中的兔子合成一个相互追逐的圆形纹样。整个藻井以在莲花中盘旋追逐的三兔为中心,以轮状的大莲花为转轮,配合套斗四隅的飞天、羽人,巧妙地用飞、奔、转的动势将华盖式藻井带的飞腾起来。

窟顶的四披绘有大幅的经变场画。各场面间以树石花卉、塔庙寺院、流泉莲池、行云飞花等景物作为分隔。

东披整披画面表现的是《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内容,部分画面甚至还延伸到了北披。画面表现内容可分为“救济诸难”和“三十三现身”两大部分。

南披画面以众多的建筑为主体。这些建筑以曲尺形的院墙环绕,殿堂林立,重阁回廊,错落相间。同表现的是《法华经·譬喻品》中的“火宅喻”场景。

西披画面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层横幅,每层横幅都画有数幅佛说法图。总共达二十三幅之多。部分画面延伸至南披和北披。在各说法图之间,穿插绘以各种列队的人物形象、正在演奏的乐队、以及诸宝、塔庙、车辇、象队、珠宝和塔庙等。表现了《法华经·序品》中“菩萨布施象辇”、“菩萨布施驷马宝车”和“菩萨布施肉身手足”的情景。

北披画面,大体分为三部分。居于画面中心的,是大幅的表现佛涅槃的场景,以此为中心,左侧画面分上中下三层,绘有共8幅佛说法图和其它一些场景。  

  

第428窟位于莫高窟入口上方三层,为莫高窟最大的中心塔柱窟。此窟建于北周(557—581年),洞窟主室平面呈方形,设中心塔柱,塔柱四面各开一龛。

窟顶平綦共30方,人字坡椽间花鸟纹样36条;四壁上层贴影塑千佛1485身;窟内装饰纹样丰富,色彩鲜明。 

前室顶西披中五代画药师经变一铺,南、北侧各画说法图一铺。西壁门上五代画趺坐佛存四身,中央被清代涂去;门南上画垂幔,下画东方提头赖叱天王;门北上画垂幔,下画西方毗楼博叉天王。南壁上存垂幔一部、飞天一身,下画南方毗琉璃天王(存一部)。北壁上存垂幔一部、飞天一身,下画北方毗沙门天王。 甬道盝形顶中央存五代画曼茶罗一角,南、北披画垂幔(残)。南壁五代画曹议金父子供养像,侍从一身、童子一身(模糊)。北壁五代画回鹃公主等女供养人三身。

主室中心塔柱东向面圆券龛内塑趺坐说法佛一身、弟子二身,龛外塑菩萨二身。龛壁画火焰佛光,两侧各画供养菩萨五身、飞天一身。浮塑龛楣、龙首龛梁、莲花龛柱、菩提树。两侧画供养菩萨各五身。座沿画供养人约五十身(模糊)。下座身画药叉九身。


  

  

南向面圆券龛内塑趺坐说法佛一身、弟子二身,龛外塑菩萨二身。龛壁画火焰化佛佛光,两侧各画供养菩萨四身、飞天一身。浮塑龛楣(画忍冬、化生、伎乐)、龙首龛梁、莲花龛柱、菩提树。龛外两侧各画供养菩萨五身。座沿画供养人三十九身。下座身画药叉八身。

西向面圆券龛内塑趺坐说法佛一身、弟子二身,龛外塑菩萨二身。龛壁画火焰化佛佛光、两侧各画菩萨三身、飞天一身。浮塑龛楣(画化生、忍冬)、龙首龛梁、莲花龛柱、菩提树。龛外两侧各画供养菩萨五身。座沿画供养人四十一身。下座身画药叉八身。

龛楣伎乐化生,下半身长在莲花里;双手持有长长的巾带,巾带上缠绕着忍冬花枝,十分别致;忍冬藤蔓与细长巾带,两者之间的勾、卷、缠绕之状,描绘得十分细腻。

佛教认为世间生灵都有四生:一曰:胎生,二曰:卵生,三曰:湿生,四曰:化身。【化】即【花】,【化生】也即【花生】,因此佛教常用莲花来寓意化身。在具体壁画图像中,化生伎乐通常被描绘成在莲花上奏乐舞蹈的形象,有的是童子,有的则是菩萨。这种形式在壁画中出现的位置比较分散,构图灵活多变,是一种形式非常自由的乐舞类型。

两侧的化生童子,分别坐在花丛中间,大多在弹奏乐器,坐姿十分随意、自在。

北向面圆券龛内塑趺坐说法佛一身、弟子二身。龛外塑菩萨二身。龛壁画火焰化佛佛光,两侧各画菩萨三身、飞天一身。浮塑龛楣(画化生、忍冬)、龙首龛梁、莲花龛柱、菩提树。龛外东侧画供养菩萨六身。龛外西侧画供养菩萨三身。座沿画供养人三十六身。下座身画药叉九身。

后部平綦共有30方,四周边饰纹样,极为丰富。方井四角处的飞天,相貌、服饰、姿势,不仅无一雷同,而且十分生动,充满意趣。平綦与龛楣之间绘有供养伎乐或供养菩萨。

莲花飞天四虎纹平棊。

四壁上部,通壁所贴的五排影塑千佛。千佛分为5排,共有1485身。这是敦煌石窟里影塑千佛最多的一窟。每一尊小佛右上方有写着佛名号的榜题。千佛均穿通肩袈裟,结跏趺坐于莲盘中。千佛的袈裟、身光、头光,以青、黑、白、红四色有规律地重複渲染。

窟顶前部东、西人字坡椽间纹样,共有36条,画有禽鸟、莲花、忍冬等图案,每条纹样各不相同。

長尾鸟和花丛

一朵仰莲承托的摩尼宝珠,画面中的花芯、花蕊、花丝等,均描绘出来;有写实,有奇幻。

这一对鸟,十分圆润,上下协调。

此图案由孔雀、莲花、忍冬花纹、摩尼宝珠组成。莲花上并立着两隻雄性孔雀,身体相向而头部相背,尾羽向上方翘起。

两只猴子在一枝有摩尼宝珠的莲花下方游戏行走,猴子的面部描绘得很是生动。

飞天飞行于莲花上,呈跪姿,头梳双髻,一手托举一钵盘,裡面盛有莲花花蕾;巾带在风中飞扬。飞天身下尾随一鸟,长长的尾羽,与飞天的牙旗形裙摆,呈现同一动势,十分协调。

西壁第一层影塑千佛,第二层南起画说法图、金刚宝座塔(太子降生相)、说法图、涅槃变、释迦多宝佛各一铺,第三层画供养人三排二百三十六身,第四层垂角幔帷(模糊)。

第一铺释迦、多宝佛并坐说法图。

第二铺涅槃变。这莫高窟最早的涅槃图。释迦身体略侧,双手垂直,身后有二十身举哀的比丘,个个伤心悲泣。后排右端第一身比丘高鼻深目,举手作打头状,这种动作多见于西域涅槃图。跪于释迦脚后的是最后赶来的迦叶,他是释迦最亲近的大弟子之一,释迦涅槃时他不在身边,所以格外悲痛,为此,释迦特意为他显现神迹——露出双脚,让迦叶抚摸。

此窟壁画,其怪异的色调十分引人注意。人物均是白眼睛、白鼻樑的小字脸,有的甚至是白眉棱、白牙齿、白下巴的五白脸。人物的面孔、胸腹、手臂等裸露部分,以多层次叠晕式圆圈晕染法表现肌肉,这是源于龟兹的明暗法与民族传统晕染法互相融合后出现的一种风格,旨在表现人体肌肉浑圆的质感,涂以白粉是为了显示高光。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绚丽的色彩大都变得面目全非了。表现人体的肉红色变成了沉厚的灰黑色,晕染的色带变成了粗壮的黑线,当初并不显眼的白色变得黑白分明,十分突出。原来精细的造型变得粗壮了,鲜明的色彩变得厚重灰暗了,流畅的线条变得粗犷了,神情静穆、精致优美的画风变成了形象怪诞、作风狂放的画风。

第三铺说法图

第四铺金刚宝座塔(太子降生相)。此金刚宝座塔,造型壮观,犹如真实建筑:四座小塔,围绕中间一座大塔;大塔分为四层,从上到下分别绘有:一大鹏金翅鸟、禅定佛像、释迦诞生图、四个托举力士。大塔顶部,有七重相轮塔刹,两侧悬有长幡,长幡旁各有一飞天。四个小塔顶部也有九重相轮塔刹,上有仰月饰物与火焰珠。

金刚宝座塔描绘的是释迦降生的情景。佛传记述,佛母摩耶夫人夜梦天人乘六牙白象自空而降,便有了身孕(乘象入胎)。待产时,太子从佛母右腋下降生。这时,天乐齐鸣,飞天欢舞,众神相贺。画面上,塔的中间有一房舍,内有一人(佛母)高举右臂,旁有一人作接物状。房舍上有飞天,下有祝贺的人们。

第五铺说法图。这是敦煌早期的特色晕染法——人物的面孔、胸腹、手臂等裸露部分,以多层次叠晕式圆圈晕染法,表现人体肌肉浑圆的质感,涂以白粉是为了显示高光。

南壁前部人字披下画说法图一铺。正中佛陀,穿着黄绿相间的条纹袈裟,这种色彩与纹样,较为少见;左边这位胁侍菩萨的袈裟衣纹,犹如潺潺流动的清澈水波,薄薄的衣衫贴于体表,凸显出胯骨等部位,这种通过衣纹表现肉体结构的手法,即艺术史上所说的「曹衣出水」;右边胁侍菩萨,穿有紧身袒右袈裟,下着裙裤,也是衣薄透体。两位菩萨均一手上举,一手拈有净瓶。

通壁第一层是影塑千佛。第二层,东起画趺坐佛说法图(图片上未显示)、卢舍那佛、趺坐佛说法图、经行佛、趺坐佛说法图各一铺,第三层画供养比丘与男供养人三排二百四十八身,第四层画垂角幔帷。

第一趺坐佛说法图。佛陀头部上方的华盖,后面衬有葱绿的菩提树,两侧各有一位翩翩下降的伎乐飞天。这位飞天,呈倒立姿,俯身飞下,悠扬吹笛。上身赤裸,下穿花裙。薄裙裹腿,凸显出腿部的轮廓(所谓「曹衣出水」,在此可见一斑)。

第二经行佛。

第三趺坐佛说法图

第四铺卢舍那佛说法图

卢舍那佛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握袈裟边,身着袈裟,上绘象徵佛教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及六道(天、阿修罗、人间、畜、饿鬼、地狱)的众生相。这是一种特殊的卢舍那法界人中像。 人中像的“人中”二字意指“人体之中”,旨在表达《华严经》所说的“无等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满如来身”、“佛身充满诸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这些观念,故人中像一定在卢舍那佛的身上描绘法界诸相,以阐明在卢舍那佛的法身中,法界诸像无一不现的道理。基于《华严经》的法界观,在佛像表面刻绘诸世界形象,即卢舍那法界像。

第五趺坐佛说法图

北壁前部人字披下画说法图一铺;通壁上影塑千佛,中东起画说法图、降魔变、说法图各一铺,经行佛二铺,下画供养人与供养比丘三排三百二十三身(东端被穿洞毁一角),下垂角幔帷(模糊)。

第一铺说法图。

第2铺降魔变。「降魔成道」是佛祖释迦一生的转折点,正是从这一事件开始,释迦牟尼完成了从普通的人到觉悟者佛的大转变。这些画面的共同点是均为单幅式构图,以结跏趺坐的佛祖释迦为中心,佛的两侧围绕张牙舞爪的魔军,他们挥刀舞剑、施放毒蛇勐兽都不能伤害释迦。魔王波旬又让自己的三个漂亮女儿(左下角三个魔女着龟兹装,戴宝冠,披大巾,身穿半袖外套背心,腰束长裙,骚首弄姿,顾盼有情,向释迦佛献媚,想以女色诱惑,佛以神通使魔女变成又丑又老(右下角两个灰色的魔女)。图中释迦佛端坐中央,神情泰然,周围的群魔面目狰狞恐怖,一个个挥舞着毒蛇兵器,佛前地下是降服的魔王。这幅画构图简炼、人物突出、色彩淳厚,人物动与静、美与丑的对比十分强烈。

第3铺说法图

第4、5铺为经行佛。

本窟中绘有约 1200 身供养人画像,是敦煌石窟中供养人最多的洞窟。根据这些画像,可知此窟的开凿创建是北周时期河西地区社会各界通力合作的典范。这些供养人画像,或双手合十,或手捧供物,均以恭敬站立的姿态排列成整齐划一的礼佛队伍, 侧身面向中心的佛像作礼敬状。乍一看,这些供养人画像几乎千人一面,面相、身姿、服饰似乎都完全相同。但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古代画师在描绘这些供养人画像时,用心用功甚多,巧妙运用变化有序的排列组合方式, 再加上在旁侧书写有不同身份地位的榜题,儘可能在看起来相同的供养人画像中製造差异,让整齐划一的供养人队伍看上去在佛陀面前都是一样的虔诚恭敬,同时也让人从差异变化中感觉到这些画像实际上是现实中一个个具有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社会人。

东壁门上影塑千佛;门南画萨埵太子本生一铺,下画供养人三排一百零六身。下垂角幔帐;门北画须达拏太子本生,下画供养人三排一百零四身(模糊)。注:此窟四壁上部原各影塑千佛,全窟计九百六十二身。

东壁门南侧的《萨埵太子捨身饲虎》本生故事画,描述了释迦牟尼佛前世的一则善行,是莫高窟早期壁画的重要题材。全画採用横卷连环画式的构图,情节发展自上而下,呈"S"形走向展开。

三王子跪禀父母出游。

三王子骑马出游。

飞骑射靶与操练。

见山下饿虎。

太子刺身饲虎,老虎飢饿到已无力去吃太子,以至于愁容满面。

太子跳下山崖,虎啖太子。

二兄策马回宫报信。

二兄向国王报告噩耗。

将太子尸骨起塔供养。二兄围绕太子尸骨飞奔哭号。

萨埵太子本生故事画的结尾处,绘有另外两个故事(两个小场景):第一个小故事:「梵志夫妇摘花坠命」因缘故事(图左)。

在古印度有一位家境富有的青年梵志,长大成人后,父亲为他挑选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妻,一家人生活的十分美满幸福。新婚不久的一天,夫妻俩人到后花园赏花游玩,花园树木枝叶茂盛,鲜花怒放,犹如仙景一般,使人留恋往返。青年梵志的妻子又非常喜欢鲜花,便请求丈夫为她摘花。青年梵志便上树为心爱的妻子摘花,把摘到的花送给妻子,妻子得到一枝花后,爱不释手,越看越喜欢,又央求丈夫再摘一枝,丈夫为了满足娇妻的愿望,又上树摘花,谁知树枝突然折断,青年梵志从树上掉了下来,不幸坠地身亡。青年梵志的突然死亡,使幸福美满的一家转眼之间变得痛苦悲伤,从此长者一家陷入了深深得悲伤中。长者为了全家摆脱这种痛苦,向佛请教,为何自己要遭受丧子的痛苦,佛说,你和儿子在前世时,与他人帮助一个小孩,射死了树上的一隻山雀,所以,今世你儿要遭受坠树身亡的恶报。

第二个小故事:独角仙人驾肩而还。

《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独角仙人故事非常简短,“昔独角仙人所居之处。仙人为淫女诱乱,退失神通,淫女乃驾其肩而还城邑。”其中突出了“驾肩而还”这个特色细节。

东壁门北侧:须达孥太子本生故事画。这幅故事的情节发展绘成上下三段,从上至下呈“Z”形走向。

叶波国太子须达拏乐善好施,有求必应。敌国收买婆罗门,向他乞讨百战百胜的白象,太子慷慨相施。

国王闻讯震怒,将太子驱逐出国。须达拏太子携妻儿驱马车而去。

路上又遇婆罗门乞讨,他于是将马、车、衣物全部施捨。

施马。

施车(左)、施衣(右)。

帝释化城留太子,门前有伎乐,太子摆手拒入。

一家人千辛万苦来到遥远的深山中隐居修行。

后来,又有一个婆罗门来索要他的两个儿子做奴仆。须达拏为了信守诺言,忍痛将二子也施捨给婆罗门。故事的最后,婆罗门将两个孩子带到叶波国出卖。

以下结局没画:为老国王知悉,将孙儿赎回,并迎太子回国。敌国国王得知太子慈善,要归还莲花白象,并送以金银珠宝。但太子仍坚持已经布施的东西就不在要回了。敌国国王感佩太子德行,于是和叶波国修好,化敌为友。

至此,洞窟参观完毕。

还有几个特窟没看。下面介绍一下。

第322 窟建于初唐,五代重修,覆斗形殿堂式小型窟。

主室西壁开双层龛,内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塑像共七身。主尊后面壁画中画出了八身弟子(两侧各四身),这样就正好够十身弟子。龛顶两侧各有五身飞天,在土红色背景和云气火焰纹的映衬下,显得生气勃勃。外层龛的顶部边沿的中央画说法图,佛居中央结跏趺坐两侧弟子身披袈裟,正虔诚的听佛说法。两侧各画一身力士,兽面、身上长翼、赤裸上身、肌肉凸现。

在佛龛外南北两侧绘制了维摩诘经变。本窟的南侧画维摩诘侧身坐帐内,下面有弟子数身。北侧的文殊菩萨也半跏趺坐帐内,下面也有数身弟子合掌听法。这两幅对称的画面,是表现维摩诘与文殊论辩的情景,人物布局有疏有密,错落有致,真实而生动。

  

主尊佛像披通肩袈裟,结跏趺坐,右手扬起,掌心向外,作施无畏印,神态安详。造型比例适度,动态自然,衣纹流畅。

北侧弟子迦叶披痛肩袈裟,双目炯炯有神;菩萨束高髻,上身半裸,斜披天衣,下着长裙,身材颀长秀丽。菩萨的胳膊经后代重修较为僵直。佛弟子及菩萨的衣纹变早期阶梯式而为波浪式,显得更为自然真实。

天王像鼻高翼宽,浓眉大眼,类似胡人形象。天王戴头盔,着铠甲,身体比例协调。天王面含微笑,与通常那种龇牙咧嘴、金刚怒目的神情不同。天王脚下的恶鬼身材短小,肌肉结实,夸张的表现出他被天王踩在脚下似乎不胜重负的神态。

南侧的塑像与北侧相对,弟子阿难是佛弟子中最年轻的一个,少年英俊,他双手交叠在胸前,神态虔诚。菩萨头戴花蔓冠,上身半裸,下穿长裙,斜披天衣,一手上举,一手下垂,精神饱满,面含微笑。

龛顶两侧各有五身飞天,随着纷纷扬扬的鲜花和彩云,悠然的飞下来。这些飞天身体轻盈,在土红色背景和云气火焰纹的映衬下,显得生气勃勃。(南侧)。

外层龛的顶部边沿的中央画说法图,佛居中央结跏趺坐两侧弟子身披袈裟,正虔诚的听佛说法。

两侧各画一身力士,兽面、身上长翼、赤裸上身、肌肉凸现。

  

 “乘象入胎”。佛龛北侧画菩萨乘白象缓缓而行,上有两飞天散花,下部也有两天人随行。

“夜半逾城”。南侧画菩萨骑马,有四天人托起马足,飞奔而去,上下各有一身飞天,面色彩单纯,情节明了,形象生动。

此窟为方形藻井。四披画千佛。中心层次丰富,有动有静、富于变化、色彩明净,体现出唐代艺术欣欣向荣的精神。

的井心是由忍冬藤蔓组成莲花形图案,外沿分别绘方格花纹、联珠纹、垂角纹及帷幔。帷幔,外沿又画出十六身飞天环绕藻井飞行。  

在洞窟的南北两壁各画有一幅说法图。

南壁中央绘说法图一铺,四周画千佛,中央说法图中,在菩提宝盖下,画出庄严的弥勒佛,着通肩袈裟,作善跏坐,坐佛床上,两手作说法印。两侧各有三身菩萨,下部有两身供养菩萨,上部两侧各有两身飞天。

全图人物集中,刻画细腻。说法图两侧的菩萨,左侧的菩萨神情恬静,双手合拢。右侧的菩萨戴华丽的宝冠,一手托着晶莹透明的钵,一手拈花,身体微微向前倾,显出妩媚之态。中央的一身菩萨手持长茎莲花,双目注视前方。面庞秀丽,长眉入鬓,楚楚动人。 

北壁中央宝盖下是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下有七宝水池。两旁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侍立,上部有持节飞天,还有不鼓自鸣的天乐,表现的正是阿弥陀世界即西方净土世界。

图中右侧菩萨头戴宝冠,目光下视,身体微微呈S行弯曲,一手上举,一手自然下垂,轻扶飘带,显出慈祥而华贵的气质。左侧的菩萨同样衣饰华丽,身体修长,面佛而立,两手轻扶飘带,神态矜持。纤长的手指,优雅的动作体现出女性的美。

在七宝池中供养菩萨有的胡跪在莲花上,双手捧莲,作供养状。

有的斜靠在莲花上,低头仿佛在观鱼,神态闲适,有的盘腿而坐,从容的听佛说法。图中可以透过花瓣可以看到化生童子盘腿坐在莲花中,周围在碧绿的水池中,还画出游来游去的鸭子,富有情趣。

图中两侧各有三身持节飞天乘云而下,天空中飞舞着不鼓自鸣的古筝、箜篌等天乐,充满了歌舞升平气氛。

  

东壁门上方画出三幅说法图,有的说法图中还画出供养人的形象。门南侧画药师佛说法图,北侧画观音菩萨。

门上正中的说法图中,佛着袒右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座上,扬手做说法相。身旁两弟子也是结跏趺坐,一弟子双手合十,另一弟子双手交叠做禅定印。二菩萨头戴宝冠,结跏趺坐于莲座上,手持莲花,神态安详。这铺说法图色彩明亮和谐,人物身后的绿树也加强了恬淡的意境。

北侧的说法图,中央佛结跏趺坐,扬掌说法,两侧侍立二弟子二菩萨,左侧弟子阿难手持如意,与旁边的菩萨交谈,菩萨一手持花上举,一手轻扶飘带,神情专注,好象在倾听。右侧弟子迦叶双手拢在袈裟里,面向外侧的菩萨。菩萨一手扬起一手紧握飘带,似乎正在辩论。

南侧上部说法图也是一组五身,中央佛着通肩袈裟,结跏趺坐,双手作说法印,神情庄严,两旁二弟子、二菩萨侍立。弟子阿难双手托钵,弟子迦叶双手交握在一起,似乎在与傍边的菩萨交谈。菩萨的身体均微呈S型。佛两侧的菩萨与弟子构成了两组相互对谈状的格局,使画面活跃起来,打破了传统的中心对称布局的单调结构。

东壁门南侧的说法图中央在华丽的宝盖下,药师佛着通肩袈裟,一手持锡杖,一手托药钵,站在莲花台上。药师佛又名东方琉璃光如来,是东方净琉璃世界之王,他发十二大愿,要扫除人间病痛之苦,隋唐代以来深受人们的崇拜。药师佛身旁侍立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她们头戴日、月宝冠,上身半裸,斜披天衣,下着长裙。这幅说法图的画法与别的几幅说法图都不同,佛像采用西域式凸凹法,在鼻梁、眉棱等处先用白色作底,然后以肉色由浅而深晕染,就形成了立体感。袈裟的衣纹也是印度笈多式稠密的画法,菩萨的裙子也是印度样式。

东壁门北侧画观音菩萨。

第285窟是西魏乃至北朝时期最为经典的大型窟,为覆斗顶形。窟顶中心是华盖式藻井。窟顶四坡绘中国传统神话诸神与佛教护法神形象,有摩尼宝珠、力士、飞天、雷公、乌获畏兽、伏羲、女娲等。绕窟顶边沿一周,共绘有36位坐禅僧(身形很小),在山林间结草庐,入禅定,山林中有飞禽走兽活动其间。洞窟座西朝东。进门后,迎面是西壁,壁有三龛,主龛是彩塑佛像,头手均残。左右两侧的副龛里,两位坐禅僧塑像,只有一尊完整。壁上绘满密教诸神(诸天)。窟室中央是一座元代修建的方形坛台。

西壁中央凿一圆券形大龛,两侧各有一小龛。主龛内为倚坐说法佛,头手均残。小龛内各有一位坐禅僧塑像,穿水田袈裟,戴风帽,安详清秀,只有一尊完整。壁上绘满密教诸神(诸天)。 

佛背光为多重光环的火焰纹。为营造火焰闪耀时的节奏感,用石绿、白、淡赭、黑褐诸色反复连续涂饰。两侧各三个飞天。

飞天下面的供养菩萨。

莲花伎乐化生童子龛楣。莲花化生伎乐童子,均头梳双髻,只有上半身,下半身为莲花,莲瓣下垂,犹如裙子;有的正立、有的倒立,随花俯仰。正中央的童子,双手合十,左右各有三位童子演奏乐器、二童子双手合十。乐器包括:琵琶、竖笛、腰鼓、排箫、横笛等。描绘极精致,色彩保存完好,十分鲜艳。

再看主尊、莲花伎乐化生童子龛楣、佛背光为多重光环的火焰纹、火焰纹上部的飞天、飞天下部的供养菩萨。供养菩萨下面有一座雕像已残缺。

西壁南侧上部与窟顶连接处,绘有一个白色圆轮和六个白色椭圆形轮,圆轮内绘日天,日天北侧一字排开着菩萨装的诸星神六位,其下为诸婀娜多姿的供养菩萨。 三龛之间的壁面,绘有护法诸天、供养菩萨、四大天王等。中央大龛与南侧小龛之间的壁面,绘有三面的梵天形象、三眼的帝释天形象,龛壁最外侧壁,画有一外道婆薮仙。

位于西壁最南端的(即图里左上角)是乘坐马车的日天,四马分别向两端奔驰;其下有三凤车,车上两力士,一人双手托举,一人执人面盾。

西壁龛北侧上部,绘有月天,月天南侧为七位印度外道仙人装扮的星神,即七曜神(星期一至星期天)。三龛之间的壁面,绘有护法诸天、供养菩萨、四大天王等。龛外北侧有三位S形立姿的天人。

壁面衔接窟顶的上沿部分,是环绕窟顶一周的36位坐禅僧,这36位坐禅僧在山林之间,结草庐,打坐静修,一人一庐;下图里能看到其中三位,与下面小龛里的坐禅僧塑像,遥相呼应,表现的都是一个主题——坐禅,独修。

 禅僧塑像头部已经缺失,头部后面绘制莲花火焰纹头光,在顶端中心凝为一朵三瓣莲花,绿色火焰纹光环映衬在周围红色里,显得十分清新。坐禅僧塑像的周边环境——龛内左右两侧壁面,各绘有一位飞天、两位侍立弟子。其中一位弟子展开禅僧身后的靠背,两位弟子均一手持有长茎细花,周围飘落着缤纷小花。坐禅僧头顶上方,即龛壁顶部,是一朵展开的圆轮形大莲花,犹如伞盖,悬于头顶。

小龛龛楣,绘有四叶忍冬火焰纹,以四片忍冬叶为一个小单元:四叶四色,间隔排列(前一个是:白/蓝、朱/黑,下一个就是蓝/白、黑/朱),图案规整,又富于变化:一个四叶小单元里,中间两叶,合并成一个心形或倒心形;外边两叶,叶片相背,向外分开,又通过叶柄相连,围成一个小单元。

中央大龛与北侧小龛之间的壁面,绘有摩醯首罗天,三头、六臂,半侧身骑坐于白牛背上,手托日月。其下绘有骑孔雀的鸠摩罗天,和象鼻人身的毗那夜迦神。

毗那夜迦相传为湿婆和雪山女神所生之子,名为伽涅沙。后成为佛教密教的护法神之一。《大日经疏》中称此神为障碍之神,凡事遇到他都会受到阻碍,而不能顺利进行。形象是:人身象头,有牙如象牙状翘出口外,鼻软且长,一手托钵至屈伸的长鼻头处,一手持象牙,颈有饰物,身体肉色,上身袒裸;下身着大裙,裙褶流畅,肩有披巾环绕;游戏坐状。

鸠摩罗天也称鸠摩罗伽、大自在天,是佛教护法诸天之一,据佛经说他住在色界之顶。形象是:头顶留三片孩提式发型(因鸠摩罗有童子之意),裸上身,著裙,四臂,胸前一手捧一白色小鸟,另外三手,一持戟,一举莲苞,一拿葡萄;坐着一只青鸟,鸟头向上。

下方绘有手执矛枪、身着铠甲的四大天王之持矛拄地的西方广目天王和一只手托宝塔,另一只手高举持矛的北方多闻天王。

西壁最北端的(即下图右上角)是乘坐天鹅车的月天,月天画面已严重残毁;下有三狮战车,车上两力士,一人作托举状,一人执盾向前。

龛外北侧S形立姿的天人。

  

西壁龛中央大龛与南侧小龛之间的壁面,上排绘有三头八臂(一头为绿色、一头为黑色,绿色肤色的两臂托举日月状的圆轮)的毗瑟纽天(毗湿奴)、中排供养天人,下排是四大天王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天王戴冠,穿着箭袖,胸前有铁制裲裆;铠甲上似有凹凸乳钉,极有质感;颈部、腕部的配饰以及镶金衣边,均金光闪闪。赤脚,各持兵器立于莲花上(似乎是戟或长矛)。

西壁南侧小龛。静坐的青年禅僧形象,双手作禅定状,身穿水田袈裟,色彩明快,裹头缠身,头微微下俯,双目凝视空茫,双唇轻合,静神沉思,露出笑容。里面穿着僧祇支,外面穿田相袈裟,上着覆头衣(另一说是:头戴风帽)。底色为土红色,头光为红色和白色火焰纹组成的圆形,后有装饰着小花的白色三角靠背,三者将禅僧坐禅时的宁静衬托得更为突出。 红润的肌肤、饱满的天庭、清秀的眉目、耸直的鼻梁、略方的口唇,使僧人在清秀俊逸的面相中透露着颖悟睿智、潜心参禅、不染尘世的意境。 两侧绘有比丘,比丘上面有飞天。原像有损,已经修复。 

南壁可分为三层。上层绘有12位伎乐飞天;中间大部分壁面绘有《五百强盗因缘》故事画,靠近西壁龛部分绘有一幅—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图;南壁下部是四个坐禅小室,大小仅容一人打坐;每一个禅室龛楣皆画有不同的忍冬禽鸟纹,装饰华美。禅室龛楣之间绘有“沙弥守戒因缘”等四个故事画。底部绘有几位药叉。

南壁上沿12位伎乐飞天,两端的一位散花,中间十位分别持有乐器:击鼓、腰鼓、竖笛、横笛、排箫、笙、直项琵琶、曲项琵琶、阮、箜篌。此12身伎乐飞天图,是敦煌飞天壁画中具代表性的作品。

击鼓。

吹笙。

琵琶。

弹箜篌。

南壁中段大部分壁面为“五百强盗成佛故事”,从左往右依次为:1.五百强盗与官军作战;2.强盗被俘受剜眼刑罚;3.放逐山林;4.遇佛搭救双眼复明;5.出家入道;6.隐居山林最终成佛。

五百强盗与官军作战。

强盗被俘,国王审讯强盗,受剜眼刑罚。

强盗遭受挖眼的刑罚,并且被放逐到常有野兽出没的荒郊野外。强盗悲痛绝望,发出凄惨悲切的呼号。 

遇佛搭救双眼复明。洗心革面,胡跪(一种单腿跪地的姿势)于释迦面前听法。

正在说法的释迦,身着僧祇支,衣纹飘逸。坐在“筌蹄”式的坐具上,并铺有方褥,正在扬手说法;后面是佛弟子持花侍立。座位前有一个大水池,里面清波荡漾、莲荷生长、水禽跃动,似乎寓意着强盗的弃恶从善、修出福德,“相由心生、境由心造”,缤纷花雨,从天而降,飘落在皈依者上方,周围的环境也相应地变得美好、充满生机。 已剃度为僧的强盗,穿袒肩袈裟,胡跪(一种古代跪姿)于地,双手合十;一洗前尘,毫无盗贼匪气,意态虔诚,为典型的“秀骨清像”。

隐居山林最终成佛。僧侣左下角一只小鹿朝向母鹿奔来,画面气氛与迷途者皈依佛门、犹如浪子回家的心情很是契合。右边两人独自坐禅(一人在山前,一人在山后);两人对坐,手持一物(不知是不是经卷)似乎在交流各自对佛经的理解;左下一人独坐,手持经卷,似有所悟。

“五百强盗成佛故事”西侧,是一幅多宝、伽释二佛并坐”说法图。两侧各有一位胁侍弟子。华盖侧上方,各有一位裸身的飞天童子。

南壁的下半部分壁画。 南壁依据《贤愚经》所绘的沙弥守戒故事,是戒律画代表作之一。共包括6个情节:1、出家剃度为沙弥。2、老僧吩咐沙弥乞食。3、少女开门迎沙弥。4、沙弥守戒,坚拒自毁,少女向父亲陈述事由。5、少女之父向国王交罚金。6、火化沙弥,起塔供养。

出家剃度为沙弥(上)。老僧吩咐沙弥乞食(下)。

仪光禅师原本是大唐皇室子弟,武则天将他们全家诛灭,仪光禅师当时正在襁褓之中,被奶妈抱着趁乱跑掉了。后由老僧点化出家。

少女开门迎沙弥(下)。沙弥守戒,坚拒自毁,少女惊恐失措,向父亲哭诉(上)。少女右上角,龛楣之上,画有蓝红两色的小山峦,旁边有三只野鹿(野羊)飞奔而来,烘托出少女按捺不住的春心,如小鹿乱撞。

少女之父向国王交罚金(上)。火化沙弥,起塔供养(下)。

玄宗皇帝令仪光禅师进驻终南山兴法寺,又为他在各处建造了多处寺庙,允许他广招弟子。仪光禅师不久就证得道果,弟子们火化沙弥,起塔供养

再往东侧,最后一个龛楣旁边画的是另一则本生故事:婆罗门施身闻偈。释迦牟尼的某一前世曾经是一位婆罗门。帝释天幻化为面目狰狞的罗刹鬼,唱了半句佛教偈语:“诸行无常,是生减法”。婆罗门听到后,希望听完全部的偈语。罗刹鬼要求吃鲜人肉、喝人热血。婆罗门愿意舍身求偈。于是,爬到很高的树上,欲纵身从树上跳下来,以供罗刹鬼吃肉饮血。此时,罗刹鬼恢复了帝释天的原形。他伸出双手,从半空中接住婆罗门,因他这种一心向佛的精神,最终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见婆罗门结庐修行。庐外,婆罗门双手合十求得半偈(下)。婆罗门爬树,帝释高举双手接从树上跃下的婆罗门(上)。

南壁龛楣西起第一龛: 两只凤鸟,相对而立,均红喙蓝冠,后有雉翎,尾羽飘动,置身于蜿蜒缠绕的卷草纹之间, 仿佛在天国宫苑中,图案色彩丰富而协调。

南壁龛楣西起第二龛: 两只鹦鹉。

南壁龛楣西起第三龛: 两只马鸡(鸵鸟)

南壁龛楣西起第四龛: 两只凤凰。

北壁

可分为两层。上层绘有七组说法图,其中有几位是过去七佛中的佛陀,每一组均有佛、胁侍菩萨,下方均有男、女供养人与榜题。北壁下部也有4个坐禅小室,大小仅容一人打坐,与南壁4个小禅室对称。每一个禅室龛楣皆画有不同的忍冬禽鸟纹,装饰华美。龛楣之间画有几排小佛、小供养菩萨。底部绘有几位药叉。

西起第一组:释迦、弥勒(或说多宝)二佛并坐说法图。坐姿皆为结跏趺坐;两位佛的座位不同,右边是须弥座,左边是莲花须弥座。佛头顶华盖也各不相同,华盖旁枝叶茂盛;华盖两侧上方各有一位飞天,或奏乐、或散花,佛两侧侍立的胁侍菩萨,手里持有莲花盘、宝瓶。菩萨头戴冠,冠上有貌似贝壳状的三朵花(或三颗珠),上面的宝蓝色条纹很是亮丽;菩萨长眉、细目、红唇,微有须髭,鬓角如燕尾。

西起第二组:迦叶佛,结跏趺坐,莲花座下有明确年代的题记“大代大魏大统五年”。两侧的胁侍菩萨手捧大花盘,微笑侍立。佛头部上方的华盖两侧,各有一位莲花化生童子,翩翩飞来。 童子下半身是莲花——下垂的莲瓣,犹如裙摆;端坐翱翔,乘风而至,周围花雨缤纷。

西起第三组。

西起第四组:

西起第五组。

西起第六组:

西起第七组:

东壁门上方绘有三佛说法图。东壁门北侧与门南侧各绘有一幅“无量寿佛说法图”,佛陀的华盖与身光十分华美,头光、背光里面均示现美妙景象——头光内环绕一圈小佛,背光内飞天上下升降、翱翔飞舞。

窟顶画满天界诸神景象,窟顶中心是藻井。窟顶四坡下部,共绘坐禅僧36位,均在山间岩洞、草庐中打坐入定,这是西坡的部分——下部正中是西壁龛楣,龛楣两侧,坐禅僧一字排开,环绕窟顶一周,十分壮观。

窟顶东坡。上部中央,画有一硕大的莲花摩尼宝珠,宝珠两侧是伏羲、女娲手持规、矩以及墨斗,伏羲、女娲的形象为:上半身为人,下半身为龙,胸前有日轮(或月轮),服饰为大袖袍服,披长巾。画面中央为两位力士,共同托举莲花摩尼宝珠,力士均有头光、半裸、披长巾、赤足;其两侧绘有一位肩生双翼、兽首、奔跑状的乌获(图右下)、十三首龙身的开明神兽(图左下)、身生火焰、形似飞马的飞廉神兽(图左中),此外还绘有飞仙、天鹅等。窟顶间隙,点缀着祥云、奇花(有许多形似“卍”字符、旋转状的花)。

窟顶南坡。 正中央画有以硕大的莲花摩尼宝珠,左右两侧各有一位飞天,簇拥宝珠。飞天之下,分别绘有一位身有火焰、形似天马的飞廉神兽,与一位肩生蓝色双翼、兽首人身、兽爪兽足的神兽(可能是雨师)。再下边,从左往右依次画有九首龙身神兽、飞奔的雨师(另一位)、飞天、朱雀(鸾凤)、双手持节飞行的羽人、飞奔的雨师(再一位)。窟顶空间,点缀有云朵、奇花。

窟顶西坡。画面中央是一朵繁茂的硕大莲花,莲花两侧各有一只飞廉神兽(身带火焰、天马形状)。莲花两侧下角各有一只猿猴于山间,前后顾盼,相互呼应;上部正中间,两位飞天合十相对,掌间伸出一枝莲花;飞天两侧各有一位兽首人身的雷公,手足并用,敲踏一圈连鼓。西坡左右下角各有一只凤鸟(图左这一只应是朱雀),图右下鸾凤上,乘坐一位持节女仙,女仙后面是一位飞天。窟顶空间点缀祥云、花朵。

窟顶北坡。中央上方画有一大朵莲花,左右两侧各有一位飞天簇拥着莲花。飞天左上角还画有一只飞廉神兽。画面中下方,满布诸多神灵:中排从左往右依次是:肩生蓝色翅膀正在飞奔的雨师、飞天、人头鸟身的千秋长命鸟、另一位奔跑的神兽(可能是雨师);下排从左往右依次是:鸾凤(朱雀)、飞天、手持一尖头杵的闪电之神、双手持幡的飞行羽人、身有火焰形似飞马的飞廉神兽、十一首的龙身神。(北坡中下方所有神灵都朝向一个方向运动。)此外,窟顶空间点缀着诸多云朵、花朵。

窟顶藻井为华盖式,正中央是一朵大莲花。方井中画有垂莲、火焰纹、忍冬纹等。方井外层四周画有垂幔、彩铃。 窟顶绘有伏羲 、女娲等中国传统的神仙,其中也画出了飞天、兽头人身等各种形象的神灵,这些飞天与伏羲 、女娲、风、雨、雷、电诸神一道在天花飘飘、云气飞扬的空中,轻盈自在地飞翔。

估计,精华就这些了。

请继续下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