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很多地区开始围绕国家乡村支持发展的大政策,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如田园综合体、产业特色小镇、休闲农庄、共享农庄、乡村民宿、农家乐等不同模式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很多地方农业种养加产业、设施基础条件都不错,就是没有很好的旅游观光景色,这样的地区能做休闲农业吗,又如何打造呢? 做休闲农业首先是区域条件要好,因为所有土地除了生产价值、开发价值外,还会有区域价值。休闲农业的选址主要是四个依托,即依托城市、依托交通、依托景区、依托产业。想做休闲农业,一定要选离城近或靠近景区,交通方便,产业相对发达的地方。 有了好的区位,其次就要懂得利用当地的优质资源休闲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方案。要找准自然生态、农业生产、乡村文化等资源条件并合理转化成休闲农业经营产品,当地的山水田园,如农田、鱼塘、森林、山丘、水库、沟渠、古树、老井、村落、遗迹等都承载着当地人的历史记忆,巧妙的借用这些资源为己所用,就可以为自己的休闲农业项目经营添彩。 很多规划设计公司做休闲农业项目规划主要还是旅游发展思路,景观设计套路,将休闲农业园区当作旅游景区来规划设计,这是不对的。有的规划方案,景观设计很高大上,项目内容也很全面,什么设施都有,旅游项目也很多,老板投了不少钱,但经营起来只能红火一阵子,最终还是没什么吸引力,不能持续发展。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一个主题,没有旅游景色的休闲农业项目规划,必须围绕产业主题来做。如果只是将项目规划进行景观打造,没有产业支撑,就会出现重大偏差,造成投资人的巨大损失与浪费。 目前很多休闲农业规划都是旅游活动设计与产业主题脱节,旅游与农业两张皮现象十分严重。缺乏依附主题的项目设计注定是没有特色的规划。人们来休闲农业园区体验总是有理由的,也许为了吃,也许为了玩,或者来体验感受的,那吃什么?玩什么?体验什么?台湾有家番茄DIY农场,在这个农场里种植了42种番茄,这就是一个有主题的农场,他可以在主题之下依托产品,让游客看、玩、吃、学、购等旅游活动都与西红柿主题产业相关联,吸引游客,同时也定位了属于自己的消费人群。 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要提升竞争力,就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特点。没有旅游景区优势的园区,就要结合当地独有的产业资源,开发园区特色产业并延伸服务与产品、形成产业品牌特色,围绕主题产业规划创意观光、游乐、美食、体验、科普、文化等项目,形成体系化、特色化运营,而不是简单的只是为消费者提供吃喝玩乐等一系列服务。 事实上目前很多休闲农庄具备餐饮、住宿、娱乐接待,但还是不能引来人流与驻足,问题就在于没特色,服务不成体系,使得用户体验感不好。没有旅游景色的地方做休闲农业一靠产业,二靠创意。你可以搞怪,可以奇葩也可以另类,这也是休闲农业作为体验经济的重要特点。将普通的产业生产做成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是农业生产转型成休闲农业的主要方向。 ![]() 乡村振兴了,国家就会强盛,休闲农业园区盈利了,休闲农业才会持续发展。所以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商资本、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应该团结在一起去发展这个行业,实现资源共享互用,互相成为依托,各取长短形成经营特色,尤其是在没有优越自然景区条件的休闲农业园区,更应该共同培育市场。 如宁乡市的湘都生态农庄、金太阳农庄;长沙望城区的青天寨农庄、百果园农庄等,长沙县的锦绣江南生态农庄、新江生态农庄、飘峰山庄等,与周边农户、合作社、休闲农庄进行抱团发展,为游客提供丰富的休闲娱乐、亲子活动、美食、团队拓展、科普教育等休闲农业服务产品,成为了长沙周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精品线路,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休闲农业的吸引力。 ![]() 做休闲农业,主要目的就是要让顾客体会“三惊两忆”,游客看过玩过之后,把开心带走的同时,把钱留下。“三惊”主要指:惊奇、惊讶、惊喜,“二忆”是指记忆、回忆。这些必离不开文化内涵的挖掘,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产品才能带动休闲农庄的持续发展。工匠精神与文化创意渐渐得到了大家广泛的重视,因此,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园区要充分挖掘当地的居住文化、服饰文化、美食文化、产业文化、婚庆文化、习俗文化、游戏文化等。要将当地的文化资源整合,转换成系列服务产品,通过说故事的创意形式,让游人根据故事表达的内涵去观赏、游乐、品味、体验,从而加深记忆和回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