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如是:离人心绪,有谁能知……

 lm70cc 2021-12-02

图片

▲中国古代书画“同一藏家珍藏扇面”


艺术自媒体/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图/ 中国嘉德

「美人羞遮面,未语掩青红

为伊起相思,浅歌过西楼

崇祯五年(1632)十月,科举失意的“松江才子”陈子龙与友人万寿祺相游苏州。那一年,他二十五岁,正是意气风发之时。而秦淮河畔,锦瑟绵绵。心情极度苦闷的陈子龙,遇上了年仅十四岁却善解人意的柳如是,慢慢情根深种。

同年冬,柳如是移居松江,与陈子龙、宋徵璧等才子交往愈频。尽管爱慕柳如是,可是早已成家的陈子龙碍于世俗礼教,并未敢直白心意。何况“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情窦初开”的柳如是对宋徵璧的弟弟宋徵舆芳心萌动。二人同庚,你侬我侬,很快便坠入爱河。而陈子龙也只能将一番相思暗藏。

图片

柳如是(1618-1664) 剧照

或是命运天定,柳如是与宋徵舆的恋情也很快被宋家知晓。宋母恐儿子误入歧途,耽误前程,于是请托松江知府方岳贡,下令驱逐“流妓”,想要将柳如是驱逐出境。走投无路的柳如是只好找宋徵舆商讨对策。孰料,性格软弱的徵舆竟要柳如是“姑避其锋”,先迁居别处。[1

此举,令柳如是彻底明白徵舆的薄幸与软弱,也明白徵舆内心即使爱她,也不会真的娶她。于是,伤心的柳如是“断琴绝交”,斩断了二人的关系,并取“顾影自怜”之意,自号“影怜”。

徵舆曾作多首诗词,都对这段感情的结束,有着深深的遗憾与不舍。如《蝶恋花》,云“偏是断肠花不落。人苦伤心,镜里颜非昨。曾误当初青女约,只今霜夜思量着。”《玉楼春·燕》云“半年别我归何处?相见如将离恨诉。海棠枝上立多时,飞向小桥西畔去。”

图片

陈子龙(1608-1647) 剧照

面对伤心失落的柳如是,陈子龙自是关怀备至,不忍其难过。其终于鼓起勇气,以别友人的情景中,暗示心肠。诗云:“良朋徘徊望河梁,美人赠我酒满觞。欲行不行结中肠,何年解佩酬明珰。……河干薄暮吹红裳,纫以芍叶羞青棠。何为弃此永不忘,日月逝矣心飞扬。此时,陈子龙心中深藏的情愫,已有两年之久。

而柳如是亦作诗,诗云“念子久无际,兼时离思侵。不自识愁量,何期得淡心。要语临歧发,行波托体沉。从今互为意,结想自然深。”以此赠别,隐隐有好感之意。

诗罢,陈子龙便收拾行囊,继续赴京赶考。不过,因其“复社”成员的身份,“才华横溢”的陈子龙再次落榜。事实上,上一次会试时,主考周延儒即因害怕得罪内阁首辅温体仁,陷入“党争”,而以其卷上有“涂抹”痕迹,放弃录取。而这一次主管录取的依旧是温体仁,此也注定陈子龙只能名落孙山。

黯然归乡的陈子龙,心灰意冷,闭门谢客,专意于学问。而闻知消息的柳如是,自嘉定返回松江,想要安慰陈子龙。“两处伤心一种怜,满城风雨妬婵婵”,二人在酬咏唱和中,情意日深。是年秋(崇祯七年,1634),陈子龙又作《湘娥赋》传情,而已经走出“宋徵舆”旧影的柳如是作《男洛神赋》回应,二人终于定情。时,柳如是十六岁。

图片

柳如是、陈子龙 剧照

往后数年间,柳如是与陈子龙郎情妾意,极是恩爱,二人常与同郡名士游宴,虽也时有分别,但仍是深爱彼此。岁月如梭。崇祯十年(1637)春,陈子龙决定第三次进京会试,这一次终于高中,名列三甲。同年春日,柳如是作《寻幽图》扇面相赠,以表永结同心之情。时柳如是十九岁。

图片

1060 柳如是 寻幽图

扇面 水墨金笺 丁丑(1637年)作

16.5×48 cm.  约 0.7 平尺

钤印:柳·隐
题识:丁丑春日,写似大樽道长先生。柳如是。

说明:同一藏家珍藏 Lots1054-1061。

题识中,“大樽道长”即陈子龙。不同于寻常文人纸上谈兵或固步自封,陈子龙饱读诗书,又有英雄气概,为人亦是慷慨激昂,亦落落有大节,名噪当时,可称“君子”典范。材质,金笺纸。

图片

局部

是年,对于陈子龙而言,极不寻常。其高中后,在京待选,而不少人将之视为“复社”党魁,使其陷入党社之争。四月时,其在西郊迎接被温体仁下令逮捕至京的钱谦益、瞿式耜。而“复社之狱”起,其又为友人张溥、张采奔走。

每念及此,陈子龙便倍感世态炎凉,忧触百端。其《诗集》卷十七《长安旅愁》二首,诗云:“七贵绣筵非我事,五陵芳草未曾游。闭门且尽伤心泪,恐到人前不敢愁。过江烟树隔南徐,枕上迢迢万里余。白昼杳然无梦至,开缄重读故人书。”已是壮志未酬,却生有归隐之心。

与友人夏允彝、杨廷麟过从往来,并与吴伟业连床论诗时,陈子龙的归家之心愈甚。吴伟业《梅村诗话》有载,彼时陈子龙对其言:“祠官流涕松风路,回首长陵出塞年。李氏功名犹带砺,断垣落日海云黄。”亦可见陈子龙对于功名逐渐看淡,且深知仕途险恶,如断垣落日。

图片

局部

显然,柳如是极是明白陈子龙的困扰,其内心也一定是期望彼此能携手于山野林泉之间,幽然不染俗尘,恩爱一生。故而,在陈子龙赴京赶考时,柳如是作《寻幽图》,而非“青云直上”的题材。

自幼年便已沦落风尘的柳如是对于世态、人情、时局变化等,应是有刻苦铭心体会的。她清楚地知道,陈子龙是“人中龙凤”,一旦步入仕途,定是以国家社稷为重。而当时社会吏治昏暗,民不聊生,关外清廷又虎视眈眈,“心怀民艰”的陈子龙断无袖手旁观,沉迷儿女情长的心思。

图片

局部

或是造化弄人,季夏时,陈子龙得选广东惠州府司理。而赴职途中,继母唐氏离世,陈子龙回乡丁忧。服除之际,其一度想要断绝仕途,无意进取,而与柳如是厮守终生。

其作《秋兴赋序》:“悼年岁之变衰,思江湖之休逸,作《秋兴赋》。……余才虽不逮,年与之齐,将鼓卜商之琴,无意曼容之禄(予方当禫除)。又以时际平嘉,群多潜俊,方欲修农圃之勤,取名教之乐。于时秋也,游目郊原,倚袖林木,旷然有遗世之思。

其《与宋徵舆书》中,亦言“而卧子宦情不深,解巾以来,便思投闲以养太夫人,又存念素交,欲共草泽,以视望尘干没者何如耶!”此间“又存念素交,欲共草泽”或是言及想要与柳如是隐幽。

图片

局部

不过,天不遂人意。崇祯十三年(1640)四月,陈子龙座师黄道周被崇祯皇帝以“伪学欺世”之罪重治,含冤入狱。陈子龙为挽大厦将倾,再仕救国,从此也意味着与柳如是的诀别,令人唏嘘。

次年,柳如是以“结缡”的方式嫁给年已过半百的钱谦益。所谓结缡即是娶妻,而非纳妾。对柳如是而言,陈子龙“志在家国”,而她要的或许只是陪伴。颇为讽刺的是,朱明王朝覆亡后,宋徵舆、钱谦益都投降仕清,沦为贰臣,而陈子龙投笔从戎,在抗清活动中,不幸被捕,最终投水殉国,以全忠孝大义,诚是壮烈,铮铮铁骨也。

是作《寻幽图》,料想柳如是作此时,当是感慨万千,她的内心该多么期盼能白首不相离,寻幽共草泽。剪不断,理还乱,此生她的心里注定深爱着陈子龙,其《寒食雨夜十绝句》中,亦诗云“合欢叶落正伤时,不夜思君君亦知。从此无心别思忆,碧间红处最相思”。离人心绪,有谁能知。

而陈子龙,诗云“莲子微凤香月上,葡萄垂露冷秋前。茂陵留滞非人意,可著《凌云》第几篇? ”亦是国事牵挂,无可奈何。其《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又云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洒胭脂雨。”其浓浓情愫,又当如何释怀?

多情自古伤离别,此恨绵绵无绝期。

中国嘉德“古代书画”专场,“同一藏家珍藏 Lots1054-1061”另有诸多佳制,除禹之鼎外,余者皆为泥金扇面。作者则包括陈元素、张凤翼、周天球、米万钟、邹之麟、恽向等明末清初艺林俊秀。且此八件扇面专题,皆无底价起,令人尤是期待。

图片

1054 陈元素 楷书《雪赋》

扇面 水墨金笺 天启元年(1621年)作

17.2×53.5 cm.  约 0.8 平尺

钤印:元·素
题识:右谢惠连《雪赋》,天启元年六月九日挥汗书似元敷词兄,陈元素。

说明:同一藏家珍藏 Lots1054-1061。

题识中“谢惠连”为南朝宋文学家,为谢灵运“四友”之一。其《雪赋》与谢庄的《月赋》并为六朝抒情咏物类小赋的代表作,展现了素净而奇丽的画面。

而上款人“元敷词兄”,或为李时荣,字元敷,直隶上海县人,民籍,上海县学生,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举人,殿试三甲45名,历宁德、莆田二邑令,以治行高等,征入为江西道监察御史,历官至太仆寺少卿。

陈元素(生卒年不详)明人。字古白,一字孝平,又字金刚,号素翁、处廓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诗文,以文学知名于时。亦工山水,笔墨清远,尤善写兰,兰叶偃仰,墨花横溢,得文徵明之秀逸,而更气厚力沉,青出于蓝,为王毂祥、周天球所不及。著有《南牖日笺》、《古今名将传》等。

图片

局部

谢惠连《雪赋》中,有言“玄阴凝不昧其洁,太阳耀不固其节。节岂我名,节岂我贞。凭云升降,从风飘零。值物赋象,任地班形。素因遇立,污随染成。纵心皓然,何虑何营?”即从雪的“节”、“洁”、“贞”展开议论,表达即使环境污染,也要“纵心物外”的人生哲学。

考《明中宪大夫太仆寺少卿层峰李公墓志铭》,可知天启初年,李时荣以太仆寺少卿告归。而彼时“政宽大,朝士大夫以气类相高,排击异己,锋不可近。中珰乘之,而钩党祸起,罗织锒铛,下郡国者旁午。”故而李时荣深厌党争,不胜其烦,乃辞官还乡。

陈元素于天启元年(1621)六月九日,或即以《雪赋》送别,希望李时荣远离朝堂,能得以解脱。不过,显然辞官后的李时荣仍牵挂国事,其墓志铭,有言“而公时家居,忽忽不乐,顾时闭阁独坐,罕见宾客。间对客杯酒笑谈,穆然感慨,类深念者,人莫测其意也。”天启乙丑(1625),李时荣在郁郁寡欢中,离世。

图片

局部

陈元素亦擅书法,其书清劲,楷书法欧阳询,草书能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之室。才名藉甚,一时名辈多从之游。是扇面行笔舒卷自如,结体谨严,笔力亦劲健。时有“寸缣尺楮,人争宝之”之说,亦可见陈元素才学造诣匪浅。

此外,陈元素与徐孚远友善,而徐孚远与陈子龙有深厚交谊。亦可见彼时文人交游,纵横交错。

图片

1055 张凤翼 楷书《寻山志》

扇面 水墨金笺

19.2×55 cm.  约 1.0 平尺

钤印:伯·起
题识:右贞白先生陶隐居《寻山志》一通,偶见文太史《听松风图咏暨彭征君和章》遂书其阴。夫二先生,当代之贞白也,图咏其事似有旷世相感者,独予以古稀余年强作小楷,愧不称耳。后之览者取其附尾,毋诮为添足幸甚。张凤翼。

说明:同一藏家珍藏 Lots1054-1061。

题识中“贞白先生陶隐居”为陶弘景,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寻山志》为其十五岁所作,文章讲求对仗,工于押韵,堪称六朝骈赋的佳构。表达了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的道家思想。

“文太史”即文徵明,明中期文坛巨擘。“征君”是对于那些曾经在朝为官者的尊称,亦可视为“隐士”、“山人”之意。“彭征君”或为彭年。

张凤翼(1527-1613) 明代戏曲作家。字伯起,号灵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举人。与其弟张献翼、张燕翼并有才名,吴下号称三张。善书,晚年不事干请,鬻书以自给。好度曲,为新声。作有《红拂记》、《祝发记》、《窃符记》等。

图片

局部

张凤翼以文徵明、“彭征君”为当代贞白先生,赞二者隐士之逸。王世贞又曾言“吴中隐德文采,后文先生而起者,其在彭先生乎?”亦是将文徵明与彭年并列称之。故“彭征君”或为彭年,当是可信的。

文徵明写予彭年或与彭年有关的唱和诗存世寥寥,历代刻本中均无,仅文徵明《甫田集》之残存文嘉钞本收有两首,现收录于《文徵明集》中,载,其一,嘉靖壬午(1522)《午日,同子重、子饶、彭孔嘉东禅小集》,其二,嘉靖乙巳(1545)《人日,孔嘉、子传见过》。[2]

而《听松风图咏暨彭征君和章》或为另一首。事实上,文徵明与彭年亦是姻亲,其孙文騑娶彭年之女为妻。张凤翼古稀之余写此小楷,时文徵明、彭年皆已过世。据“听松风图咏”诗名,亦可知此为高士之音也。

此外,张凤翼言“遂书其阴”,而非“卷后”,故其形制当亦为扇面。彭年《隆樵山人诗集》中,有诗《题衡翁扇头,小楷书<秋声赋>》,也是楷书、扇面。

图片

局部

行笔至此,张凤翼题识所言“图咏其事似有旷世相感者”,则情理之中也。是作,楷书工整,结体疏朗,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亦是难得。而所言及文徵明等,则可窥吴中文人之交谊,余绪亦不绝。

图片

1056 周天球 楷书《曲江孤凫赋》

扇面 水墨金笺

16.2×49 cm.  约 0.7 平尺

钤印:周·天球、群玉山人
题识:右王子安《曲江孤凫赋》一首。子安见涪江之潭有凫孤栖,不违天性,感造化之资厚,处何必乎华池,故作此。周天球。
鉴藏印:汲古书屋、林宗毅印

说明:同一藏家珍藏 Lots1054-1061。

题识中“王子安”即唐代诗人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凫”为野鸭。“涪江”,因流域内绵阳在汉高祖时称涪县而得名,长江支流嘉陵江的右岸最大支流。此诗,王勃旅寓巴蜀,有抒发“志远心屈”、“才高位下”之慨。诗文见载《唐五十家诗集》第一册《王勃集》卷上。

是作,钤有鉴藏印“汲古书屋、林宗毅印”,林宗毅(1923-2006),台湾板桥“林本源”家族成员,自幼濡染书香,早岁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其后至东京大学研究院攻读英国文学,除专精中、英、日本文学外,更是雅好书画收藏的名家。宗毅先生虽长年侨居日本,却心系台湾故园,书画上所钤“定静堂”、“汲古书屋”与“来青阁”等收藏印,即是援用自林家祖居厅堂、书斋名号。

图片

鉴藏印

周天球,字公瑕,从文徵明游,得承其书法,闻名吴中。尤擅大小篆、古隶、行楷,一时丰碑大碣,皆出其手。于慎行《谷城山房集》有载:文徵明,亟许可之,曰:“他日得吾笔者,周生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致“南明老兄”信札,亦有言及书事,“明日廷试,只消信笔为之,便可高等,十分用心无益也。其所甚重者,在作字端楷,且不可太细,必如黄庭本大,方中式,此有机妙,惟区区知之。头篇须用心字上,千万。……”据此知其书法“信笔为之”,而得逸气。

图片

局部

图片

款识

此其所作楷书扇面,笔酣墨足,工稳有致,虚实相生,对线条驾驭又笔随心至,甚有神采,此亦契合古人所谓“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书冥之间”。

图片

1057 米万钟 草书自作诗

扇面 水墨金笺

18.5×54.5 cm.  约 0.9 平尺

钤印:万钟
题识:婺州望芙蓉用监之二,米万钟。
鉴藏印:讷斋眼福、天泉·珍藏
释文:几拳撑蕚势,一笏拄华瞻。岚矗标孤峻,云流吐乱尖。老秋跗注瘦,落日紫青添。可有苍城主,宸章吏隐兼。

说明:同一藏家珍藏 Lots1054-1061。

题识中“婺州望”应为婺州望县之意,即东阳县,素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之美称,隶属婺州。故其为在东阳县以“监”字韵,作《芙蓉》诗。

图片

局部

米万钟,字仲诏,号友石,米芾后裔。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后任江西按察使。崇祯元年(1628年)复官,仕至太仆少卿,卒于官。有好石之癖,又能画石。善画山水、花竹。书法行、草得家法,与董其昌齐名,称“南董北米”,又与董其昌、邢侗、张瑞图并称“明末书法四大家”。

晚明时期,政治矛盾日益尖锐,由此带来的书法变革也愈为浓烈,狂放书风成为主流。原先的书法秩序开始瓦解,书坛嬗变,可谓满纸风云。尤是米万钟、黄道周、张瑞图、倪元璐等人继起,踵武前贤,渐为主旋律。

图片

局部

是作,虽为扇面行笔,然似以篆笔为之,气势开张,实务“钟王意蕴”。又用笔劲健丰润,提按分明,部分连笔,贯气流畅,亦无怯滞生硬之感,则是“米家气派”。体势则沉着秀逸,多欹侧跌宕之态,于扇面上,更是顾盼生姿。其与南京博物馆所藏“米万钟草书扇面”,书风一致。

图片

米万钟 扇面,南京博物馆藏

而鉴藏印“讷斋眼福”暂不可考。冯其庸《己卯本<石头记>散佚部分的发现及其意义》有言“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又发现了《怡府书目》的原本。这个抄本上,除盖有'怡亲王宝’阳文篆字方章外,还盖有'讷斋珍赏’和'怡亲王讷斋览书画印记’两章。这三个图章,有力地证明了:一,它确实是怡亲王府的书目抄本的原件;二,这个抄本是第二代怡亲王弘晓时的东西,因为讷斋是弘晓的斋名。”知怡亲王弘晓,自号“讷斋主人”,可作为参考。

字或号“天泉”者,颇多。如李淑沅,清朝名儒。字天泉,号蝉庵,嵩山洛阳人。乾隆元年(1736年)举人。官甘肃两当县知县,升狄道州州判。不一一尽足。

图片

1058 邹之麟 行书五言

扇面 水墨金笺

19×50 cm.  约 0.9 平尺

钤印:逸麟、臣虎、安凡心
题识:逸麟为中朗兄。

释文:爱此山中居,清阴满萝薜。饱饭无所为,石上坐秋月。

说明:同一藏家珍藏 Lots1054-1061。

题识中“中朗”应为袁宏道(1568一1610)字中朗,号石公。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万历进士,官至吏部稽勋司郎中。晚明反对复古主义的“公安派”代表人物。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其诗清新活泼,语言清新明快,多描写封建士大夫阶级的闲适生活。

邹之麟,字臣虎,号衣白、逸老、昧庵,江苏武进人,明代官员、画家。万历三十四年(1606),南京乡试解元。万历三十八年(1610),登进士,授工部主事。邹之麟与钱谦益友善,轻薄负才名,热衷于富贵。

图片

局部

图片

款识

雷何思与“公安三袁”以诗歌相往还。钟惺、邹之麟皆出其门。考《王元翰年谱》,可知,袁宏道与王元翰、雷何思等人交往甚深。其有诗《寄讯何思兄》,作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诗云“鹤泽耽吟龙自老,鹿门卜居竟何如?”可知二人曾相约卜居鹿门,可惜不久后袁宏道即病故。

而邹之麟亦是万历三十八年金榜题名,另有钟惺也同年高中。故或可推测此扇面当亦作于这一时期。此诗文著录于丁成泉辑注《中国山水田园诗集成·第3卷·元明》P3497-3498。

图片

局部

邹之麟书法学颜真卿,是作布局疏朗,大小错落有致,笔墨有浓淡对比,线条亦见粗细之分,富潇洒之姿,亦佳作也。

图片

1059 恽向 江岸枯干图

扇面 水墨金笺 丁卯(1627年)

18.2×56 cm.  约 0.9 平尺

钤印:向
题识:丁卯夏日,倚马太平之北城,为大仪四弟写。向。

说明:同一藏家珍藏 Lots1054-1061。

恽向(1586-1655)江南武进人,字本初、道生,后改名香,号香山。善画能诗。以例贡国子监,授内阁中书舍人。好为诗歌古文辞,以博学而闻名。常州画派创始人。侄恽寿平,少时尝师事之。著《画旨》、《汝阴集》。

是作,作于1627年,即天启七年,逸笔草草,颇有倪瓒“一河两岸”三段式构图意趣,中间留白,作江河,近景处古树苍苍,坡石连绵,突出主景,远山则随意勾勒,山石肌理,几无渲染皴擦寓之纵深感。整作挥洒自如,依扇形格局随势伸张,扇形特有弧度竟得平稳,又生山重岭复之笔意,殊为不易。

图片

图片

局部

题识中“太平之北城”应为安徽太平县城北,今为黄山区。

上款人“大仪四弟”暂不可考。笔者考朱彝尊《经义考·书》载,“徐氏大仪《书经补注》六卷。存。曹溶曰:大仪字象卿,贵溪人。天启壬戌进士。历官云南按察副使。崇祯壬申自序。《明史·艺文志·书类》”,又“徐大仪,字象卿.号太生,邑人,天启二年进士,历官兵部、刑部郎中.升宁国府知府、云南副使兵巡曲靖道。

其中“宁国府”其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宣城、宁国、旌德、泾县、南陵、黄山区等市县地。其历官辖区、履历、时间等,皆吻合。故此上款人或即徐大仪。

图片

款识

恽向的一生见证了朱明王朝走向衰亡的过程,其早年科举考试十试不第,曾先后四度辞官,入清后,则坚守气节,受邀任职而誓死不从,于杭州灵隐寺隐居终老,令人钦仰。

图片

1061 禹之鼎 梅花仙子图

扇面 水墨纸本 庚寅(1710年)

18.2×56 cm.  约 0.9 平尺

钤印:禹之鼎、慎斋
题识:梅花仙子图。庚寅秋月写为赤霞金四先生一粲,广陵禹之鼎。
裱边:禹之鼎,字上吉,一作尚吉,或作尚基,号慎斋,江都人。康熙间供奉内庭,人物故实幼师蓝氏,后出入宋元诸家,遂成一家。白描写真,秀媚古雅,为当代第一,一时名人小象皆出其手,生平杰作有《王会图》一卷传于世。
鉴藏印:少石审定

说明:同一藏家珍藏 Lots1054-1061。

禹之鼎绘画,擅长人物,尤以肖像著称,白描得李公麟法,为康熙第一名手。

其入京供奉内廷后,更是誉满京师,清·秦祖永《桐阴论画》中有载“一时名人小像皆出其手”。关于禹之鼎的师承,画史中记载不多,如“幼师蓝瑛,后出入宋元诸家,遂成一家法。”不过其能以鸿胪寺微末卑职,而名重一时,足见画工造诣至深。

图片

局部

是作著录于禹之鼎活动年表中,“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六十四岁,秋,画《梅花仙子图》”。笔者另考《宝迂阁书画录》卷四载“《名人画扇精品第一册》第三页有《设色梅花》,款曰'梅花仙子图。庚寅秋月写为赤霞金四先生一粲,广陵禹之鼎。’”此外,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朵云》第三集,P215,1982年,亦有著录。

图片

局部

是作,所绘梅花仙子,清丽脱俗,极为清雅,设色丰富,却甚是统一协调,而梅花树干虬曲,梅花点点。另有绘竹子、明月等丰富画面。尤是“明月”隐于枝旁,不易察觉,此亦可见禹之鼎构图之别具用心。

图片

局部

鉴藏印“少石审定”,系陈夔麟藏印。陈夔麟(1855-1928)字少石,号少室山樵、迂叟、宝迂,室名宝迂阁,贵州开阳人。陈夔龙之长兄。1880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历湖北谷城知县、湖北按察使、广东布政使等,编撰有《宝迂阁书画录》。

参考资料

[1] 钱肇《质直谈耳》七“柳如之轶事”

[2] 《读箑小记》


▲ 同古堂坚持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