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火车站内。 一位老人站在人山人海的售票厅。 突然,他从前面大妈的手中抢走一张百元钞票。 趁还没被发现,他拿出水果刀,笑着对大妈说: “你喊抢劫。” 大妈回过头,看到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站在身后。 她低声说了句,“神经病。” 本来想把100元抢回来,但看到他手里的刀,只好自认倒霉。 老人很失望,灰溜溜地离开售票厅。 这位老人叫付达信。 当时是2008年9月,他69岁。 在售票厅外绕了几圈,他决定再一次“抢劫”。 这次的抢劫对象,是女大学生小芳。 “把包给我。”付达信跟在小芳后面喊了几声。 小芳以为是幻听,没有理会。 就在这时,小芳的双肩包被扯落到手臂上。 她使劲拽着自己的包不放,付达信却拼命往自己怀里拉。 两人争执了一会,付达信由于年事已高,体力渐渐不支。 就在快撑不住时,他想起自己兜里的水果刀。 他再次拿出水果刀,让小芳喊抢劫。 小芳果真喊来警察。 付达信终于长叹一口气,心满意足地笑了。 经相关部门鉴定,小芳被抢的包,和包里各种物品,加起来价值9000多元。 2008年11月,付达信被认定是“犯罪未遂”。 
接受审讯时,他认罪态度很好。 民警表示: “我没见过这么配合的罪犯。” 但令民警不解的是,他要求把罪行写严重些,希望能多判几年。 最终,被判有期徒刑2年,处6000元罚金。 他觉得判太轻了,一度哀求法官: “您再好好审审吧,判得太轻了。” 一般情况下,没有人想去坐牢。 可他不仅想坐牢,还想多坐几年。 对于接下来的监狱生活,他更是满怀期待。 
对付达信而言,监狱生活非常幸福。 首先是不愁吃喝。 他很喜欢吃馒头,一看到馒头,就开心得像个孩子。 监狱里一日三餐都有肉。 他总是一点点地嚼,生怕把肉吃完。 在狱友看来,他很能吃。 别人吃不完的菜,他一一“代劳”。 短短三个月时间,他竟然胖了10斤。 过了一段时间,他被转到另一所监狱服刑。 那里吃得更好了。 不仅有肉有馒头,还有各种各样的汤。 春节时候,还会有甜酒冲鸡蛋。 这些食物,是付达信在此之前都吃不到的。 
其次是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监狱会给犯人们发夏服、春秋服、冬装和鞋子。 还有凉席、床单、被套、热水瓶和杯子等等。 更不可思议的是,付达信还享受到了免费的医疗保健。 在监狱里,他做了人生的第一次体检。 但被检查出来“脑血管硬化、骨质增生、双肾结石、前列腺炎。” 警察带他上医院救治。 他说: “他们扶着我, 从来都没大声呵斥我。 头一回体会到被关心的感觉。” 如果平时身体不舒服,也会有专门医生去给他就诊。 在这里,付达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他格外珍惜这段时间。 每天都可以在规定范围内随意溜达。 读书、看报,或者跟狱友下棋。 他总希望时间能慢一些,再慢一些。 可天不遂人愿。 付达信服刑一年半后,被告知将减刑半年。 2010年3月,他出狱了。 出狱后,他被安排到湖南衡阳的一所敬老院。 他并没有为得到自由而高兴。 他坦言: “这里的生活比不上监狱。 我怀念那段铁窗生涯的日子。” 当回忆起自己的70岁生日,依然很开心。 他说: “搞点鸡蛋、蜡烛、面条, 他们就为我祝寿。 以前我一个人从来没有过生日。” 
在敬老院里,他经常会跟其他老人聊起抢劫一事。 老人问他:“你为什么要抢劫?” 他总笑着说: “我也害怕过, 拿出削苹果的刀时都手抖。 但没有办法, 走到那一步也是万不得已。” 
他的背后,到底藏了哪些秘密? 这得从那些陈年往事说起。 
付达信,来自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灵官村。 家里一共4个孩子,他排行第四。 大哥做了上门女婿,姐姐远嫁,他和二哥留在村里。 后来二哥也成家了,仅剩他一直未婚。 他的一生似浮萍,漂泊不定。 尽管拼尽全力,可命运依然没有饶过他。 年少时,他成绩优异,考上县里的中学。 那所中学是免费的。 上午读书,下午劳动。 但才读了一年,学校突然停办。 他只好回家。 刚好碰上“招工期”,只要有户口即可应聘。 可他户口还在学校,没来得及转回来,就这样错过招工。 当时是1957年,摆在他面前只有两个选择: 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 他心想:“趁年轻,还可以去外面折腾几年。” 凭着一腔热血,付达信正式开始打工之旅。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他在云南,养过6年鸭子。 最终,鸭子被别人毒死了。 他辗转去到广东、广西,干一切能干的活。 为了活下去,不怕吃苦不敢喊累。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逐渐出现各种毛病。 无奈之下,他只好回到村里。 自己无依无靠,回村里要怎么谋生呢? 这是一大难题。 当看到有些村民经常会挑东西去集市上卖,他也想试试。 于是在附近批发一些烤烟、干鱼和虾子等等,挑去卖。 可由于年纪大,腿脚不方便,他跟不上村民们的步伐。 一天下来,他只能挣到两三块钱。 有时候,东西卖不完,还要亏本,入不敷出。 渐渐地,卖东西这条路坚持不下去了。 
那接下来又该何去何从? 务农?不太现实,根本干不动农活。 况且他把村里分的土地都退回去了。 真正到了举步维艰的时刻。 他想到一个办法,向民政局求助。 也就在这时,他才知道自己是五保户,可以领补助。 他所在的县,有一万个这样的老人。 他们大多数都是处于无人照顾的状态。 从2003年起,这类老人可以领到一年300元的补助。 到了2007年,由300元涨到600元。 平均下来每天1.6元。 付达信说: “我们这里米1.5元一斤, 肉13元一斤。 1.6元, 你说能吃啥?” 而这,还不是最令人心酸的。 村里要给每户人安装电表通电,费用是600元。 他拿不出钱,只好选择不装电表。 从那以后,每到晚上,他家都是黑乎乎的,因为没有电。 有急事的时候就点下蜡烛。 但也极少点,他表示: “那东西太贵,比吃饭还贵。” 2008年那年,付达信69岁。 出于同情,村民给他指出一条“谋生路”——收废品。 在村民的带领下,他去到广西。 可3天时间下来,他一点废品都没收到。 身体也不允许他一直蹬三轮车。 此“路”行不通,他再一次灰溜溜逃回家。 
生活已经把他活生生逼到“悬崖”边上。 绝望之际,他突然想起,曾在报纸上看过一则新闻: “一个病人为了治病,犯罪入狱,后来民警带他去看病。” 于是,他决定长途跋涉到北京“抢劫”。 他拿着兜里仅剩的钱去买火车票。 由于钱不够,他只能辗转几趟车。 没钱买票,只能就地捡废品卖钱。 他用了整整10天,才从湖南来到北京, 站在北京站前,他神色紧张,全身冒冷汗。 一是怕“抢劫”失败,二是他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 幸好,“抢”了两次,终于如愿以偿。 毫不夸张地说,在监狱里的一年半,是他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 以至于出狱后,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不断重复着一句话: “我不想减刑。” 住进当地的敬老院没多久,他就搬出来了。 被问及搬出敬老院的原因,他说: “人病了, 没人招呼。 自己下不了楼, 找人到楼下打一壶开水、打一碗饭, 没两三块钱就没人肯帮忙打。” 据农村危房改造政策: “分散供养的特困老人,可按照相关程序申请建房。” 基于这项政策,付达信才能在侄子家后面建一栋小平房。 总费用将近10万元,一部分是政府补贴,其余由他侄子出。 新房建好后,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好转。 
如今,算上养老金和特困补助,他每月能拿到1000元补贴。 1000元,对别人来说可能仅是小钱,可对付达信来说,是一笔巨款。 前段时间,记者去探望他。 他笑着跟记者说,“我现在自由了,想吃什么就可以吃什么。” 他永远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享受到这样的生活。 2021年,他已经82岁。 他表示,自己已经开始为身后事做打算。 “花30元拍了一张照片, 用相框裱起来。” 另外,他还口述了一份遗嘱,打印出来。 在遗嘱里,他特别嘱咐: “为了省钱, 办丧事不准请道士念经, 不准唱夜歌, 不准烧纸屋, 不准用高级香烟。 但要请当地最好的渔鼓班子唱两晚。 这是当地一种曲艺, 多在红白喜事场合演唱。 一辈子最后一次, 希望给人家看看我的故事。 尤其是在北京站抢劫的经历。” 
再回首这一生,付达信用了四个字评价自己:碌碌无为。 没书读时,错过招工。 忙碌了大半辈子,没有积蓄。 逃回家乡后,才发现自己什么也干不了。 到头来,无妻无子,一生孤独。 好在,晚年的安稳生活给予他一点点慰藉。 对于当下,他说: “活一天算一天,希望能够保持生活自理能力。” 
这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 就像付达信的“入狱养老”,很难想象这是老无所依的结局。 可偏偏在现实中上演。 曾有个律师发表了他对“入狱养老”的看法。 “在法治国家, 无论主观动机如何, 犯罪都应得到惩治, 抢劫为了反映问题、养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也是永远不能被原谅的。” 的确,犯罪就是要被惩罚。 但比犯罪更深层次的是,其背后的悲剧。 付达信可能是为数不多的特殊例子。 但不能否认,他曾为生活拼尽全力。 直到最后走投无路。 入狱养老,是无奈之举,更多的是心酸。 当下,很多人都热衷于娱乐圈。 今天谁恋爱,明天谁离婚,一天到晚捧着手机看八卦,津津有味,却很少有人知道: 付达信为什么要抢劫入狱? 抢劫之前,他经历了怎样的绝望? 没有人关心。 监狱,对别人来说,是束缚。 但对他而言,能满足对“好生活”的全部想象。 https://mp.weixin.qq.com/s/5nEnPjTtV-xHrIaMWa-a1Qhttps://mp.weixin.qq.com/s/lmVZC0aoZ_CUSdrRFpJ1AA《为“入狱养老”69岁老人持刀抢劫,如今他过得怎么样?》https://mp.weixin.qq.com/s/5PNLGz5tBgUBjSmv4zw9bQhttps://baike.sogou.com/v54574175.htm?fromTitle=付达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