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班邮路无尽头, 脚印蹄声谱春秋, 谁知三九夜难熬, 烈酒山歌解忧愁, ……” 王顺友引吭高歌,牵着马,穿梭在山林间。 他是负责运送木里县信件的邮递员。 
藏乡木里县,高原连绵百里。 这里的人们都习惯在特定日子,竖耳聆听。 如果有山歌传来,他们便知,山外亲人来信了。 1994年,木里就被定为国定贫困县,2017年仍未脱贫。 
贫穷就像根木桩,将村民钉死在深山中。 没有马路,没有电话。 当地乡民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就是人力送信。 以马驼人,翻山越岭。 这段邮路也被称为“马班邮路”。 送信的邮递员,就是王顺友。 
王顺友一人、一马、一路,走了32年。 可是,2021年5月30日,王顺友病逝,享年56岁。 
索玛花开得亦真亦幻。 莽莽群山间,云雾依旧氤氲,山歌却再也不会响起。 歌停了,穿林打叶声也止了。 王顺友的死讯,迅速冲上热搜第一。 
四川日报的微博留言区,许多网友留言: “天堂也需要邮递员了。” “您给大山的温柔,永远都在!” “平凡而伟大。其实他也不平凡,真的很不容易。” ...... 很多人不解,一个普通的快递员,怎么会那么多人念他的好? 他做了什么伟大的事? 
一串数字,概述了王顺友的传奇人生。 28,3820,765,1570,360,26...... 他一个月28天在送信路上。 每年投递报纸360份,杂志765份,函件1570份,印刷品360件,行走26万公里...... 32年里,他一人一马,在这条“中国最孤独的邮路”上走出了传奇。 
他未曾延误过一封邮件。 脚程相当于21趟长征路,足以绕赤道6圈。 
在世界邮政史上,绝无仅有。 毫不夸张的说,在木里县消息闭塞的年代,王顺友就是深山百姓的WIFI。 王顺友从19岁开始送信。 
那会的他,脸庞稚气未脱,绒毛未退。根本不知道,手中的缰绳,意味着什么。 当时邮递员算得上“铁饭碗”。 风里来雨里去,累是累点。 但那个艰苦年代,能有口饭吃已属不易。 
但他没想到,送信艰难,非同小可。 他要面临的,绝不仅是风吹雨打这么简单。 
他负责四川大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县。 海拔2000米,“马班邮路”则更高。 平均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最高一条“邮路”更接近5000米。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这句话来形容王顺友工作之艰,尤为贴切。 他冲过察尔瓦山巅的暴风雪,就得踏入山下40°C高温的雅砻江河谷。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你盼到了!” 早早守候在村口的乡亲们,见到王顺友,脸上笑开了花。 
他们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走出大山。 对外界的所有消息,都来自报纸。 那些留守在大山的妇女,丈夫在外务工。 几封书信,便是无尽相思。 
他们都在等待第一次来送信的王顺友,生怕他出了意外。 “听着我的马铃声, 我去的时候, 他们就当作我是给他们送年货去的, 非常的高兴。” 一个身着绿色衣服的奶奶,拿着几个苹果,递给王顺友,让他带路上吃。 
“他们经常热情地留我住宿,留我吃饭, 把我当成共产党的大干部。 这时,我心里真有一种特别幸福的感觉, 觉得自己是一个少不得的人!” 这是王顺友最初成为乡邮员的感受。 “从前车马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 明白这句话,就懂得王顺友对木里县有多重要。 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太多困在山村的人。 他们是别人的父母。 别人的子女。 别人的妻子。 王顺友对他们而言,就是清苦日子里的唯一盼头。 我不能走! 
他赶去下一个村庄送信。 身后的老人、孩子,都挥臂呼喊:“再见!”。 “再见!” 为这一声“再见”,他坚持了32年。 32年里,熬出了一身病痛,耗光了半生年华。 很多人都觉得他傻。 妻子对他,既心疼又气愤。 当时市场经济已成大流,王顺友同龄的朋友们,纷纷出山务工。 在城市里,他们赚了更多钱。 邮递员这份差事,也不再光鲜亮丽。 只有王顺友知道,自己坚持是为了什么。 同事都说王顺友性子像头牛,犟得很,朴实得又像块石头。 他因此吃了太多苦头。 甚至,差点命丧深山。 1995年,王顺友在送信路上,马被一只山鸡吓到,乱踢乱踹。 
慌乱间,马蹄踢到了王顺友的肚子。 这一脚,把王顺友的大肠踢破了。 
可他硬是忍着剧痛,坚持把信件送到。 一挺,便是9天。 直至送完那趟邮件,王顺友才回到县城。 因为耽搁过久,肠子破裂引发感染,他患上严重的肠粘连。 
“再晚来一步,命就没了。” 命虽然保住,但王顺友大肠也被切除一截。 
2002年12月,日本NHK电视台得知王顺友的故事。 摄制组专门来木里县采访。 他们想着用4天时间,跟随王顺友全程拍摄。 可次日,只是走了80公里,一群人就被累垮。 王顺友和他们说,你们走不来的,还是坐车,我们目的地见。 摄制组的人听从了建议,出发前他们和王顺友打赌,看看谁先到达。 因为路不通,他们只能先启程返回木里。 再转道去西昌、冕宁,再路过甘孜州九龙县,才能抵达倮波乡。 而王顺友,已经在这里恭候多时。 这群日本记者无法相信,人的脚程怎么会快过汽车? 可当他们知道王顺友这些年,是怎么走过来时,一个个陷入沉默。 冬天迎风雪,夏日抗酷暑。 饿了便是几口馍馍。 渴了就喝山泉,或含几口雪, 甚至是洼里的积水都喝。 
夜深时,他只能蜷缩在山洞、树干、草地上。 衣服常年都是湿漉漉。 数十年如一日,王顺友的身体早就疾病缠身。 关节炎、高血压、胸痛、脚痛、风湿病,还有癫痫...... 
被采访那年,他不过37岁。 可看起来像是步入暮年。 
日本女记者闻言,忍不住感动落泪。 她不知道眼前这个男人,究竟在坚持什么,又为什么坚持? 王顺友只是憨厚一笑。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信义。” 他的精神,折服了日本记者。 
但美名远扬,他依然不改初心。 1998年。 泥石流把能进入白碉乡的路、桥全冲毁。 当时王顺友根本可以不跑这趟邮。 可他发现邮件里有两封大学录取通知书,没有犹豫,即刻启程。 路毁了,他就爬。 桥没了,他就翻。 等抵达学校时,15公斤的邮件完好无损。 而王顺友的身上,满是泥泞、鲜血。 已经风干的血迹,却那么刺眼,让人动容。 
回望王顺友的一生,是光荣、神圣的。 他曾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 

又是感动中国2005年年度人物。 
甚至他打破了131年万国邮政联盟总部会议的惯例。 成为第一个被邀请的最基层、普通的邮政员。 
王顺友获得的奖项,多得数不过来。 但在他心里,份量最重、最值钱的,莫过于乡亲们收到信时的安慰。 
犹记得,王顺友生前说过: “我愿一直走,但不愿后人再走这条马班邮路。” 他的梦想,就是木里县通马路,脱贫困。 如今,一切如您所愿。 历时建设7年的“派墨公路”全线开通。 起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派镇,终点在墨脱县背崩乡。 而中国也已全面脱贫。 他的夙愿,都一一实现。 只是,古道应犹在,不见故人来。 群山间,隐约像是传来一声声激昂的山歌,但转瞬即逝。 马蹄声、山歌声,穿林打叶声,渐行渐远,消失在岁月尽头。 http://cpc.people.com.cn/n1/2019/1024/c428852-31418278.html闪亮的名字《王顺友带你聆听普通人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值得被尊敬》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A3MzMxMTkwMA==.html?sharefrom=iphone&sharekey=3f4f62de8b2a34987297a1b3e4187cc99人民咨询《送别王顺友!小学教师:“我想再叫他一声大哥,我真的很想他”》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1366274442677320&wfr=spider&for=pchttps://www.gmw.cn/01gmrb/2005-06/03/content_244308.htm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909334新华日报《记者手记|忆王顺友:他牵着白马,在木里青山穿林打叶》http://www.xinhuanet.com/2021-05/31/c_1127514642.htm新华网《新华全媒+丨斯人已随马班去,只余邮路空悠悠——追忆王顺友》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1-05/31/c_1127515024.htm红星新闻《那山,那人,那马!20年跋涉26万公里 “感动中国”邮递员王顺友的那些岁月……》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1377142541447105&wfr=spider&for=pc中工网《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1224845248683829&wfr=spider&for=pc
|